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全幅機的優點與強勢......

clp wrote:
你搞錯了吧, 光學系...(恕刪)

不,我沒有搞錯。你自己連135系統(35mm底片)都不知道,寫成135mm........,是你自己搞錯吧?

要了解一個光學鏡頭系統處理影像的反差還原能力,Zeiss發明的MTF是公認很好的工具。中、大型相機鏡頭的MTF,事實上並沒有比135系統的鏡頭要優越,特別是中、高空間頻率(Spacial Frequency)這部分的還原能力,大多只是平平而已,有興趣自己找為各種片幅設計的鏡頭來比較同一空間頻率的反差還原率,就知道箇中原委。135系統(或小片幅)的鏡頭必須有更高的素質,才能應付應付高倍率的放大。

為什麼120片幅以上等中大型相機的作品看起來總是那麼細膩?鏡頭本身的光學表現當然不能過於兩光,但這不是重點。同樣一張8 x 10吋的照片,中大型相機的放大倍率不必像135底片那麼高,拜低放大率之賜,影像不致於在放大過程中變得鬆散無力,而能呈現細膩的畫質。

若是兩種片幅都用同一種放大倍率(如同樣放大10倍,使用同樣的底片或感光元件)來放大,中大型片幅所得到的照片成品除了尺寸會很大之外,鏡頭的光學表現不見得能佔上風。


最後,不要舉間諜衛星鏡頭這種無意義的例子。你用間諜衛星鏡頭來拍照嗎?????
amingo99 wrote:
請問一下: 全幅機的優點與強勢, 到底在那兒?
為何這麼多人想要得之而快
她的魅力何在??


全幅機其實只是個口號迷思...從 135mm film 的規格來看, 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特色.
你的問題應該是: 數位全幅機的魅力何在?

我想這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如下:
Ans: 因為他 CCD / CMOS sensor die 夠大! 面積足足是 APC-S 機的大約兩倍大!
很簡單, 拿 D700 v.s. D300 來看就好.
D700 sensor die 面積是 D300 兩倍大, 但是都得要擠出 1280 萬畫素.
那麼無庸置疑的, 相同 pixel 紀錄面積下, D700可以保留影像更多的細節.

至於焦長轉換, 不管是APC-S Nikon 的 1.5x, Canon 的 1.6x, 那不過是鏡頭的利用率罷了.
在這方面...全幅不一定就吃香.
APC-S 利用到鏡頭中間最精華的部份...
而利用到更多鏡頭面積的全幅機, 更是必須看鏡頭的臉色!
鏡頭邊緣地帶是否進光量有足? 變形是否有控制好?
所以全幅對鏡頭要求是很嚴苛的!


小弟認為因為是數位化的緣故,
數位的東西是會隨著時間進步的,
而數位全幅只是漸漸還原原本SLR應有的SENSOR SIZE而已,
將來也會越來越普及與便宜。
up4 wrote:
全幅機其實只是個口號迷思...從 135mm film 的規格來看, 並沒有什麼神奇的特色.
你的問題應該是: 數位全幅機的魅力何在?

我想這問題最簡單的解釋如下:
Ans: 因為他 CCD / CMOS sensor die 夠大! 面積足足是 APC-S 機的大約兩倍大!
很簡單, 拿 D700 v.s. D300 來看就好.
D700 sensor die 面積是 D300 兩倍大, 但是都得要擠出 1280 萬畫素.
那麼無庸置疑的, 相同 pixel 紀錄面積下, D700可以保留影像更多的細節.

至於焦長轉換, 不管是APC-S Nikon 的 1.5x, Canon 的 1.6x, 那不過是鏡頭的利用率罷了.
在這方面...全幅不一定就吃香.
APC-S 利用到鏡頭中間最精華的部份...
而利用到更多鏡頭面積的全幅機, 更是必須看鏡頭的臉色!
鏡頭邊緣地帶是否進光量有足? 變形是否有控制好?
所以全幅對鏡頭要求是很嚴苛的!
...(恕刪)



D700 sensor die 面積是 D300 兩倍大, 但是都得要擠出 1280 萬畫素.
那麼無庸置疑的, 相同 pixel 紀錄面積下, D700可以保留影像更多的細節.


您確定?

照您這麼說 那麼D700 若是只有800萬畫素................影像細節不就更多了喔!!!!


那麼乾脆把D700 作成100萬畫素 影像細節更豐富了!!! 不是嘛?

up4 wrote:
而利用到更多鏡頭面積的全幅機, 更是必須看鏡頭的臉色!
鏡頭邊緣地帶是否進光量有足? 變形是否有控制好?
所以全幅對鏡頭要求是很嚴苛的!...(恕刪)


的確如此,數位全片幅所面臨的問題是:必須在現有的CCD/CMOS性能的限制下,解決為傳統銀鹽底片設計的鏡頭所殘存的光學失真。

目前的途徑有兩種:

一是重新設計一整套專為數位感光元件所設計的光學鏡頭。Olympus走的Four Thirds system正是這條路。

另一種則必須在韌體、應用軟體上下功夫,在影像處理階段時解決邊角失光的問題。

up4 wrote:
D700 sensor die 面積是 D300 兩倍大, 但是都得要擠出 1280 萬畫素.
那麼無庸置疑的, 相同 pixel 紀錄面積下, D700可以保留影像更多的細節....(恕刪)


嗯...不好意思...這邊說面積大所以發熱少,雜訊也較少會不會比較正確呢?
因為都是1280萬像素...感光元件大的1280萬像素跟感光元件小的1280萬像素...應該一樣吧...
再說,鏡頭的好壞影響更為深遠囉...

對我來說,FF的魅力就是

1. 低雜訊,也就是可用ISO更高了。
2. 17-55真的就是17-55了,不會X1.5上去了變成25~80囉~所以同一顆鏡頭FF比APS-C要拍得更廣。

興趣多到一輩子不夠用...慘...
在此就問銀牙烈虎一個問題, 為什麼廣角會有失光問題, 是因為光學設計的哪些影響 ? 如何改進 ? 可不要再去google 啦, 在這邊裝大師, 先回答這個問題再說吧 !
襪~上面寫的好多問題我都不懂耶,如果這一篇能得到這邊問題的完整正確答案一定很棒 ^^ 期待ing
clp wrote:
真可笑, 我起碼也學...(恕刪)

嗯?那你怎麼連135系統/35mm都會寫錯?

我的論點很簡單:中大型片幅並不需要應付太高倍率的放大,光學鏡頭素質,不見得比135系統的鏡頭要好。

看得出來你很抓狂,寫了一堆背景與學經歷要證明什麼(證明了什麼?)。但,針對MTF的部份,請不要把我的論點過度解釋成「MTF 就可以代表光學設計的好壞」的唯一判準,這樣就好。因為我可沒這樣寫!

其他的部分,如果我有錯誤的話,請你指出來。

天文、哈伯望遠鏡這一部分離大家都太遙遠,不必離題扯到那邊去。也不用為我的家人師長感到可悲,你真的不需要這麼做。

clp wrote:
在此就問銀牙烈虎一個問題, 為什麼廣角會有失光問題, 是因為光學設計的哪些影響 ? 如何改進 ? 可不要再去google 啦, 在這邊裝大師, 先回答這個問題再說吧 !
...(恕刪)

抱歉,光學書我也有好幾本,但我不想回答也不想google。你可以說我不回答就是完全不懂裝大師,I don't mind。


不如你自問自答?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