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Nikon MC 105mm F2.8 S開箱先拍鳥,幾乎無紫邊,讓拍攝上多更多的精采與美妙。

lingo1388 wrote:
小弟也不信邪,原則原理不難啊,但結果還是「陰影太明顯」,光線不夠均勻柔和。
陰影對拍蟲的影響真的非常大,它們非常會懂,常躲到背光處,真的不打光不行。

紅色花非常難拍,都好像有過亮的感覺。





在自家陽台上,吃食盆栽垂下來花卉的豹龜。


進入魚的世界,但水族箱的燈光不好掌握。





從這角度看,無論Z環的大黑圈如何不討喜或軍艦部"額頭"如何後退,還是不折不扣的一台Nikon(無論如何還是習慣Nikon的設計語彙)
jenhoxen wrote:
從這角度看,無論Z環的大黑圈如何不討喜或軍艦部"額頭"如何後退,還是不折不扣的一台Nikon(無論如何還是習慣Nikon的設計語彙)
就我個人看法,覺得Nikon鏡頭的外觀普遍不好看。

以Z鏡而言,標準鏡都很平實,我個人偏好比較大塊頭的S鏡。




hcpine76 wrote:
就我個人看法,覺得Nikon鏡頭的外觀普遍不好看


H大快人快語

其實我也是被迫接受了Nikon的"Sony化"→從被Sony訂義了的無反造型/功能中尋找自己,然後成為了現在的Z機Z鏡。

對於迎合錄影世代的鏡頭設計綱領:各焦段要長得一樣大、一樣重、最好直不攏咚不要妨害提籠運作等等,也只能接受並從中尋找一些還可欣賞的細節,例如在這支微距身上發現了以往Nikon 2470堅持的:遮光罩裝在外筒上保護內筒。
jenhoxen wrote:
H大快人快語

其實我也是被迫接受了Nikon的"Sony化"→從被Sony訂義了的無反造型/功能中尋找自己,然後成為了現在的Z機Z鏡。

對於迎合錄影世代的鏡頭設計綱領:各焦段要長得一樣大、一樣重、最好直不攏咚不要妨害提籠運作等等,也只能接受並從中尋找一些還可欣賞的細節,例如在這支微距身上發現了以往Nikon 2470堅持的:遮光罩裝在外筒上保護內筒。
也是因為105mm微距是採外筒遮光罩設計,且覺得該鏡鏡身比50mm好看,加上必要時可當人像鏡,因此我就選擇了這一顆。

Nikon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刻意拉近105mm與50mm的價差,如此會讓選擇105mm占比多很多。

今年Nikon的上半年真的乏善可陳,據說可能僅有APS-C新機Z30可充一下場面,證明還在市場。

Zfc的出現,忽然讓原本的低迷,變成熱烈期待。復古FM2,讓Nikon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若成功,也許會有專門的復古系列可以發揮。

而目前最受期待的就是MC系列的105mm和50mm,這也是個專門領域,因為想拍微小事物就是需要微距鏡。

在特別強調細節的商業攝影,如珠寶,也是需要微距鏡。變成若喜歡或需要Nikon這系列的微距鏡,就會有對Z6II/Z7II的需求。

對Nikon無反的批評,許多是在追焦及連拍上,但若不是這部分的需求或強調者,MC 105mm/50mm的加入,確實對Nikon帶來不少加分。

注意魚兒前端細節表現得非常好。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