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拍照撞牆期...@~@

thunderbird wrote:
嫌D80 WB不好卻一直用AWB
覺得40D WB很好,卻想用自訂WB
這才是你邏輯上的問題...(恕刪)


看過原來還有沒解說的

D80 WB不好,還要用,是因為機子就那麼一台,設計部的同事,就那麼將就著使用。

覺得40D WB很好,卻想用自訂WB,是因為原來世界上有著比40D的AWB,還可以更好的WB設定方式!


看到最後,我恍然大悟!!

我想,原來最令你不高興的,是我指出C家小DC跟40D的白平衡,都要比D80要好!

令你不高興,非常抱歉,但我不可能會因為你的不高興,便改變我的認知,以求博取你的認同,恕我做不到!!
fatpig06 wrote:
D80 WB不好,還要用,是因為機子就那麼一台


請先翻過說明書, 看看如何自訂 WB ...
D80 預設用 AWB, 但同時也有提共幾種 WB 模式可切換,
最後是正常情況下商攝會優先採用的自訂WB (PRE).
fatpig06 wrote:
看過原來還有沒解說的...(恕刪)




好奇怪的回應...
D80用AWB 40D用自訂WB..
然後才說 D80 AWB不好...

拍商攝會用AWB???
拍完照 又不從LCD略看照片檢視






用情(攝)的角度去窺視光(影)的世界http://album.blog.yam.com/realsky28
fatpig06 wrote:
D80 WB不好,還要用,是因為機子就那麼一台,設計部的同事,就那麼將就著使用。

覺得40D WB很好,卻想用自訂WB,是因為原來世界上有著比40D的AWB,還可以更好的WB設定方式!
...(恕刪)


2篇文章寫得落落長辛苦你了,但也沒回到重點
相信應該沒人對你的學習心力路程有興趣

也沒有人說D80 WB非常準
我很早在42F就讚美過C家WB很好(這已經是我第3次強調),你卻在這裡一直打轉說
fatpig06 wrote:
我想,原來最令你不高興的,是我指出C家小DC跟40D的白平衡,都要比D80要好!

感覺在讀出師表的最一句,你太厲害了

你到現好像還搞不清楚大家為何一直質疑你用D80採AWB的原委,那你就繼續不知道好了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發問,是做學問最基本的道理,但是都離不開虛心請教一個原則
心不虛不低,品德便不實

君子做學問必喜歡向人請教詢問。「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不學則不能發現疑點,不問則不能增廣見識。好學卻不習慣於時時勤問的人,並非是真正的好學者。道理明白了,卻不能在實際事務上靈活運用;大要搞通了,卻無法知道細節緊要之處,若不肯向有實務經驗的人或專家請教,他的疑難又如何能得到解決呢?



學識才能勝過自己的,我向他請教,可以化解自己的疑難,這就是「就有道而正」(親近有道德學問的人以糾正自己的錯失)。學識才能不如自己的,我向他請益,偶而也可以獲得有價值的意見(愚者千慮亦有一得,豈能漠視之?),這就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才能的去請教才能比他低的人,見聞多的卻去請教見聞比他少的人)。學識能力和自己相當的,我向他請教,可以得到互相切磋的機會,彼此提出問題以責難對方,藉此訓練審問明辨的功夫。《書經》上說「喜歡發問則收穫便多」。孟子也說「做學問沒有什麼竅門,只要把那放任迷失的心找回來便可」,而他同時說「學問之道」,可見「學」之後便要繼續「問」。子思倡言「尊德性」,而最後則歸結於「道問學」,可見「問」又是先於「學」的。



古人謙虛又好善心切,不論事情跟他有關無關,緊要不緊要,也不管學識能力勝己或不如己,只要對方懂而自己不懂的,都會主動請教,這麼做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增廣見識,避免無知。所以即使是狂夫的言論,聖人也會採納參考;砍柴的山野小民雖然粗野無知,先賢也會徵詢他們的意見。舜以天子之尊而向百姓徵求意見,藉聖人的大智慧來明察淺進的言論,這麼做並不只是謙虛使然,真正的意義是藉著廣徵博採,可以補裨自己的缺失,達到集思廣益,盡善盡美的效果。三代以後,讀書人只知「學」而不知「問」,朋友之間的交往也僅止於勸導行善和規諫過失如此而已,彼此之間能以學問中的道理互相交換意見,誠懇勤勉地把進德修業當作是己身最迫切最重要的工作來做的,這種人已經如鳳毛麟角不多見了,況是世俗之人呢?



肯定自己而否定別人,認為自己都對而別人都錯,這是世俗之人易犯的共通毛病。做學問的功夫尚未到家,明明不懂的,卻偏偏要強作解人,事理有尚未妥當之處,應該有所保留的,卻偏偏要胡言亂語,隨便猜測一番,如果這樣子胡搞下去,恐怕這一輩子就沒有幾個值得提出的問題了。學識才能勝過自己的,就心存忌恨而不願意向對方請教;學識才能不如自己的,就心存輕視而不屑向對方求教;學識能力和自己相當的,就心存狎褻而不甘心向對方請益,如此這般心眼,則天下之大恐怕沒有幾個人值得請教詢問的了。天下人沒有一個值得信服,天下事沒有一件值得懷疑,這種情況只能用「固執己見,自以為是」才能說得通。「師心自用」還只能說是小事;明明知道自己淺薄無知,卻還要千方百計回護自己的過失,寧可使學問停步不前,也不願意虛心讓步,承認自己不如人,這種心態對品德修養危害最大,犯這種毛病的人,十個中常有八、九個。



若不是如此,則是所提出的問題全和所學的風馬牛不相及,如提出稀奇古怪少有人知曉的鄙事以快意自己的言論;更過分的是,明明自己心裡已經清楚瞭解的問題,卻故意裝作不懂,提出來想試一試對方的能耐;或者把事理之極難解釋清楚的,故意提出來詢問對方,設法要讓對方出盡窘態,暴露短處。至於不屑做這些事的人,雖然在身心性命的修養方面有迫切需要,知道可以從中得到莫大的益處,因而想要委屈自己以請教高明,卻找不到一個可以請益的對象。哎喲!今人在做學問方面之所以無法達到古人的成就和水準,不都是這些原因造成的嗎?



今人不喜歡向人詢問請教,原因端在態度不肯謙虛,態度之所以不肯謙虛,原因則在做學問的心不夠誠敬。但也不是說這是做學問時,沒有全心專力的投入所造成的,而是今人所謂的「學問」與古人所謂的「學問」全然不同(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今人所愛好的亦與古人所愛好的完全相反,不願問也無法問的情況,自是意料中的了。



聰明人思慮再怎麼周詳,也必定會有一次失誤的時候。聖人所不知道的事,未必愚人就不知道;愚人會做的事,聖人未必就不會做。道理並不專屬於某一個人擁有,況且學問是沒有止盡的,既是如此,做學問可以不問嗎?《周禮》說:「外朝以詢萬民」,國家的政事尚且要向百姓徵詢意見,何況其他?所以身份地位高的人可以向身份地位低的人請教,賢智的人可以向愚者請教,年紀大的可以向年紀小的請教,只要道理在那裡老師就在那裡。孔文子向不如他的人請教而不以為可恥,故贏得孔子的欣賞讚美。古人將「問」視作美德,不認為向人請教有什麼可恥的地方,而後來的人卻紛紛將「問」視作極為可恥的事情,古人深以為可恥的(指師心自用,驕傲自大,不肯虛己下人,不肯向人請教),後世卻爭著去做而不感到可恥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唉,真可悲啊!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