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知道的話可以參考第二頁我的說明,那我回答一下你的話,如果今天用FF拍照後裁割成APS景深會不會變?答案是不會,但如果放大到原本FF大小呢?那APS反而景深會變淺! 為何會這樣?
因為放大的動作會是原本是清晰的點變大,當超過人的解析力時,就不會覺得是點而是模糊小圓,這些模糊小圓就是決定所謂景深範圍。
當他小於模糊圓大小的範圍就是景深範圍,這時小圓看起來就是個點,視覺上就是清晰感覺。
而大於模糊圓大小的小圓,看起來就是模糊散開!
這個道理和我們在看一幅畫或馬賽克圖案道理是一樣,隨者觀賞距離不同,對模糊圓界定都不一樣,當你遠點看,模糊圓定的比較大,所以你看可以發現東西變清晰。
當你越來越近點看,模糊圓慢慢變小,會覺得變模糊範圍越來越大!
基本光學觀念是對攝影來說,並不像取景、光線應用,正確曝光等可以直接對照片有影響,就像之前有人討論<景深控制>,其實,反正你就縮放光圈或移動腳步,多拍幾次經驗就曉得。(焦距通常一開始就決定好才開始取景)
雖然沒什麼實際應用,但就當作知道以後不會說錯話而出糗!
你的觀念沒有錯,只是因為各家都是考慮輸出來定義模糊圓,和一般人想像在相同焦距、光圈和物距,都投影在不同片幅上,應只是裁切,景深應相同,因為定距離下人的解析力所定出模糊圓是不變,後者並不是以輸出來定模糊圓,所以各片幅模糊圓都相同,所以景深相同;
但實際要放大一樣大,放大效應會使點變大,所以清晰會變模糊,景深會變淺。這時反而小片幅景深會比較淺喔! 所以為了符合定距人眼解析不變下,各片幅模糊圓就不相同!
那為何和一般感覺大片幅景深淺相反,因為大片幅取景範圍大,都是要提焦距還獲得相同視角,就如大大問題一樣!
假設我今天在相同距離下,為了取得同視角,因此135需要用24mm,而4*5需要用90mm,焦距比3.75,此時投影再底片上的影像應該是4*5比較淺,那接者再將兩者照面放大呢?這時135的點放大率是11.3倍,4*5放大倍率是3.2倍,135景深會大幅下降,但還不會比4*5淺,景深式子 dFS^2/(f^2+dFS),d模糊圓 ,F:光圈值,f:焦距,S:物距,受到焦距影響會大於倍率影響,此以單純理論上講。
當一般135放大到11倍時候,鏡頭解析問題會比較麻煩點,,很難分辨景深位置,此時景深都是十幾mm 可能看起來整張都是糊掉!
而Leica在設計鏡頭時,定義模糊圓相對其他135來的小,所以可容許較大倍率放大,看起來景深應該會比N或其他來的深,也就是可以比較接近達到理想值。而其他設計時,定義模糊圓設定較小,就會顯得較淺模糊
秀蓮 wrote:
你說的跟他說的都沒錯...(恕刪)
你確定?條件要先說清楚
1.一般FF APS 同構圖下,FF景深淺
2.在同距離同焦段下
因為APS比FF照片放更大,所以APS反而比FF景深淺
躺著也中槍 wrote:
"片幅大小才是影響景深重要因數"是出自哪裡的理論?...(恕刪)
景深公式完全解析
根據Zeiss對於模糊圈大小的公式:是以片幅對角線除以1730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quamojo/sets/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