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何時才能練到這種境界

隨手拍,沒做白平衡校正~
在Rotorua的時候,特別去體驗了當地有名的Zorb活動。在紐西蘭當地要體驗戶外活動,花費都不便宜,這趟因為代表紐觀局擔任觀光的代言人,所以隨行有一份記者證明,透過這一份記者證明文件,許多活動都有折扣,有的還有五折的優惠,相當的划算。我都戲稱Zorb是滾人球遊戲,從山上滾下來之前是搭小卡車上山的,滾下來不到三十秒就結束了,只能說人在裡面往下滾,真的是非常的刺激。(旁白:裡面的人,你還活著嗎?)
待在Rotorua,也安排了地熱景觀的行程。當地的遊客中心給了我們兩個地熱景觀的資訊,後來我們選擇開車到Tewhakarewarewa Thermal Valley(蒂.瓦卡里瓦里瓦地熱景觀園區)。本以為這個園區並不大,沒想到裡面出乎意料的大,光是瀏覽園區就花了大半天的時間。在看這個地熱噴泉時,我最擔心的是硫磺蒸汽會不會腐蝕我的機身,所以我一直到了很遠的距離,才拿出來拍下了這張照片。
出發前往紐西蘭之前,在機場的時候,我才臨時接到了一個指令,這趟行程我需要完成三項任務,第一項是拜訪一個農莊、第二項是拜訪一個莊園、第三項則是需要體驗當地的刺激活動。我原本北島的行程路線皆已經安排好,為了這項新指令不得不做些小調整,而且實際要拜訪的地方,還是到了紐西蘭之後,才傳真到我下榻的飯店。畫面中的照片,就是拜訪Treetops Lodge時所拍攝的。這個莊園所在位置相當的偏僻,我們找了好久才找到正確的路,而且聽莊園的經理說,來這邊的人都是開四輪傳動的車,只有我們開著小轎車就上山了。
這個莊園一共擁有三座山,來這邊住宿的旅客基本上就在這三座山裡活動,莊園裡的一切自給自足,活動包含了打獵、騎馬、釣魚、健行......等,且莊園裡的食材幾乎都是自己產出的,相當的豪華。這裡一晚最便宜是一萬二起跳,但一次要包下五間房間,希望下回有機會回訪時,能帶家人實際體驗一下莊園的生活。雖然莊園非常華麗,但我們此行的任務是要進行採訪跟報導,所以可是很熱真的拍照跟做記錄哩!
HukaJet是我奉命參加的刺激性活動之一,看起來很刺激但實際上還蠻安全的。我們來訪時剛好遇到了當地學生的參觀旅行,所以剛好有機會拍下其他人搭噴射船時的畫面。搭船之前會先穿上雨衣跟救生圈,由於噴射船會360度旋轉,因此相機會淋濕,我搭船時只帶了一台傻瓜相機,拍下了河邊瀑布的風景。強力的推薦噴射船的活動,相當有趣。
攝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很幸運的遇到了另一半願意支持我持續的發展我的興趣,當然另一半本身也愛攝影,只是沒有我這麼誇張而已。這一趟旅程改變了我的人生,帶我邁入了人生的另一階段,而這台D70之所以可以讓我特別寫了一篇文章,其實最大的意義在於它伴隨著我,度過了人生中重要的時刻。相機離開我的這件事,不是主要的懸念。而是它背後所帶來的意念,讓我深刻體驗到時光的流逝,讓我珍重的告別那段逝去的美好時光。緬懷是一種情緒,但珍惜當下卻是更重要的一個體悟。
話說這次出門,特別跟好友檸檬妹借了另一台D70,結果回國後寄還給她,到現在她都還找不到那台D70。我確定當時她有收到,但偏偏相機就是消失了,真是超級尷尬的。所以在這之後,我就一直都習慣至少留兩台DSLR在身邊,確保出遠門時不用再跟朋友借相機。現在就靠D300跟D700陪伴我啦!
在關西機場時,看到了當地的年輕人穿著背心,很帥氣的走了過來。我跟另一半開玩笑說:人家日本人連穿著「掉嘎」(內衣的台語)都這麼有型。文化的成形跟發展,需要很長時間的累積,在國外對於文化的差異、衝擊與感受特別的敏感。在開玩笑的當下,我隨手拍下了這張照片。
從小我就喜歡吃豆腐,所以到了京都時,就四處探訪湯豆腐的料理店。這天來到了嵐山,我們拜訪了「湯豆腐嵯峨野」這間湯豆腐專賣店。店內空間很大,有兩大棟主要的建築,中間還有竹林庭園可以散步,我很喜歡這一片竹林,在飯後散步時,特別拍下了這張照片。暮然回首,人生的另一半就在竹林的幽靜處。
這一回我在京都車站沒拍到什麼照片,雖然我安排了兩次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來拍照,但東摸摸西看看之下,就是只拍了二十幾張。我覺得某些地方拍照前的觀察很重要,如果能有更多的時間,相信可以讓我觀察的更仔細吧!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沒使用10-20mm這顆鏡頭了。自從用了18-200mm之後,不論是廣角或遠距都很符合我的需求,相對的這顆超廣角也就一直都待在防潮箱裡。這一趟是專程待它出來透透氣,不過派上用場的也只有京都車站跟奈良的東大寺。所以如果可以一次帶三台相機出門,那就方便多了。
我記得曾在某本京都的書籍上,看過類似的角度。就是車站前巴士站的弧形長廊,包圍了京都塔。於是這一次來,我也想看看這是怎麼拍的,於是我利用單腳架找到了這個角度。說實話,這角度真的很難拍,一方面我的單腳架不夠低,二來太低的位置使用D70根本無法對焦。所以如果要拍出我心裡真正想表達的感覺,可能需要用低角度的三腳架,先蹲著測光並對焦後,將光圈縮小,再把相機放到腳架上,這麼一來應該可以拍出完美的弧形跟京都塔吧!使用10-20mm變形的蠻明顯的,雖然可以利用Photoshop將變形修正,不過保留這樣的形狀,也別有一番風味哩!
在古書と茶房待了一會兒之後,陸陸續續就出現了其他的客人。儘管客人增多了,卻沒影響到這咖啡屋裡的氣氛,我只能說多數的日本人都是壓抑而保有禮貌的。昨天看到Enya即將再訪京都,於是推薦她去這間咖啡屋,沒想到她已經去過了(我心想去過七趟了,累積的經驗果然不一樣),看來知道這間店的台灣人也不少哩!
透過這個角度,我想去表現空間裡不同客人的組成,所帶來的氣氛。我使用廣角鏡,先將因鏡頭所造成桌角的變形錯開,另外也盡可能不讓畫面右端的人物產生太過奇怪的變形。有變形的部分因處於暗部的區域,所以看起來不明顯。這張照片一開始我較在意的是中央遠端的背景會過曝,我連拍了三張之後,才找到我可以接受的平衡點。由於前景的燈光不足,因此將ISO調高為1600,相對的畫面上顆粒明顯許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有另一種特殊的效果。
在京都騎自行車是一件很悠閒的事,這天我們從車站旁租車,就這樣沿著鴨川一直往銀閣寺的方向前進。這張照片是我們在鴨川旁互拍所留下的紀念,後來成了我們婚紗本裡其中的一張生活照。
在京都的最後一天,天氣時雨時晴,這讓騎自行車的我,實在懶得因此去多買一件雨衣。等到歸還自行車,準備回到京都車站搭車前往關西空港時,天空又是一片湛藍,對於快速變化的天氣,我也只能隨性一點看待了。
要離開京都時,在車站裡繞了好幾圈。我從後方的入口進入,但一直找不到能快速到達月台的路線,主要是我身邊有一大箱行李,要跟車站的人潮擠手扶梯實在很不方便。在我終於找到有電梯的通道之後,經過了鐵道上方的長廊。這長廊採用大幅的落地窗,因此可以看到鐵軌與車站建築的外觀。我很喜歡這一類的畫面,因此簡單構圖之後,就拍攝下來。這種前景與背景的幾何構圖,可以較不注重建築的水平或垂直線,簡易的構圖都會有不錯的畫面。
在中村樓用過高級的日本料理之後,我就到旁邊的八坂神社散步。夜晚的八坂神社有一種靜謐的氣氛,整個園內沒有多少人,只有一盞盞明亮的夜燈,高掛在神社的建築物上。
拍攝這個場景,我較會注意的還是測光方面的問題。因為光線的明暗反差很大,因此若測光不準確,無法得到正確的曝光值。而由下往上斜拍,不論如何取景,都會有不錯的效果跟氣氛。
旅行對我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需求。平時我總說我過著宅男般的生活,總在工作的瑣碎事中汲汲營營,一到週末假日,一樣是沈浸在自己的房間裡,在網路上遨遊,兼趕點工作上的進度,不然就是讀點各式各樣的書、看點百視達租來的DVD,雖然偶爾會到咖啡館裡蹓蹓,但我也是習慣到固定的地方,點杯固定的熱拿鐵,然後做著一樣的事。日子就是這般,日復一日。
這種封閉式有如隱居般的生活,我到是習以為常,但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有需要透透氣,轉換心情的強烈需求。我喜歡自己的土地跟家園,但在熟悉的地方,我很難轉換心情。我喜歡感受文化的差異,民情的不同,同時也看看別人的建設,做事的態度跟方法,這是旅行所帶給我的重大意義。因為每一次的旅程,都能拓展我的視野,讓我的心靈不侷限在我狹小的生活圈子裡。
在回到習慣的生活步調中,總會在某些情境下,回想起旅行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而這個動作往往會讓我感到平靜與幸福,能讓我快速回到我該面對的種種問題上,然後我的努力就是期待下一次的旅程,經歷一次又一次不一樣的冒險。而這種回憶,也經常出現在旅遊的過程中,尤其是舊地重遊時,這種體驗跟感受也就特別的明顯。
這一趟去京都,就充滿了上一回到訪的種種記憶。我對於京都的記憶,不在於那些我拜訪過的世界遺產或著名的寺宇,我最深刻的映象,是一條不長不短的小徑,它經常出現在我的回憶跟夢境中,每一回經歷這種體驗,就有一種深沈寧靜的感覺。也因此這一次我一直惦念著這個地方,於是在回到京都的第一天,我又再次尋訪這條小徑。
說來好笑,我依稀記得這裡的位置,但在這兩年裡,我從來沒有想過去查詢它的名字,或是它所在的位置。這一次我又循著上一回走過的路徑,慢慢的來到了這地方。我一直惦念的這條小徑,到這一次我才發現它還挺有名的,這是在高台寺旁的「ねねの道(寧寧之道)」。
只要順著產寧坂、二年坂、一年坂的路徑走下來,就會接到ねねの道。我不太知道該如何形容我對於這條小徑的感覺,簡單的說,在這邊我有一種特殊的熟悉感,有點類似我們看過某部電影的場景,然後我們親自到了現場,兩種記憶交雜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熟悉與陌生交錯的複雜感受,而短短的拜訪後,它卻一直放在心裡的某個區塊裡,然後總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不斷的浮現在眼前,我想這就是我一直惦念著這地方的原因。
這一趟重訪ねねの道,這種熟悉而親切的感受又湧上心頭,取而代之的那種初次的陌生早已經消失。這一回我慢慢的在這小徑上散步,同時拜訪了旁邊的石塀小路,看著路旁一間間神秘的料理旅館。我心想,下一回,我就要來探訪究竟,享受體驗一下料理旅館的風情。
旅行過程中的回憶可說是我寶貴的資產,這有點像是儲思盆一樣,我可以在某些情境之下,跳回到儲思盆裡,再一次享受那瞬間的感受,暫時遠離現階段的不快。短短的跳脫,可以讓我迅速恢復正常。而寫部落格跟攝影這一件事,也具有相同的功效,而不同的地方就在於,我可以把我私藏的寶貝,藉由這個虛擬的空間,分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人。
努力的工作與生活,是為了迎接下一趟精彩的旅程。
前面提到這趟旅程對我有特別的意義,原因是我在這邊安排了一段求婚的橋段,在這之前感謝許多好友的幫忙,不但幫我選擇了美麗的求婚戒指,也給了我許多的點子,好安排這趟旅程。長途的旅行可以考驗彼此是不是真的適合,原因在於旅途中會遭遇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彼此對於生活的態度,跟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在這些時刻都得真實的呈現在彼此面前。我很幸運的可以遇到相知相惜的另一半,在茫茫人海中能遇到知己,又剛好能成為自己的另一半,只能說是我的福氣。
我選在中村樓上演求婚的戲碼,原本我另外準備了一個鑰匙圈,要假裝當做是求婚的戒指,這個想法是偷學自101次求婚,我記得矢吹薫最後是用一個螺帽求婚的,所以我就準備了一個鑰匙圈。後來在中村樓時,服務人員一直在注意我,我撐沒多久就破功了,戒指一下就現身。
選中村樓求婚其實有點忐忑,日本人有時比較認真,不太喜歡這些橋段,我都擔心在傳統料理餐館裡,這樣的行為會太失禮,不過事後證明我想太多,服務人員很幫忙,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搭乘嵯峨野トロッコ列車時,在抵達亀岡時,車上出現了一名帶著面具的工作人員,我不知道它扮演的是什麼角色,但是他跟遊客的互動非常有趣,到了我們這裡時,還硬拉著我前方的外國人唱起了美國國歌,我心想他怎麼知道那是美國人呢?
前往嵐山之前,對於這裡有哪些景點,其實並沒有做好十足的準備。我所知的大抵是湯豆腐、商店街跟渡月橋,其他則是完全搞不清楚。來的這一天剛好是日本的週末,遊客實在多的可怕,因此在購買嵐山小火車的車票時,只能買兩個小時之後的車次,這段時間裡我決定先去街上逛逛。在某個路口處,發現了天龍寺的招牌,本以為這跟其他寺院沒什麼差別,但進去之後才發現它的壯闊,如果沒來遊覽就太可惜了。於是在搭火車之前我到這裡瀏覽,坐了小火車之後,我在嵐山車站下車,又從天龍寺的北門往下逛下來,感覺真的是美極了。
在嵐山車站下車後,天空又飄起了細雨。天龍寺裡的樹林,只有一小部分開始轉紅。在撐傘邊遊覽邊拍照時,發現樹葉在紅傘後的影子別有一番風味。於是我調整了一下傘面的角度,讓Victorinox的標誌可以跟葉子的陰影相互搭配。儘管沒有滿山遍野的紅葉,但透過這種方式,似乎也能感受到紅葉的魅力。
有時候遇到兩人剛好要到不同的地方出差時,我們都會約在香港會合。這一次我剛從上海離開,另一半則是從馬來西亞準備回台灣,於是我們依慣例約在香港會合,結果又遇上了颱風。颱風天哪都沒辦法去,只好窩在房間裡看海景。颱風來時的維多利亞港,別有一番風情。
在京都求婚後,我們便開始安排婚禮的相關事宜。我們都不喜歡繁文褥節,於是我們一手打點整個行程。最後決定用簡單的公證儀式,將錢省下來去蜜月旅行。於是公證完後,我們又回到紐西蘭去度蜜月,沒想到這趟行程花了將近四十萬,應該是這輩子唯一一次花這麼多錢的旅行了。
結婚前驗證了「娶某前、生子後」的俗語,我跟我太太在職務上都有了異動,雖說職務高升是好事,但相對的責任跟負擔也加重了很多。這次旅程帶給我們很美好的回憶,而旅程一回來之後,又被工作的瑣事給綁住了,而且接著我們求婚後所購買的新家(預售屋)也開始進入需要裝潢跟整理的時候,正式邁入了另一階段的人生旅程。
在蜜月的這段旅程,主要的相機已經轉移到D300身上,所以D70不是老婆在用,就是自拍人像時,偶爾才現身一下。在這之後,D70就開始進入半退休的模式了。
感謝眾多好友的幫忙,讓我們圓滿的完成了喜宴。我的D70也在婚宴中扮演了一角,記錄下婚宴的過程。婚宴上一共有四位攝影師,都是麻煩好友負責拍照,除了朋友的相機外,我的相機也派上用場。前陣子看著照片,彷彿還是剛發生過的場景。
婚後我們的生活跟婚前其實沒有太多差異,一樣跑咖啡館、看電影、逛街,工作上也是一樣的忙碌,甚至比之前更忙了。當然也是經常去流浪,平時因為工作繁忙,只拍些生活照,這些分享出來的,幾乎都是在國外所拍攝的。
真正生活型態的改變,是女兒報到後,我們才又往前邁近了一個階段,扮演起爸媽的角色,女兒因為我們工作上的關係,出生半年後也跟著我們四處流浪。隨著時光的消逝,轉眼間老二下個月也要報到了。在賣出D70的時候,為了要跟下一個使用者說明使用D70的方式,我才花時間整理了這篇資料,同時也看著照片回憶起這些年來的點滴。
對於D70找到新主人我是很高興的,我心中引起感觸的,是這些年來我用D70記錄下的點點滴滴。沒有花時間去回憶,其實不會感受到時光消逝的這麼快。這些記錄下來的畫面跟回憶,才是真正帶給我難以言喻情緒感受的原因。
對於攝影,我一直都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而每個人其實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都不相同,如果我分享追求自己想要的攝影生活的細節,可以帶給其他人一些感受,或是一點參考的價值,那麼花時間整理這一篇,真的就是自娛且娛人,網路的平台其可貴之處,就在於資訊的傳遞跟分享。
儘管難免也會有意見相左,口角意氣之爭的問題,但我還是單純的只想分享自己的心得,對我而言,時間應該花在值得的事物上面。也希望這些照片的回憶,能帶來些共鳴。如之前其他篇所寫的,有共鳴是一件莫大的榮幸。也祝福每一位喜愛攝影的朋友,都能享受攝影所帶給我們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