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K Olympus wrote:
千萬不要想用這顆等全幅機
縮光圈也輸給新的DX Kit鏡
抗耀光性也輸給新的DX Kit鏡
APS-C上不夠廣也輸給DX Kit鏡
重量輕跟DX Kit鏡差不了多少
體機小跟DX Kit鏡差不了多少
最重要的是要價15000了,畫質還輸給變焦鏡
(Kit鏡3000元) Orz
這個邏輯滿怪的耶,又說是「全幅機」然後又拿來跟DX鏡比較,難道是要我拿18-55DX去裝在全幅機上嗎?
就算到時候又出了新鏡,價錢也絕對不是我想要的。
FK Olympus wrote:
等全幅更慘,中間都不行了,還開放周邊畫質
這顆鏡頭本來就是用在全片幅上的,怎麼會用在全片幅上會「更慘」,我早就用了不知道幾年了,不覺得慘
18-55DX這支神鏡我還沒玩過,(老實講光看到那個手動對焦環,我就不想摸它了,雖然它很神啦...)
不過我去看了一下20/2.8和18-55DX的MTF,18-55DX的邊緣已經掉到比20/2.8的邊緣還低了
(請注意一下:18-55DX的邊緣大概在20/2.8的一半附近而已,以18-55DX的邊緣15的地方M30的虛線剩下0.1X,20/2.8還有0.4,你說20/2.8慘,那18-55DX的邊緣不就慘不忍睹,不過以MTF看起來18-55中央真的還不錯)
當然啦,MTF只是參考而已,所以實際的好壞,我也不清楚啦,我只知道比20/2.8比我的18-70銳利多了。
20mm是AIS手動版的,說18-55比20mm好,有點太誇張了,
Photozone的測試可以當作參考,
鏡頭的好壞要用實際拍照來比較才會準,
定焦20mm的好處在色彩,抗耀光,星芒,還有細節跟變形控制等等。

mikatw wrote:
這句有待時間考驗囉~
畢竟CCD/CMOS不像膠捲感光角度那麼大,幾乎只有垂直的光可以感應,有些舊鏡頭,用在 D3/D700 是會原形畢露,這兩台還只是1200萬(相對別家的低解析度)而已,這也是為啥 Nikon 開始更新他的一些鏡頭 (24-70/14-24...),不也是替未來 FF 鋪路。
我覺得沒有什麼所謂「原形畢露」,
前面我也說過了,這顆鏡頭從頭到尾並不是以銳利聞名的。(但也有一定的水準啦)
這是早就知道的事情了,不用等到D3/D700再原形畢露。
這顆鏡頭的特色,我前面也講了很多次了,我就不在廢話了
銳利並不是挑鏡頭的唯一條件。
(FM2+AF20去爬山,真的是有夠輕的,低階底掃掃的,效果很差)

mikatw wrote:
有些舊鏡頭,用在 D3/D700 是會原形畢露...(恕刪)
Nikon目前最密的感光元件裝在D300/D90
CMOS尺寸: 24mm*16mm
Pixel: 4288*2848
Pixel尺寸: (24000/4288) * (16000/2848) = 5.6um*5.62um
D3/D700
CMOS尺寸: 36mm*24mm
Pixel: 4288*2848
Pixel尺寸: (36000/4288) * (24000/2848) = 8.40um*8.43um
(以上只是大約計算)
老鏡頭當年是配底片(解析度約D70等級之600萬畫素)
裝上D300,放大到100%肯定原形畢露(小弟曾試過20,24,35,50,85定焦鏡)
Nikon出的新鏡頭如14-24,24-70就是針對老鏡頭缺點而改良的
15000的鏡頭就算贏了3000的Kit鏡也只是一般專家的所謂發色,調性......等等主觀意識
贏了大光圈f/2.8但是全開光圈解像力太低不能用
輸的視角18<20
輸的是方便性
輸的是可以科學量化的的解像力
輸的是可以全時手動對焦的超音波快速寧靜的馬達
輸的還有VR三級防手震
因為科技的進步,只要3000元
FK Olympus wrote:
15000的鏡頭就算贏了3000的Kit鏡也只是一般專家的所謂發色,調性......等等主觀意識
其實18-55我不想碰的原因,除了那個「手動對焦環」以外,還有就是發色偏紅,這個是我最不能接受的
第三代的不知道有沒有改善。
全幅、DX的成本本來就會差很多了,組裝品質、用料,也都是影響價格的因素。
FK Olympus wrote:
贏了大光圈f/2.8但是全開光圈解像力太低不能用
解像力太低不能用,這個能不能用,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吧
光圈大可以開小,光圈小不能開大,這也是不變的事實,不過當然啦,這種鏡頭是很少用開放光圈啦
但是光圈比較大,應該就是贏了吧。
FK Olympus wrote:
輸的視角18<20
這樣叫做輸? 是有點好笑啦。不過你的看法我也是要尊重,
在我的看法,視角輸的是18-55
FK Olympus wrote:
輸的是可以科學量化的的解像力
來看NIKON官網的MTF
左邊是AF20,右邊是18-55DX(廣角端)


因為片幅不同,所以X座標不一樣,我把它重疊起來,比較容易看

中央部位18-55略勝一籌,但是18-55的四條曲線大概在10~12的時候,紛紛掉到20/2.8以下了,
中央贏、邊緣輸,不知道應該是算誰輸誰贏? (不過還是老話一句,MTF真的參考就好了)
就如你所說的,拿DX和全片幅鏡頭比,本來就不公平了,DX鏡片幅小,本來就比較容易
就拿比較新的變焦鏡來講好了,24-120VR(搭配D700那支)一樣是全幅的,和定焦鏡比起來,就很明顯了差了一截了,雖說時代在進步,但是變焦鏡要贏過定焦鏡還是沒那麼簡單。
FK Olympus wrote:
輸的是可以全時手動對焦的超音波快速寧靜的馬達
輸的還有VR三級防手震
我想買AF20的人,應該不太會在意超音波馬達和VR吧,
以我來講,我以前搭配FM2(沒有自動對焦),拍照的時候,根本「很少在對焦」,所以有沒有超音波馬達根本沒差
VR的話,更是用不到,所以贏還是輸,對我來講,並不是這一回事 (這是我個人的使用習慣啦)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