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IKON 老鏡頭與新鏡頭的迷思 @.@?

說說我使用老鏡的歷程好了.當初是為了經濟考量.因為現在的鏡頭都很貴,隨隨便便都五位數以上,加上以前有數年使用FM2的經驗,手動鏡對我來說並不陌生.所以在計劃入手D700前,就打算把老爸大F時代的幾支定焦鏡拿來湊和著用,這樣我就只需負擔機身及一點點改鏡的錢就能一圓DSLR的夢.但Auto老鏡得磨屁股才能使用,又為了開銷降至最低,最初只選了24/2.8 105/2.5 200/4這三支去改造,而50mm這一段空缺就用老爸晚期購入的AF Nikkor 35-105(這是咱家唯一可以完全支援D700各項對焦功能的鏡頭)來頂著用.用著用著,驚訝地發現這幾支四十幾歲的老古董畫質表現竟然比那支只有二十歲的AF鏡還好,不僅解析度、色階重現好,較大的光圈也比較好用.尤其那支Nikkor-P 105/2.5在最大光圈下就有極犀利的表現.這給了我幾個感想:老鏡不會比新鏡差;手動鏡沒有複雜的電子迴路及電動裝置,只有堅固的金屬鏡身及玻璃鏡片,耐用度可以讓人用一輩子還能傳給後代.因為這樣的體驗,把剩下的那支50/1.4也拿去磨屁股,AF 35-105給它冰起來,從此踏入手動定焦鏡之路,一機四鏡走天下.
再用了一陣子,感覺到24/2.8這支缺點很多,容易有暗角、週邊畫質不良,幾經考慮決定換掉,但是仍然只考慮像那些Auto老鏡一樣,造工堅固的手動鏡.於是狠了狠心入手了21/2.8 ZF.2(結果還是花了大錢),好評不斷的AFS 24-70這樣的鏡皇我竟然一點也不心動.之後又感覺21mm與50mm之間的落差太大,於是又入手了35/2 ZF.2(結果還是花大錢,仍然是手動鏡).
所以小弟的歷程和前面幾位大大的說法有點不同,當初是為了省錢而使用老鏡,後來卻為了使用像老鏡那樣的手動鏡而花了大錢買現代的手動鏡.
因為這樣怪怪的堅持,放棄了D700機身上諸多自動功能.而花一樣的錢,人家可以入手有變焦、有AF、N鍍膜甚至有VR的鏡皇,但我只能有一個定焦手動鏡,可是我到現在也沒有後悔.

diffusionless果然也是認真一族
我完全瞭解您所說的鍍膜的用途,也對您舉的例深感認同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鍍膜確實也改變了介質的特性
而鍍膜越多,改變的幅度和頻率也相對增加

這也是您所說的,把光騙進來不反射
但同樣地,它騙進來的位置也有些微的改變了...(鍍膜本身如同玻璃,也如同世界上一切的原料一樣,無法在微觀上有絕對的均質)

當然,它對壞的影響很小,小得不容易感覺,但對好的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我並沒有希望鏡頭不要加鍍膜(但我也想有幾支完全沒鍍膜的鏡頭)

但是就像玩音響玩到後來換不同品牌的電容,換不同材質的電線
就像聽音樂聽到入迷,回去聽那個充滿雜音又很難保存的黑膠唱片一樣
就像養魚到後來換各種牌子的燈管或是安定器,換不同國產的底砂
就像烘培到最後烤箱溫度差十度,或是一樣溫度不一樣大小的改變
還有許許多多玩家,在經過無數次的感官挑戰後,將人類的感官又向上提升到一個境界一樣

一但你開始有感覺,可以說是悲哀的一種
因為你無法跟人家講你的感受
你明明覺得A在大部分狀況贏過了B
但B就是有在某些地方是A不可能贏的
所以其實你既愛A又愛B
只是因為一般人一味地說A好而不說B好
讓你不免想替B說說話,想告訴大家,B絕對有A沒有的特點

底片是如此
黑膠唱片是如此
化油器機車是如此
手排車是如此

還是那句話,其實我都愛,我都想要,因為他們有著別人不懂的特色

diffusionless wrote:

petroleum...(恕刪)
唉...

零一上面充斥著濫用"迷思"二字的無聊主題.....
非常值得大家省思一下.....

禾申言舌 wrote:
唉...零一上面充斥...(恕刪)


也充滿著"因"該.應該.分不清楚的人
底片味是啥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為我討厭分啥底片派/數位派)
不過我用AUTO 50/1.4和之前拿的AF 50/1.4D拍過的感覺
AUTO 50/1.4的顏色比較濃郁
AF 50/1.4D比較清淡(灰?)
後來拿的Ai 105/2.5S也有濃郁的傾向
這種傾向我手上其他AF鏡都不太有
每個年代的鏡頭,都包函著當時的設計感
也包函每個年代的科技呈限

以前老鏡,人工設計製造,最終品管不易,同一規格老鏡,成相質感也不易相同
造鏡可替代原料較少,大多以天然玻璃放入不同元素來改變透光特性,品質及成本都不易控制

現代新鏡,電腦高速運算設計,機器化量產製造,品質規格統一化
新替代元素的開發,在利潤考量下,成本可控制在最低點

從前老鏡,天然玻璃及人工技術,多階色彩連續表現豐富,逆光表現稍差
現代新鏡,新玻璃現代技術,符合現代 精準、簡單、快速等特性,逆光表現控制佳,色彩連續表現較硬

以新舊而論,現代鏡頭,以後也會被叫老鏡
老鏡與新鏡
各有時代特性
和每個不同時代的美感表現

petroleum1234 wrote:
diffusionl...(恕刪)

petroleum1234 兄:

小弟是學理方式進入娛樂,在觀念是以科學為基礎去面對所有一切,在實際使用是沒有您來的豐富!

只是對於您一些用字上,感覺對這方面原理背景涉及不是很深!

實際上,在做鍍膜研究,膜後 膜均勻性 膜與基地的應力狀態等也都是常用sem AFM GIXRD等各種儀器在觀察。

大部分光學鍍膜主以PVD方式居多,鍍膜技術發展也才形成後面積體電路等各種精細製程產生,那些也都是一層層鍍上去。
而可見光波長大約是760-380奈米左右,但是要知道電路寬度是幾十奈米,甚至現在模造非球面的技術精密度已達到一百奈米左右,病毒也大概數百奈米左右!

這些工業應該超過您想像中精密度!


沒有鍍膜並不是單純反射光,而是反射光就是光通過部份的減低,否則您以為反射光是哪裡來,100%的光經過一個沒有鍍膜的玻璃,其中吸收看厚度,反射看接觸面多少,所以光是一片沒鍍膜得玻璃,剩下通過光線是小於95-96%,那在下一片玻璃又在反射掉一些,那最後光線越來越少!

所以當初在鏡頭發展會是以定焦開始,大光圈GAUSS結構會比SONAR還晚些等,都是因為這些接觸面較少緣故。


當然就算有鍍膜也只是讓損失較少,通過較多而已!
所以可以的話盡量還是越少鏡片數目是越好沒錯!
只是反過來,沒有鍍膜可能最後剩下光線不到50%或更低,而反射光在內部不斷再反射干擾對比度!


玩音響,那可以請教
對於訊號處理放大的觀念知道多少?
線材的導電行為觀念又知道多?
LP的儲存方式和其他用磁帶或CD等有何不同?
如何讓聲音輸入變電子訊號,電子訊號輸出變力學波訊號(也就是發出聲音)?

像是一般評估銅線導電性能一般是用完全退火銅IACS當標準,這裡有些是電磁物理,有些涉及材料科學,要讀過固態物理或固態電子學才能知道更深入!


否則也是聽聽別人意見應該要換什麼,要升級什麼,只能用人體感官去解析,但解析能力有限!

howardche wrote:
小弟有自己有幾管70...(恕刪)


果然又吵翻天了...

有人要嗎?
✿the truth is out there✿ http://anakinphoto.pixnet.net/blog
GHJAVA wrote:
以前老鏡,人工設計製造,最終品管不易,同一規格老鏡,成相質感也不易相同
造鏡可替代原料較少,大多以天然玻璃放入不同元素來改變透光特性,品質及成本都不易控制..(恕刪)


以前老鏡不惜成本開發製造,手工設計鏡頭的時間難以計算,
用當時最好的材料生產出最耐用的鏡頭,還要想辦法壓低售價。

到了現代電腦輔助設計製造,採用新一代的材料就可以製造出好的產品,
為了降低成本用料盡量選最便宜的,且不能太堅固耐用,卻是盡量抬高新鏡頭售價。

買新自動鏡頭擔心對焦不準,馬達故障等,還是老鏡有信任感。
壓力鍋 wrote:
說說我使用老鏡的歷程...
最初只選了24/2.8 105/2.5 200/4這三支去改造
...................(恕刪)


有這3支夠人羨慕了,Nikon自從一代起24mm, 105mm就已經很強了,
您的是不是Auto C時期的鏡頭?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