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家的逆襲 SONY EF卡口,Canon EF,EF-S鏡頭專接上nikon Z 機身

最近最夯的應該是Canon的RP吧?

Nikon不知有無應對之道?

真的還是期待Nikon以無反來復刻FM2的外型, 但是不要像Df那麼肥厚,
價格適中的話一定大賣.

tchung wrote:
最近最夯的應該是Canon...(恕刪)

要理解產品設計問題,是要考量功能與組裝要求。
SLR的外型是哪時候開始有重大變化?
主要是在自動對焦時代變形最大!
F4


光看先前機身外型變化幅度就沒有那樣大





是為何要變擁腫?

第一個主要是自動對焦引入,電力系統變得非常重要,先前就算沒電也都可以拍攝,但對於自動對焦系統,沒電就完蛋,比手動鏡頭還糟糕。
因此大部分後來相機電池就變成在握持部位置,這個也是握持部存在一個重要理由。

既使是LEICA M







就NIKON DF算是針對一些用戶要求會大賣,但推出之後銷售成績又差,只是推給NIKON這不是我們要的,或著價位太高!






其實在於用戶沒有認清幾個問題,這是一台DSLR而不是底片機,DSLR除了需要感光元件與LCD之外,還要考量散熱空間,更重要是這是一台自動對焦的DSLR。




真正可以落實是像LEICA M-d,手動鏡系統,加上去除lcd,可以說是最靠近系統底片機外型狀態







雖說nikon z去除反光鏡空間與ovf,但是本身基本問題並沒有解決,最多也就是leica sl型態,



而且最重要是那些說外型ok就買,往往一句話太貴就打掉,真的只是在乎外型,早就去買leica m或fuji









Hayashi-Kiyoshi wrote:
副廠有時候也是OEM...(恕刪)


公開不公開的主要分別不在於能否破解,是在於要不要對己公開的通訊協定負責。

於封閉的協定,原廠三不五時的協議格式變更,有機會使副廠鏡出現問題。
原廠鏡頭能以靭帶升級來應對。副廠呢?得等再次破解,已售出的鏡得送修,或自行透過dock升級。
這些都不是新鮮事。

在公開協定的E mount,就連tamron的鏡頭也能透過機身升級靭體呢。

diffusionless wrote:
要理解產品設計問題...(恕刪)


感謝D大的開示

其實Df剛出我就買, 不知不覺也五年多了.
一直在期待下一代的Df,
如果像Leica一樣沒有LCD, 手動對焦, 小弟還是會買單的
安裝順 wrote:
通訊協定是否需要公...(恕刪)


然而,很多『用家』是看不清問題,然後一股腦的認為『必須公開協議』,好讓各廠之間設備互換。。
但是,我倒想問問,如果大家都能夠『很容易的直接的』互換,還需要品牌來干嘛?
以至出現更多的『我是老闆我說了算』的發言內容。。
後面D大就有精彩的分析。。

其實,不喜歡不買不就得了。。。
罵完會有更好產品嗎?
誰家更乎合『用家心意』就買誰家,不是很簡單的問題嗎?
irontheone wrote:
然而,很多『用家』...(恕刪)


我認為他們不是搞不清楚,而是對品牌的有著絕對的忠誠。
只要自己支持的品牌作出什麼決定,他們就支持什麼,我不覺得意外,我有時也會有這種迷思。不過,只要願意逆向思考,不難會對品牌作出此決定產生疑問。
機身與鏡頭的通訊,我在此以經說出自已的想法,不再多講。其實本來是只是屬於自家品牌,他不反對副厰利用逆向工程,就是願意提供空間默許副厰的產品,已經足夠百花齊放。
那些分析家想那麼多,其實不如先擔心那些公開了通訊的厰方,會不會隨時收緊條款,及要收取權利金,做成產品成本上升的情況。
可以轉接正常AF這很好啊!
之前我還一直擔心便宜無反全幅只有索尼願意做勒
我的索尼鏡頭只能用在索尼機身上會使用效率偏低
之後等我A73用爛到時也可以考慮別家
機身的選擇性多很多好棒
索尼用转接环长焦段都不行,拉风箱。
安裝順 wrote:
機身與鏡頭的通訊,我在此以經說出自已的想法,不再多講。其實本來是只是屬於自家品牌,他不反對副厰利用逆向工程,就是願意提供空間默許副厰的產品,已經足夠百花齊放。
那些分析家想那麼多,其實不如先擔心那些公開了通訊的厰方,會不會隨時收緊條款,及要收取權利金,做成產品成本上升的情況。


開放格式,是鴻門宴。
封閉格式,有心造就百花齊放。
此等真知灼見,拜服拜服。
airport724 wrote:
開放格式,是鴻門宴...(恕刪)


我不介意你這一類人想要斷章取義。
請先細心閱讀及了解他人的意見,多用不同角度去思考。
總好過自以為是,卻墨守成規。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