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想入坑Z6但是猶豫第一支鏡頭,求推薦24-70/F4 or 14-30/F4

interfoldbeer wrote:
湯姆龍70-180 F2.8出Z卡口(恕刪)


我也在等湯姆龍的鏡頭, 聽說好像有難處所以暫未打算出, 忘了
但看到有那個超薄E>Z接環, 我覺得應該沒有多難......
Hayashi-Kiyoshi wrote:
若有冒犯你還先説聲不...(恕刪)


沒有冒犯的問題,

只是立体感這種東西

看得出來的就是看得出來,看不出來的人,永遠不知道你在說什麼

就好像別人明明看到是白色的,你卻要告訴他那個是黑色的

這種討論,再討論下去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我才會說你就當我說的是廢話就好了............


小金井 wrote:
yang stephen舉的圖片例子, 我覺得新鏡在同環境、條件、後製下也能達到近似甚或一樣效果


新鏡不是達不到

而是目前我在n家的新鏡中眾多的樣片中,還沒有看到類似的照片而已

原本在24-70 f/2.8 s好像有看到一點,但樣本數不夠,目前仍沒有確認有的

後製可以接近一點,但就是差這樣的鏡頭拍出來的差很多

我以前也以為就是後製的結果

後來換了鏡頭才發現,鏡頭才是最大的主因............

除了leica和zeiss的鏡頭差不多全系列都立体感十足外

大家不妨去google

batis 40,sony 24-105 G,SONY 12-24G,SONY 35 f/1.4 ZA及50 f/1.4ZA

這都不是大家吹捧的GM鏡,但立体感就是很好......

nikon的G鏡只有35 F/1.4有一點,105的阿富汗少女鏡很優,28mm f/1.4E(略有,但仍不夠)

CANON的鏡頭我看的不多,但135 F/2 L讓人也是印像深刻


不想歪樓,只是剛好看到D大在此樓回答問題,

想順便問一下對鏡頭設計有研究的D大,這是什麼原因而已









對不起,以上打擾了.......




Z7+24-70 F4S



d800 + 85 f1.4
如果把鏡頭的[平]或[立體],和相機的[動態區域]乃至修圖的[亮暗部調整]做聯想,理解或許沒那麼難。

修圖時當原始檔反差過大,是不是要抑制亮部、推高暗部?做過這個動作,不就等於把原本差分佈在較多階的明暗/細節壓在較少格的區間中呈現→看起來是不是比原圖更"平"?

樓上剛好出現一張近乎"perfect"的示範照,看起來不就是很平嗎
我看Zeiss的鏡頭直出的顏色也覺得就是比較濃比較討喜
在想可能是各廠對鏡片材料、光學調整之類的設計不同
最後得出類似後製曲線調整的效果
就像很多人覺得Mac的螢幕比Windows的要來的好看一樣
rgbff wrote:
我看Zeiss的鏡頭...(恕刪)


這種拍的就是一種感覺
每家鏡頭都有自己的特性

如果只為了想要立體感去選擇鏡頭
那我只能說不要被鏡頭效果限制住了框架

立體感 奶油散景 巴拉巴拉的 對於後期在創作的攝影師而言都馬只是附加的
尤其對平拍創作甚至不需要 還需要縮光圈增加銳利度

既然樓主問的是兩顆鏡頭的焦段 當然就是推24-70這顆

附一張昨天才拍的照片
Z6+ 24-70KIT

rgbff wrote:
我看Zeiss的鏡頭...(恕刪)


話說之前發過一篇比較文 Otus vs 50 1.8d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3756187
我覺得亮暗部上是可以看出些差別的 當然畫質的差異也有
前提都是相機jpg直出的狀況下
立體感從對比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差異
但現在照片基本上都會後製的狀況下 差異的確是微乎其微了......

有時間再來比一下1.8s 跟 otus.
yang stephen wrote:
沒有冒犯的問題,只是...(恕刪)


也借版主的版面請教D大,這跟短法蘭距及畸變的數位補償有關係嗎?
因自己在後製時啟用畸變補償總會覺得不自然或是影響透視損失立體感,廣角端尤其明顯。
謝謝您們。
jenhoxen wrote:
如果把鏡頭的[平]或[立體],和相機的[動態區域]乃至修圖的[亮暗部調整]做聯想,理解或許沒那麼難。

修圖時當原始檔反差過大,是不是要抑制亮部、推高暗部?做過這個動作,不就等於把原本差分佈在較多階的明暗/細節壓在較少格的區間中呈現→看起來是不是比原圖更"平"?

樓上剛好出現一張近乎"perfect"的示範照,看起來不就是很平嗎[笑]


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是由感光元件所決定的,我們常講的12/14bit raw指的就是這件事。

鏡頭會影響的,頂多是因為Transmission (Tstop)跟光圈值(F stop)的差異而造成的進光量不同,但這部份可以由曝光解決。

若要說有的話,每個鏡頭的成像都會有某個程度的色偏。這個在底片時代很重要,因為你沒有辦法控制底片。

但在數位時代,光考慮感光元件對不同光譜的敏感度的巨大差異,鏡頭本身的色偏對白平衡的影響並不大。

至於暗處拉亮,這個有個專有名詞叫tone mapping。針對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人眼對光的敏感性是非線性但sensor的反應卻是線性的、所以要做非線性轉換(mapping)。另外一個則是你要把14/12 bit的RAW對應到10/8 bit的螢幕或JPEG檔時也要做一個轉換。比較進階的,會針對不同區域套用不同的轉換參數,讓局部較暗的地方拉亮點而局部較亮的地方就少拉點。

LR這些工具很多也是把原本像機就有的機制用軟體實現,只是彈性及範圍更大讓使用者可以有更多的調整空間。

但再怎麼說,這些東西基本是屬於機身的性能,跟鏡頭關聯並不大。也不是立體感而算色彩表現或飽合度,這兩個是不一樣的東西不能混為一談。
gregt wrote:
話說之前發過一篇比較文 Otus vs 50 1.8d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48&t=3756187
我覺得亮暗部上是可以看出些差別的 當然畫質的差異也有
前提都是相機jpg直出的狀況下
立體感從對比的角度來看的確是有差異
但現在照片基本上都會後製的狀況下 差異的確是微乎其微了......

有時間再來比一下1.8s 跟 otus.


非常感謝gregt大大做的測試。

若這些照片都是固定的全手動設定(抱括WB)的話,主要的差異就我前面提的,transmission rate (T Stop)跟鏡頭本身的色偏是影響這些照片差異的主因、而且以前者的影響為主。

當然,鏡頭變形及解析度這些東西也是有相當的差異,但這個是另外一個主題。

另外,若要看色偏,則要在控制光源排除T Stop的差異下拍色卡去比較。這幾年光學工藝的進步各家鏡頭的偏色都不會差太多。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