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

Nikon美國全幅相機市場、近二個月被Sony強勢反超!

inunu wrote:
沒錯, 我也在考慮...(恕刪)


i大回文讓我笑超大聲的XD
沒意外的話近期會跳無反,畢竟鏡頭方面沒有什麼後顧之憂,
屆時再分享心得,不過我個人還是蠻客觀看待兩者特點,
應該不至於會戰天賦點滿,想到此我倒是覺得自己要好好檢討,
為什麼過去會對於單眼以外的數位相機感到輕挑甚至覺得不專業,
抑或認為這些相機都拍不出好東西的那種想法,我想那是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吧?
如今我認為要是單反跟無反之間能因此逐漸做出明確區隔,對消費者的選擇上也是件好事呢

另外您提到低溫環境有利於電池更加省電,
這我大概知道原理,不過重點是極端溫度,是液晶螢幕會結冰啊XDDDD
不是我亂猜測,而是實際看到版上版友分享自己去阿拉斯加拍極光時的真實經驗XD
以A7ii為例,規格表也有寫明運作溫度是在0~40度,低於零下的溫度可能就會有問題了

其他關於電子觀景窗畫面延遲的問題,
近期SONY的機種到底每台延遲多少我就不太清楚,沒看見實測數據,
只知道最近的新機A9的螢幕觀看模式,畫面依舊延遲的很嚴重,約莫有0.2秒的時間差,
已經足夠讓人眼察覺。電子觀景窗我倒是未看到SONY的數據。

多年前數位相機紛紛改成電子觀景窗的時候我有實際試用過,
的確延遲感非常嚴重,那時我很肯定的覺得數位相機要追上單反的性能還有很多路要走,
不過現在我發覺他們幾乎是快走到了,有些效能甚至遠遠超越了,
電子觀景窗應該延遲問題會越來越小,剛查了一下不少無反打出電子觀景窗延遲只有0.016秒或0.02秒的標語,
估計技術會越來越快,不用如光學鏡的光速一樣幾乎趨近於0,只要到使用者無法察覺的快就好了。



weibbb wrote:
不過我邪惡的想,如果只有少數時候需要應付極端環境,那麼或許可以考慮在必要時租借單反來應對就好......(恕刪)


這個情形個人不太建議, 尤其是極端環境下
1. 如果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接觸單眼, 初次接觸新機身的時候會發現許多新選項, 甚至於對焦能力和觸發快門都可以自設
通常店家會在租借的時候把設定還原, 但是現代機身鏡頭溝通在初次安裝的調整是必要的, 尤其是長焦或者大光圈的準焦只要失之毫釐則差之千里
不過如果店家在預約後會先幫你測試設定的話倒是可以試試看

2. 平常拿重量很輕的無反慣了, 回來拿單眼可能一時之間無法適應重量, 屆時可能反倒後面行程手不適應
經常看到很多人連鏡頭搭機身1kg多就喊重, 更不要提高階機身. 不過如果平常有健身的話就倒是無妨
^^A 請多多指教~

weibbb wrote:
不過重點是極端溫度,是液晶螢幕會結冰啊XDDDD...(恕刪)


其實螢幕結冰應該是暴露在外的時候上面已經有水, 那就有可能是冰雪融化後留在上頭(反覆進出冷熱環境)或人汗
常見的極端溫度問題是冷熱交替產生的冷凝(超低溫拍攝完回室內時, 或者高溫濕熱時從冷氣房拿鏡頭出去), 電池壽命, 靜電(超乾燥大陸型環境), 防雪水大雨等
^^A 請多多指教~
weibbb wrote:
看了這篇之後深深的考...(恕刪)


第一個感想是...
現在的人對手動鏡都沒有興趣了,
念茲在茲的都是自動對焦厲不厲害,
哎!老玩家都放棄舊器材玩自動鏡了,
時代還會不進步嗎?

第二個感想是...
現在大家還是普遍用"感覺"或"經驗"來傳遞知識,

我不否認目前在"感覺"或"經驗"上,
對焦性能最好的應該是某些高階單反,
但是我並不認為所有的單反都比任何一台無反佔優勢,
更別說移焦問題更是單反拆不掉的不定時炸彈了,

單反在對焦系統上有專門的分工,
對焦系統有效率的運作或許是某些高階單反的傳統優勢,
但近幾年無反一步步突破障礙,
在對焦的表現並不亞於舊幾年設計的單反,
所以有一些性能比較不見長的單反,
可能對焦性能已經不見得可以在某些高階無反上說嘴了,

這個現象也表示,
"感覺"或"經驗"已經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在了,
究竟無反光鏡設計的相機"有沒有可能"再突破,
就應該買一包科學麵了,

在對焦系統的運作方面,
單反是使用反光鏡背面的對焦模組,
所以是在每一次升降反光鏡的時候取得單次的訊息,
而無反是直接在感光元件上取得訊息,
並送出訊息讓鏡頭對焦,

最近olympus的新機數據是在每秒進行18次取樣並對焦,
在理論上就如同反光鏡需要在每秒中進行18次升降,
另外某一台家電廠牌的新機數據,
是在每秒進行60次取樣並對焦,

當然在現階段,
在感光元件上進行18次或60次取樣,
能夠在實際上產生多少功效還有待驗證,
但是在理論上,
有可能的事就會有進步的空間,
這足夠讓反光鏡設計的相機吃足苦頭了,
weibbb wrote:
不過重點是極端溫度,是液晶螢幕會結冰啊XDDDD
不是我亂猜測,而是實際看到版上版友分享自己去阿拉斯加拍極光時的真實經驗XD
以A7ii為例,規格表也有寫明運作溫度是在0~40度,低於零下的溫度可能就會有問題了...(恕刪)


這問題要解要看廠商接下來的機種有沒有想要去處理

一般來說一台相機遇到低溫工作極限掛點往往是因為其中一小部分的組件所造成, 要在實驗室測試出來不是很困難, 重點是市場有沒有更好的料可更替(但成本就上去), 若有料可更替, 還要看廠商有沒有成本還有本身對產品的定位考量(一般商規, 或強調耐寒), 願不願意在下一代產品上替換...

另外, 廠商公告的產品規格若是0~40C, 那工程上的設計確認值會寬一點, 可以抓-10~50C的環境去使用, 再更高或更低就要避免。但避免連續在極端環境使用太久,廠商既然沒有公告該margin值, 就無須對此負責。

在極低溫突然轉回常溫也要注意, 會造成相機內部聚集水氣殘留, 電子的部分有可能掛點。如果在極低溫下使用完, 最把相機收好放回相機袋再回車上或室內, 這時相機包有具有保溫效果, 可使相機緩慢回溫, 比較不會造成損壞。若回室內需對相機充電或整理記憶卡照片, 最好在戶外就先拔出, 避免進室內後需要拿出相機。電池充電也要等它回常溫後,再來充會比較好。
MUS wrote:
1. 你說的沒錯, ...(恕刪)


你們的思考邏輯是某某東西"不能做什麼",
我的邏輯是"還能做什麼",
jill1124 wrote:
現在大家還是普遍用"感覺"或"經驗"來傳遞知識,一個感想是......(恕刪)

其實我知道妳所要表達的,CN兩家大廠視彼此為對手,連CN兩家大廠的忠實用戶也是視彼此為對手,對於其他的廠商根本放不在眼裡,世界在進步科技在改革一個新的對手出現,兩家大廠的忠實客戶還活在過去輝煌的歲月,對於其他廠商的新技術嗤之以鼻。

RX10M2聽說對焦能力很差,連拍1秒16張,以下照片全部拍RAW約2秒鐘,我如果用D800E+小黑六拍沒幾張就卡彈。
如果S家約2年前的科技都可這樣,現在不知道進步到哪裡了。
我手上有D800E+大三元
不可諱言辦正事用D800E
可是出場率最高RX10M2

下面照片約2秒 RX10M2 連拍29張RAW 200mm F2.8 ISO125 1/3200秒
注意看背景2秒鐘從單純海景到山景有果凍效應嗎?


























































jill1124 wrote:
你們的思考邏輯是某某東西"不能做什麼",
我的邏輯是"還能做什麼",


區分""你們""我們""這種族群用詞其實沒什麼意義徒惹紛爭, 希望往後用詞多三思
電子化機身我也有, 玩得也不見得比你少, 但我不會去要求誰要怎麼去拍, 也不認為解答不出我拍攝的方式就是遜
還能做什麼的邏輯很好, 繼續維持
不過你也要理解有些人持的想法並不是"還能做什麼", 而是"我能將一件事情專一做到多好"
為什麼他們會想使用單眼而不是無反? 就是因為目前的無反性能無法讓他們做到比用單眼更好, 而且不是操作問題, 而是機身天限.

^^A 請多多指教~
jill1124 wrote:
你們的思考邏輯是某某...(恕刪)


ILCE-9規格的確很強悍,但目前的測試僅在少數人,更何況記者會上測試的機子根本不讓人插記憶卡。所以大家才會對他的對焦性能存疑,不是嗎?
再者,它雖然標榜是性能旗艦,但他的大砲鏡群還不完善,這是它目前的問題所在。

目前存疑的聲音至少還是憑「經驗」去懷疑它是否能達到要求,至於沒有經驗就憑「感覺」還能做什麼,那就相對就更不可靠了。

期待您去驗證用無反轉接大砲拍鳥,畢竟拍過才知道可不可行呀。
拍賣網站上有商家在出租鏡頭、轉接環以及腳架,可以去搜尋看看喔。

andrea5 wrote:
其實我知道妳所要表...(恕刪)


消費者要選擇什麼樣子的商品,
最好是出自於本身對於商品的認知,
自由意志下做出決定,
而不是道聽塗說,
被沒有根據的傳言或信仰牽著鼻子走,

就如同有些玩家到現在還是熱衷於手動鏡或底片機一樣,
出於自由意志的選擇還是應該要被尊重,

但現實生活上,
看到有些人一直用個人狹隘的經驗和信仰,
傳遞不太客觀的訊息,
企圖影響和勸阻別人進一步吸收正當的訊息時...
我就很怕無反像samsung一樣的被消滅,
那這樣的新科技就會斷了根,
時代的進步也變成不可能了,

反正有單反的人就己經有單反的知識了,
別人也偷不走,
但自己不想吸收新系統的知識是自由意志,
不需要用沒有根據的傳言或信仰來混淆別人的判斷力,

更何況現在無反俗俗就可以買,
也大都可以搭配家裡的舊鏡頭來使用,
就算抱著試用的心態來嘗試也不是什麼腰瘦的負擔,
不同系統有不同結構不同的操作方式和不同的體驗,
我不懂為什麼要這麼努力的去排擠這麼新鮮的玩具,




我個人缺乏追焦的經驗是事實,
我也不知道下面這組跟狗狗撞臉的照片,
算不算是呈現日常用來連續對焦的狀況,

相機是家電廠裡面最低階的那台一萬就可以買一台大約三年前出產的無反,
大約在兩年前初學的時候用生澀的常識拍攝的,
DSC06186 by ^^¥, 於 Flickr
DSC06187 by ^^¥, 於 Flickr
DSC06188 by ^^¥, 於 Flickr
DSC06189 by ^^¥, 於 Flickr
DSC06190 by ^^¥, 於 Flickr
DSC06191 by ^^¥, 於 Flickr
DSC06192 by ^^¥, 於 Flickr
DSC06193 by ^^¥, 於 Flickr
DSC06194 by ^^¥, 於 Flickr
DSC06195 by ^^¥, 於 Flickr
DSC06196 by ^^¥, 於 Flickr
DSC06197 by ^^¥, 於 Flickr
DSC06198 by ^^¥, 於 Flickr
  • 6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6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