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3

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在沒有逆光造成的炫光影響下,Auto-S 55/1.2這些手動老鏡的解晰力還是很不錯的,而這時只使用了f/2.0光圈,這圖正正表現了所謂『高速鏡』的能力。
解晰力很不錯,什至有點銳過頭,同時又很好的『凝結』動作,又能保持在較低的ISO值。
(可以這樣說,當時同時也使用了AFS85/1.8G,如果大家都同樣使用f/2.0光圈的話,畫質細節肯定是Auto-S 55/1.2的表現更加好(可以對比前面AFS85/1.8G的作品,同樣一個舞台,我只敢開到f/2.8光圈!)。這也就打破了很多人對手動老鏡『不能餵飽高像素相機』的迷思。)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手動對焦,ISO1000 + f/2.0 + 1/400,平均測光,-1級曝光補償。
留意,我盡量的每幅圖都都寫出『曝光補償』值,原因是想讓大家知道不同的場景,不論是否使用全手動模式,都需要做出不一樣的曝光補償,這是攝影的基本操作,可以讓現場盡量的曝光正常或者較能符合個人的『創作要求』。
而『曝光補償』這個概念,我們作為攝影人也是需要時刻緊記的。

不過,可惜的是,現代『自動對焦』鏡頭越來越簡化『對焦尺』,什至是取消了這個讓手動對焦更有效的設計。
結果就是,雖然現代自動對焦鏡都還保留著手動對焦功能,然而我個人也極少使用自動對焦鏡頭進行手動對焦的。
還記得,我是從1987年擁有自己第一台單反相機。
現在時不時的翻看舊作品時,尤其是最早期的作品,那個『合焦效果』簡直是慘不忍睹。
可能當年還是在『錯誤的摸索階段』,然而,也偶有佳作(自己認為的啦),隔年就開始學習街拍了。

也許,由於沒有『絕對合焦』的概念,那個階段的我,總之就是『差不多就行了』(望著觀景器的『裂像對焦屏』),結果可想而知。
當我越來越認識到『絕對合焦』的概念後,畫質細節就有大幅度的提升了。
也看過自己很多朋友的『膠卷作品』(就是現代玩的膠卷相機啦。),其合焦狀況,跟我當年也大有相似之處。。
可能因為這個原因,坊間遂出現了『手動老鏡不能夠餵飽高像素相機』的說法。。

當然,這個每個人的手感不一樣,也許想法更不一樣,所以這也就是我的『一家之言』嘍。
好吧,發一幅1988年的街拍作品翻拍。
算是這樓年代最久遠的照片了。
當年還是中學生的我已經在學習街拍了。
由於我是對焦在中間的攝影師身上,反而讓最前方的男女脫焦了。

原照片的合焦狀況是100分的,可惜翻拍拍糊了。

F301 + Nikkor Ai-S 35-70/3.5-5.6,ISO100柯達膠卷,P模式。

這圖算是『直出』嗎?
年代已太過久遠我當然是不記得了,但憑著照片背面的編碼,我肯定是『沖洗師已經為我代勞』而修正了照片的參數了。。

斑馬線是很好的練習手動鏡的地方,大家也可以欣賞下半百年紀的老鏡在星芒表現上的引人之處。。

Df + Nikkor Auto-S 55/1.2,M模式,手動對焦,ISO5000 + f/2.0 + 1/320,平均測光,-0.7級曝光補償。
之所以要用減值補償,原因是背景較暗。

同時大家也會發現,儘管Df號稱使用D4的感光元件,但是只是ISO5000就看到明顯的噪點了(當然,正常情況下,他的能耐遠不是如此不濟。),也就是說,單就噪點表現而言,旗艦機身並不是大家以為的那么神。
而為啥同一塊Cmos,用在旗艦機上要那么貴呢?
我還是那句答案——一切答案盡在演算法當中。
也就是說,中低階機身並非因為那塊Cmos便宜,而是一些機身性能被降低了,那又能回復或提升嗎?
當然可以。
一切也盡在你如何處理後期,以及前期拍攝時你又給了相機有多少的耐性和操作空間?


D700+N28-300mm
京都嵐山
zero.c.l.yang wrote:
D700+N28-300mm...(恕刪)


能夠到處旅遊又能留下影像,實在稱羨。。
可惜我需要照顧患病老婆而不能夠遠行,也就只能在家附近溜達拍照了。。
irontheone wrote:


能夠到處旅遊又能...(恕刪)


這是2016年第一次嘗試自助旅行時拍的
以目前全世界疫情來看
未來1-2年都無法再出國旅行
也只能透過照片回憶了
zero.c.l.yang wrote:
這是2016年第一次(恕刪)


剛好有這大樓,有空常來坐坐哈。。
irontheone wrote:
剛好有這大樓,有空常(恕刪)


< 賣藝人 >
D70 + Nikkor 28mm f/1.8 G
  • 3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