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ongki wrote:
在用戶自訂功能(customization)的取用操作上,Nikon似乎一直遜於Canon。Canon 40D的模式轉鈕還有 C1/C2/C3。
不會吧從D200開始, 拍攝自訂選項及曝光自訂選項都有四組(A~D)可以選擇
且NIKON在人機界面上是遠比CANON好太多了,幾乎是不用手冊就可以直接上手
且您看過專業相機上還會做上如人像,風景,近攝的功能選項嗎?
那些都是低價機或設定在給初學者的相機才會做上去
yclin wrote:
從D200開始, 拍攝自訂選項及曝光自訂選項都有四組(A~D)可以選擇(恕刪)
siongki wrote:
「在主體之後的DOF(Depth of Field, 景深)恒大於在物體之前的景深。當主體位於泛焦距離
或者更遠時,遠端的景深是無限長;當主體距離變近,近端與遠端的景深比例就會增加,
在高度放大時將趨近一致(at high magnification意思我沒把握)。常聽到的「法則」說:
前景深是 1/3, 後景深是 2/3。這個只有當主體的距離是泛焦距離的 1/3 時才正確。」
所以我的理解是:如果後景深大於前景深,很正常。如果前景深和後景深幾乎一致,也很正常。
如果前景深明顯大於後景深,在排除相機拍攝角度以及對焦感應器與對焦框的誤差等因素下,
很可能就不正常。
對焦處完全糊掉,表示對焦點偏移極大,當然不行。但對焦處「看起來」不糊,仍不表示對焦點
沒有輕微的偏移。
當我測出我的鏡頭焦點真的有輕微往近處偏移時,因應之道,就是在需要精確對焦時,先用自動
對焦,然後再手動轉對焦環向遠方微調。目前的測試是我的18-200VR的確有此現象,我發現
手動微調真的可以把對焦點拍得更清晰。
謝謝大家,我會繼續努力充實攝影知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