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D700可以裝non-ai的老鏡嗎

我從d50到d200再到d300手中mf鏡頭,超過30顆non-ai也有10顆,也都用磨屁股的方式處理,給師父處理也不過一顆400大洋,磨的又漂亮,我並不覺得是破壞鏡頭,因為他根本沒有改變任何的光學原理,也不會動到任何鏡片,但是這動作卻賦予了老鏡新的生命,而且只要少少的400大洋,至於改原廠ai環可能要800大洋以上,但功能不變我覺得並不需要,因為我是要拍照不是要收藏.
d200以上機身的測光功能,並不只是那樣單純,還提供了鏡頭訊資.供i-ttl曝光.可矩陣測光也可點測光.曝光值準確,我也曾想買c家的機身來玩(他的接口真的是北港香爐.....),但幾經考量,光鏡頭訊資這點就讓我放棄c家,要管理眾多的mf鏡頭還是需要的,否則哪天要找相片資料還真不知哪個是哪個拍的,這功能一樣可延伸到其他改f接環的鏡頭,我不知c家測光是何種方式,但是我知道n家的的測光簡單好用又準,有這測光功能好像在老鏡中加了cpu接點讓我更方便........以上是我的使用心得.
c家有c家的優n家n家的強...都是好機,自己覺得哪個好用就用哪個.........
我愛D1200 http://www.flickr.com/photos/philpeng/
coldfish 大大:
我後來想想大大應該是Nikon設計為何需要利用機械連動方式來獲得最大光圈值,而這個最大光圈值會影響測光值,而Canon並不會因此而有所對測光影響,是這樣嗎?

在SLR/DSLR都是屬於TTL反射測光,其測光是會受到很多方面影響。因此,需要一些物距(評價測光),光圈值(校正)等多方面數值,來校正其正確測光值。在CANON由於後來是改成EOS,所以原廠鏡頭都是一組馬達在控制光圈以及傳送光圈值給機身,只是NIKON為了延續過去相容性,使用機械式傳 送光圈值,所以這兩者基本上都是需要最大光圈值資訊。

為何需要最大光圈值? 因為再開放光圈測光時,相同環境下,不同光圈所得到光強度是不一樣,但應該是相同EV值,所以需要最大光圈來校正輝度值(反射光強度值)。


簡單講,你今天物體發射相同反射光,假設有兩顆開放光圈f/1.4和f/5.6鏡頭,所測得的光強度會是一樣嗎?當然是f/1.4會強非常多;因為如果是f/5.6可以得到相同強度,代表什麼?
不就是表示物體反射光很強,所以才可以得到。因此,機身必須要得到鏡頭光圈值,才能知道這個測出輝度真正值,否則在相同環境下,不同光圈所測得強度是不一樣,那怎麼知道實際輝度,就是靠最大光圈的資料來校正。

在C家碰上非原廠鏡狀況應是如下所言:
假設你鏡頭是f/1.4,而在C家設定最大為光圈f/16,結果EV值不變,也就是機身是用f/1.4這麼光圈,光應該是得到很高的強度,這和機身設定值f/16(應該很暗)應有很暗的光強度,竟然不會影響測光結果。
如果有參考機身設定,這表示現在的物體應該反射出很強的光,使得在f/16光圈下(機身設定)才可以有f/1.4般強度,所以現在環境是超亮,但實際那是因為實際光圈是f/1.4!所以根本不是CANON是真的在測光,而是他才不管機身設定,因此才會造成,您縮光圈會影響測光(強度改變),機身設定不會影響。

題外話:
Non-Ai磨屁屁本來就不是原廠所進行,原廠對於Non-Ai是有提供改換零件,這樣才可以避免機械精密度問題,而像coldfish 大大這種故意去動連動脊,我想原廠考量不到有人會這樣作!




補充資料:
什麼是測光?
為什麼要測光?
我們利用測光表或機身測光得到物體的照度(入射光)或輝度(反射光),以及底片或CCD/CMOS的ISO值,這時候可以得到正確曝光需求值,也就是測光表上輸出的EV值,然後我們就可以利用光需求值=供給值,這樣就可得到相同EV值的快門和光圈的各個組合。

大大應該也用過測光錶吧! 為何覺得NIKON叫做計算 CANON是看亮度在測?
首先包刮測光錶在內都是得到輝度或照度乘於ISO值再除一常數之後 ,取以2為底的對數,這就是我們需求EV值,所以這些測光也都是要經過計算。
SLR相機都是TTL反射測光 所以會受物體環境反射影響 ,在精確度上還是不如入射式測光,當然入射式因為要靠近被測物所以不像反射式那樣方便,輕鬆就可得測光值。所以想測光精準,請服用入射式測光表!

不管輝度或照度在測光錶上感光硬體是不會變,所以只要出廠前校正就可以得到正確值,而SLR會有換上不同光圈鏡頭等硬體影響,所以必須要有其他資訓來獲得正確測光值!



Ai與Auto機構並不會傳遞光圈的絕對值喔.
它們讓機身取得的資訊是"比最大光圈小幾格"這種資訊,綜合原有的"最大光圈測光值"來完成測光.

但以Nikon的設計而言若想使用矩陣測光與P模式,除了得知最大光圈的測光值,實際設定與最大光圈的差距以外.
還需知道最大光圈值與焦長才能補償矩陣測光與P模式下的誤差.
若是CPU鏡就有提供光圈焦長資訊供矩陣測光之用.
Ai鏡在F4,FA這些機種上由符合Ais標準的鏡頭用機械連動的方式得知鏡頭資訊才能實行矩陣測光與P模式.
而非CPU鏡在D200這些新機器需要輸入鏡頭資訊才能實行矩陣測光.

F4,FA是僅有可以使用Ais鏡頭全自動使用矩陣測光與P模式的機種(該說Ai進化到Ais是專為他們設計的)
FG雖然不能矩陣測光但可以使用P模式,所需的資訊來源一樣是Ais機構.
不過因為使用Ais機構來實行矩陣測光與P模式對機身來說機械部份的設計太過繁複成本過高,所以迅速的被CPU取代了.
to ph54441 大
我今天去了四海問了一下磨屁股的費用
一個竟然要800元
而且他說如果要在數位機身上使用
連鏡頭屁股也要做修改
就要到1200元
怎麼會這麼貴阿
請問400元是去哪裡用的呢?
willy7414 wrote:
請問400元是去哪裡用的呢?


這你應該去問師父, 不是問我們吧? 不過我不是說過美國從Non-Ai 改成Ai 要40美金嗎? 這價格還算差不多啦!! 台灣現在人工都變貴了說.
磨屁股不要去四海,那邊本來就是比較貴,我推薦昆明街的雷虎相機店,以前我在此都是四百元。
willy7414 wrote:
to ph54441...(恕刪)

數位機使用的磨屁股說穿了是要多注意兩個地方.
(1)光圈環必須磨到符合Ais標準,因為很多店家以前都偷懶只磨到Ai標準,主要是可以少磨EE控制器連動那邊(裝上鏡頭從正面看接環的7點鐘方向),對有Ai測光的數位機是沒影響,但所有只有CPU測光的數位機身上在那都裝了個偵測光圈位置的開關,若沒有磨到那邊的話會干涉到開關.

(2)有的Auto老鏡屁股內圈的結構比較突出,怕裝上後會撞上反光鏡室內的結構,這種情況並不常見,算是店家得多檢查這部份的工時吧.
ASRAAM 大大:
AUTO 不就是automatic aperture,不過前面我應該這樣說的是non-Ai的測光連動插(meter-coupling prong),或Ai的測光連動脊(meter-coupling ridge)傳遞光圈訊息給可以接收的機身,方可使用開放光圈測光,否則只能縮光圈測光。這裡最重要的是光圈是會影響你測光的強度(輝度值),所以在C家或N家可相容鏡頭都是開放光圈測光,只要是不相容只能選擇縮光圈測光,而開放光圈測光是需要知道目前測光的光圈是多少,這樣才能去推算在欲使用光圈是需要加慢快們到多少!
我想可能表達有些錯誤,我所說傳遞光圈訊息不是告訴機身 最大光圈是多大光圈,而是要作為參考點的開放光圈其測光數值是多少EV,這樣方可以推算在拍攝光圈時,快門數值要降多少。

我覺得coldfish大大是拿兩種不同側光比較,所以才會覺得C家是比較真實測光?但光看他所說改變機身中光圈設定不會影響到測光值,那其實就很明白說:根本就是不相容,而機身設定光圈值只是顯示用,只能用縮光圈測光。

實際兩家都是開放測光,不管C/N只有在不相容的鏡頭,才沒辦法只能用縮光圈測光。因為開放光圈測光是需要 一自動光圈 二光圈訊息,但開放光圈是能在測光 對焦 取景得到最好的表現。

感謝您的指教! 大大後面其實就是我想表達,在相容性、技術進化、成本考量下,Nikon是在相容性比較多考量,像Canon那樣作法是可以得到較好技術進化和成本降低,但我是比較傾向Nikon作法。至少以現在來說DX鏡頭可以接上所有後續機身,但EF-S只能接在APS-C機身,C家是不留後路。
diffusionless wrote:
ASRAAM 大大:...(恕刪)

您好
我Auto是用來替代"non-Ai"這個說法用的名詞.
因為原廠並沒有non-Ai這種標示字,但這些非Ai的老鏡頭上都有Auto標示字.
我認為該Auto標示字與Ai標示字是屬於同級且成對的,所以才會這樣使用.

其他部份我是贊同您的說明,我們只是用不同的角度與用語在解釋而已.
至於C家企業風格的問題,可以吐槽很大但想想還是不予置評的好.
三重楊先生

在露天拍賣 搜尋"m42 改"
即可搜尋到


willy7414 wrote:
to ph54441 大
我今天去了四海問了一下磨屁股的費用
一個竟然要800元
而且他說如果要在數位機身上使用
連鏡頭屁股也要做修改
就要到1200元
怎麼會這麼貴阿
請問400元是去哪裡用的呢?


我的部落格
我的相簿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