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olph wrote:我覺得這是Niko...(恕刪) 買景窗的人不多的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不過我不記得Nikon自己有沒有拿出來講.而且在隱形眼鏡普及,以及球場旁邊的記者也都沒有在買運動用觀景窗的前提下.說好聽點就是對於可換觀景窗的需求降低太多,說的難聽點就是這樣的功能已經成為雞肋.(腰平觀景器等等則有不同的原因.)但是要說因為防水性放棄可換機頂然後Nikon製機水平就不及Pentax就此言差矣了.1.因為防水墊圈都是耗材,只要想要維持出場時的防水等級,就必須定時更換.同時在機身的保養維護上也就需要更多的關注以及時間.設計上更複雜等等.當然是做個一體的結構最防水啦~2.在機身整體結構上多出一個接口,除了降低機身的強度之外,還會增加整體的重量.但是機頂跟機身分開來做的話,對於製作機身模具的開模還有製程反倒是簡單了一些,而要一體成型整的機身的上半部相對來說還比較困難.因為這個原因,當初還有人說是因為nikon的技術不及Canon所以沒辦法做出像是1系列那樣漂亮的圓弧頭..3.同時期的EOS-1系列,早就放棄了可換觀景窗哩.但要說Canon做相機的技術有比較差嗎?4.像是新聞記者的使用來說,F5雖然功能強大,但是比起同時期的EOS-1系列,碰到小雨的時候真的是比較狼狽一點...定點的運動攝影倒是沒差,因為防水防雨的其他家私早就傳遍遍了....bala bala ....總之就只是我不覺得因為防水性取消掉可換觀景窗的原因算是遁詞啦~的的確確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唯一的原因.而對我來說取消掉可換觀景窗也同時增加了F6在我心中的地位.因為這樣更確立了135相機的價值.對於我來說要用腰平,想要慢慢拍,就去借台120.底片夠大在後製的過程中才能有發揮,慢慢拍才有價值.而有了隱形眼鏡也不太需要運動觀景器.但F3可使用腰平,可是當時拍低角度的利器.不像現在有旋轉LCD....可使用低光源觀景器,也對天文攝影有相當的幫助.(雖然當時更進階一點的前輩都是直接用120或是接個片夾就拍啦~)每項設計本來都有利有弊只是取捨的不同,再講再扯就太多了.但是經過這樣的回想,還的確憶起了底片時代的榮景哈哈.雖然打這麼多應該沒人看Q_Q順便分享一下關於G系列的感想.廣角焦段不用閃反光鏡的前提下G系列的鏡頭素質以及它的輕巧的配合在一起真的是非常優良,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RF鏡頭一般來說邊角失光也比起SLR鏡頭嚴重.RF的最近對焦距離也比較遠.的確使拍攝的主題受到相當的限制,比起現在SLR的近乎"全功能"RF機可以說是在特殊的領域比較擅長也比較好用.所以在精簡相機的過程中,小弟還是忍痛先把RF出清.留下比較簡單且多功能但是比較重的SLR哩.至於從個人角度看數位跟底片,自從D700跟D3出現之後,在我個人的使用上就不覺得彩色負片占了啥優勢了.而且對我來說彩色正片在D200出現後我也就覺得我不需要再拍正片了.對我個人來說底片剩下的就是拍攝黑白底片以及在暗房中放相的樂趣.但隨著閒暇時間越來越少.放大機也決定要賣給朋友了.就出現了上面我問說現在二手F6一台可以賣多少的疑問啦XD但純就機械的角度上來說.F6整體的機械製作水準還是高於現在的數位機,在細節的處理上頭,一比之下D3真的可以用粗糙來形容了.甚至於在某些細節上.F5比較起F6也顯得稍嫌粗糙.總之... 恭喜入手F6 ^^這是一台非常好的相機.
isaac81 wrote:在機身整體結構上多出一個接口,除了降低機身的強度之外,還會增加整體的重量.但是機頂跟機身分開來做的話,對於製作機身模具的開模還有製程反倒是簡單了一些,而要一體成型整的機身的上半部相對來說還比較困難.因為這個原因,當初還有人說是因為nikon的技術不及Canon所以沒辦法做出像是1系列那樣漂亮的圓弧頭.....(恕刪) 強度問題在現實使用上應該沒甚麼問題我學長的F2摔下山溝濺出火花,撿回來後功能結構也沒甚麼大礙NGC的山下麥可我看他的F3也是露銅一堆機頂貓很大,他好像也是用得滿高興的如果說NIKON做不出來那倒是不太可能,開模技術都很成熟
persu417 wrote:恭喜樓主新機入手題外...(恕刪) 對F6操作介面還很不熟悉扎實的手感及快門聲個人覺得非常值得HKD13500熱歇蓋沒附贈呢DK19是香港店家送的遮眼罩應也沒多少錢現我準備買個底掃
時尚夢幻 wrote:F6 有資訊打印... 話說我那老舊的F4s+MF-23也都有這些功能喔當初收購這台相機+MF-23+原廠快門線不過20k有找甚至包圍曝光、陷阱構圖、定時拍攝....這些都可以達成喔F4s真是台好像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