『街頭小吃檔』D810 + Sigma 50/1.4 ART,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100 + f/2 + 1/250,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這檔澳門遊必吃的小吃檔,是主打廣州著名街頭小吃『五香牛雜』,這有別於廣東另一著名食品『潮洲牛雜粉』(這到過香港遊玩的都知道,香港麵食店,要么是主打雲吞麵,要么就是潮洲牛雜粉,幾乎是每一個街角都總有一家在附近的程度),純緒的廣州『五香牛雜』(沒有麵食,只有純小吃)已經越來越少了。而這家澳門的牛雜檔,拍攝當天,排隊人龍超過50米,幾達百人,不能說不利害。
說說『測光模式』吧。。現在大家所理解的『測光模式』,其實就分成三種——分別是『點測光』、『平均測光』(或叫『權衡式測光』)和『中央偏重平均測光』。。這基本上無論那台相機都是這三個基本測光模式,而泥坑近年自D810起,又多了一種測光模式,叫做『偏重亮部測光』模式。大家看著是不是有點亂?我們到底是使用那一種『測光模式』才有比較好的結果呢?傳統上,平均測光是用在風景,點測光用在人像,中央偏重平均測光則用在人帶景。。然而,就是這么簡單嗎?非也。。因為每個品牌或者型號,卻會有一個重大的分別——『點測光連動』!『點測光連動』,就是『測光基準』的『點』,會跟著攝影人所選擇的對焦點,而會有不同的偏重方向。。其中當然是以泥坑這方面最『大方』,所有高中低階單反,都全部是『點測光連動』的。。而佳能呢?則是固定的,只有最高階的1系才有『點測光連動』,而5系和7系的高階機也只能夠是部份『點測光連動』(在指定模式下才能啟動『點測光連動』),其他型號,則是固定在正中央作為測光參考。所以,就是不同品牌型號之間,都選用了同一個『測光模式』,其曝光結果都會是大不相同的!而我自己喜歡用『平均測光』,原因是大部份情況下,我都不是對焦在人臉上,這個就不好表現出『平均的曝光效果』了(這也是『點測光連動』的壞處!)。。但是不用『點測光』就不能夠讓人臉正確曝光呢?非也。。只要懂得使用『曝光補償』的概念就行了。。事實上,不同的『測光模式』,只反應在『曝光值』的不一樣而已。。也就是說,使用不同的『測光模式』,會導至曝光值會有偏差(視乎背景光源亮度,點測光跟平均測光通常差距在1.3級~3級EV之間。)。。明乎此理,自然不論何種『測光模式』,只要活用『曝光補償』,其實都可以把畫面統一在同一個曝光值上邊。。在我而言,由於大多是景帶人,也由於習慣了『單手操作』,所以絕大部份的作品都是使用平均測光+曝光補償的(因為泥坑的『曝光補償』鍵和選項,全部集中在右手的姆指和食指、中指之間)。也由於習慣了街拍,平均測光+曝光補償的操作,也有利於統一的曝光效果。PS。關於『曝光補償』,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所有稍為高階一點的相機,必然在顯眼或最就手的位置設置了獨立的『曝光補償』轉盤?就是因為『曝光補償』是所有拍攝設定中最常用的功能(幾乎每張照片都會用得到。)。一般而言,基本的相機都有+/-3級的曝光補償能力。而我喜歡使用泥坑中高階機身,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些相機全部都有+/-5級曝光補償的能力(而且都是能夠在『眼不離開OVF』下實施單手操作的)。
『上刀山』D750 + AF 105/2 DC,R=0,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125 + f/2.8 + 1/400,點測光,-1.7級曝光補償。這圖為何會有使用『點測光』,但有那么大的曝光補償呢?原因是我並非對焦在『人』身上,他是光著身子,身上也就沒有足夠多的反差位置,所以其實我是對焦在那刀梯上的,然後再利用景深寬度把主角包圍著。。然而這么一來,測光就是在較暗的位置了(因為有『點測光連動』。),而且也會更受背景亮度的影響。反而這么個場景,使用平均測光的話,就不需要那么大的曝光補償了。。(有人聽得懂這段話嗎?不懂其實可以發問的,『測光』操作其實也是作品成功的關鍵之一,儘管很多人還沒留意到。)
『瑤族舞』拍攝舞台的話,使用『點測光』是最容易獲得成功作品的測光方式,因為在射燈照射下,無論你對焦在主角任何位置上都能夠基本達到『點測光』的效用。不過,當你明白相機的測光原理,又懂得勤用曝光補償的話,其實用啥測光模式都能夠輕鬆達成目的。D750 + AF105/2 DC,R=0,M模式 + Auto-ISO,AF-C9點輔助對焦,ISO720 + f/2.8 + 1/640,點測光,無曝光補償。
為啥我說『其實用啥測光模式』都可以呢?關鍵還在於你對『測光機制』的理解。。然後,活用『曝光補償』的概念,那就什么作品都能手到拿來了。D810 + AFS85/1.8G,M模式 + Auto-ISO ,AF-C9點曝光補償,ISO1600 + f/2.8 + 1/400,點測光,無曝光補償。
irontheone wrote:現在大家所理解的『測光模式』,其實就分成三種——分別是『點測光』、『平均測光』(或叫『權衡式測光』)和『中央偏重平均測光』。。這基本上無論那台相機都是這三個基本測光模式,而泥坑近年自D810起,又多了一種測光模式,叫做『偏重亮部測光』模式。 似乎都是 Nikon 在引領風騷底片機年代最早推出這三種測光模式的就是 Nikon FA 這台相機1983年底一個朋友拿一台剛推出的 Nikon FA 請我幫他研究怎麼用(朋友託相館替他買回最新的相機,結果相館司傅不會操作)我從日文說明書上第一次看到 五區矩陣測光系統中央區測光、五區平均測光、中央區加權偏重平均測光irontheone wrote:活用『曝光補償』 金玉良言
roachc wrote:似乎都是 Nikon(恕刪) 謝謝支持和認同。。既然說開測光模式,那就必須要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可以使用的工具——測光錶。測光錶分為『入射式測光錶』和『反射式測光表』。兩者的分別在於——測光位置的不同。『入射式測光錶』是直接的貼近到主体前,什至會直接的放在主角的臉上,通常都是獨立的測光錶(如下圖)。而『反射式測光錶』則靠從主体反射回來的光源作為主要計算參考,通常都會內建在相機內。從這操作上的分別,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反射式測光錶』受到其他光源干擾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而『入射式測光錶』則是最大限度的排除了其他光源的干擾。但『入射式測光錶』不是沒有缺點的,就是因為太過『局部』,所以通常如果是拍半身人像,會左右臉和胸口都測一次。如果是全身的話,可能測光要更多次數——分別臉部、主軀幹、下身等等。。然後攝影師就需要從新計算布光的方向、距離和強度。下圖是典形的『入射式測光錶』外形,那個白色球球是半透光体,也就是測量曝光數據的主体,但這還不是最專業的,更專業的入射式測光錶會有另外的一支鏡頭,可以透過鏡頭作遠程測光(這是電影攝影和電視製作常用的功能。拍攝硬照通常是不需要的。)。下圖是入射式測光的工作狀況和原理。(圖片是我製作的,是有點粗疏哈。)下圖是『反射式測光錶』(即相機)的工作原理和操作位置等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反射式測光錶』是很容易受到『環境光』的干擾的。所以,使用相機的測光錶進行測光,是永遠達不到絕對的曝光要求的。所以呢,我不斷強調『曝光補償』的重要性就在於此了。希望這兩幅簡圖,能夠讓大家更了解相機測光的能與不能,不要再說某某機身『曝光不準』了,因為環境因素影響太多也太大,很多時你只在小小的觀景器是不會發覺到環境光的變化的——例如你在路邊拍照,本來一切完美,誰知遠處突然有一大卡車駛來(什至可能只是一台小摩托),結果就變成完美的過曝效果了。所以,要修正這個問題,這就必須要時刻進行『曝光補償』的操作了——理論上每一張相片都需要做一次。而且,『曝光補償』還會涉及到機身的『輸出效果設定』的問題——你用SD輸出,跟用VIVID輸出就會出現『曝光差異』,也要就著你使用不同的『輸出設定』而需要做『曝光補償』,不過這是題外話,我就不多說以至影響討論焦點了。希望這兩幅簡圖能對大家了解自己相機的能與不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圖片可以轉載,不過請署名哦,謝謝。後記,忘記了說的是,『曝光補償』的過程是怎樣做的呢?就是我們一看見背景光源,一看到不同場景,就心中要計算要不要做『曝光補償』了。當然,朋友們可以每次先拍一張,然後再做『曝光補償』的修正也無不可。總之就是多練習不同場景,自然就能駕輕就熟了。
測光做得好,就是機身輸出JPG都不會有大問題的。。D300s + Sigma 70-200/2.8 APO DG EX,M模式,外閃TTL-1.3級輸出,ISO200 + f/2.8 + 1/125。可能大家會奇怪,都手動模式了,都固定ISO值了,還要做『曝光補償』?我說,要!雖然相機因為全手動模式而不再參與曝光計算,然而,我們卻需要因應現場而做『手動的曝光補償』。。簡單來說,例如陽光16大法,真的是不可改變曝光值嗎?當然不是,如果你把ISO100 + f/16 + 1/125的曝光組合,改成1/250快門,就是減光一級了,同理,如果把ISO100改成200,就是加光一級了。這不就是『曝光被償』嘛。。當然,你必須先要背熟『曝光表』內的變數和關系嘍。。誰說手動模式做不到曝光補償?分別只是一個是自動給你加減,另一個要靠相機後的腦袋做加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