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nikon 發表nikon z 50/1.2 與nikon 14-24/2.8

jenhoxen wrote:
對我來說線條越平直、所在位置越高、10/30線越接近、全開和中位光圈線越接近,這顆鏡頭越好


我是這樣看MTF的
第一當然是絕對數值,越接近1越好
第二個平緩性很重要
一般拍攝比如說人眼,不會剛好放在正中間吧?
如果你常常不是中心構圖
那麼畫面2/3的位置,數值也不能掉太低
第三個實線(波動)虛線(幾何)線條越接近越好
代表後面的散景比較好看?
第四
與其說10/30線越接近
不如說30線甚至50線的數值越高越好
10線仍有參考價值但比較低
jenhoxen wrote:
了解。您拍攝題材可能(恕刪)


大大說中了, 我的確是以戶外拍攝為主, 12mm廣角在於我只是選擇, 而不是必須, 如果室內, 的確會有無退路的情況, 這時候有可能會wide一點比較好, 小弟的拍攝取向是97.5%都是戶外, 就算是室內也很少會遇到無退路的情況, 因為對12mm沒什麼感覺, 只是會擔心構圖太雜及透視過強的問題, 但是如果很喜歡拍攝室內建築的朋友, 看法可能會很不一樣, 因為僅為個人意見而已 大家互相分享學習

沒有180螢幕, 其實可以考慮遙控拍攝, 其實我有時會拍攝很簡單的天文, 焦距太長, 按鍵用了快門延後也怕會震得很厲害, 也不想每次按鍵後又要等他回覆平靜再拍, 或會輕微走位, 因此有時候我會用手機遙控拍攝, 也蠻不錯的, 至於體驗嘛, 只是當一個遙控快門, 是沒有太大問題的, 改變參數之類的設定, 還是直接在機身或螢幕上弄比較直覺, 但這的確是我喜歡及有時會用的好方法, 啟動設定可能要摸索數分鐘, 但流暢後通常30秒就可以進入拍攝狀態了, 之後一直調整相機位置, 再用手機按拍攝, 都算是不錯的
assis1123 wrote:
output是成像
input是實物


MTF 圖內 Y 軸是 light transmission, 1.0 即 100% 光線穿透鏡頭, 而不是成像與實物100% 像真

assis1123 wrote:
所以沒有標準不一致的問題,


廠牌測試標準不會完全一樣, 單是 Sigma 已經會分出由 diffracted light 與 Geometric light 來測試MTF 結果會不同.

https://www.sigma-global.com/en/lenses/cas/product/popups/mtf/

assis1123 wrote:
如果考慮感光元件的有限相素密度
數值還會再打折扣
比如說50對線用45MP sensor採集數值是0.8
用24MP去採集數值可能是0.4


同意, 因為 MTF 是撇除不同相機這變數而計算出來, 只是一個"理論" 上數值. 而真實拍攝必然有相機存在. 所以實物拍攝測試比看MTF 圖更真實有效. 有些連用都沒用過, 鏡頭還沒面世就拿 MTF 圖來定優劣是過於片面

assis1123 wrote:
比如說你用R5
那你應該去看50對線的MTF曲線
才能真正表達你的系統的解像力


如上, MTF 就是撇除不同相機這變數而計算出來. 要知道鏡頭在 R5 表現, 最實際是拿 R5 來測試鏡頭拍攝實物成像, 而不只是看 MTF 圖來判定優劣
crossmatch wrote:
MTF 圖內 Y 軸是 light transmission, 1.0 即 100% 光線穿透鏡頭, 而不是成像與實物100% 像真


C大無意冒犯
但我想 light transmission 100% 意即實物完美成像

我甚至不知道他們用什麼色光去模擬的
是單色光或者顯色性100的太陽光?

不同色光會有不同表現,
這應該是常識
所以這世界上應該沒有完美成像的光學系統

crossmatch wrote:
廠牌測試標準不會完全一樣, 單是 Sigma 已經會分出由 diffracted light 與 Geometric light 來測試MTF 結果會不同真


如果廠家測試標準會不同
那應該是廠家或多或少偷雞的問題
最嚴格標準應該是用連續頻譜的太陽光模擬
或者業界有一套標準頻譜分布與強度分布的光源參數
這我不得而知
但廠家實際使用什麼參數是否美化了數據
這都很難得知
diffracted light 與 Geometric light 表現本來就不同
這跟光的擴散特性有關
但這跟廠家使用什麼標準無關
這是本質的物理特性
assis1123 wrote:
不同色光會有不同表現,
這應該是常識


還想說, MTF 圖是黑白沒有顏色. 光源用什麼色溫不會影響結果, 但也就意味 MTF 是沒法測試鏡頭色彩表現


assis1123 wrote:
diffracted light 與 Geometric light 表現本來就不同


這個是光質問題, 與色溫無關, 如果不同廠用不同光質標準來測試, 那就是測試標準己不同來優化對自己有利, 你說法是偷雞

assis1123 wrote:
最嚴格標準應該是用連續頻譜的太陽光模擬


ISO 13655 有光源標準來進行測試, 也有 M0, M1, M2, M3 可選擇. 最常用的是 M1 (D50 光源)
assis1123 wrote:
但我想 light transmission 100% 意即實物完美成像


light transmission 100% 在 MTF 圖上只是黑色與白色而己, 但實物是有不同色彩表現. 沒有測試其他不同色彩光線的穿透及影響. 又怎會是實物完美成像 ? 除非只是拍黑白照片
crossmatch wrote:
light transmission 100% 在 MTF 圖上只是黑色與白色而己, 但實物是有不同色彩表現. 沒有測試其他不同色彩光線的穿透及影響. 又怎會是實物完美成像 ? 除非只是拍黑白照片(恕刪)


C大這裡您的理解有個誤區
所謂黑色是完全不反射光
理想的白色是所有光的反射係數都是100%
如果你用綠光打白體
他就是綠色
藍光打白體他就是藍色

所謂的白色實際上是一個所有顏色的組合分布
所以說
如果他們打的白色偏藍一點 或者偏紅一點
是否會有不同表現呢?
所以才有您說的標準光源做測試

成像本身也是各種色光的分布
比如說鏡頭吃掉藍光多一點
成像就偏黃(補色)
大概是這個概念

我意思是
你看到的白色
其實是一個均勻的彩色
assis1123 wrote:
C大這裡您的理解有個(恕刪)


唔.. 這個解釋可能會困難

在色彩學上. 白色不是100% 純白. 一般說好像白紙張一樣的白, 其實也些微不同的色顏 LAB 值.

uncoated white paper 的 LAB 值可以是 95, 0, -2
wood free paper 的 LAB 值可以是 93, 0, -3

視乎紙張的質素

這些 LAB 值是對應光源與色溫標準 (例如之前提到 D50 光源), 如果改變為不同光源標準 (例如變為 TL84 光源), 那白紙的 LAB 值隨即改變, 亦即是你說白紙在燈光下變為燈色. 色彩學上叫同色異譜

所以, 所有色彩核對都必須要先定義光源 (我之前提及 ISO 13655). 實質操作上. 是先要知道 MTF 圖打印出來後的白色 LAB 值, 那就需要用分光光度儀 (spectrophotometer) 測量MTF 圖白色的真實 LAB 值. 假設是 96, 0, -1. 然後再在 D50 光源下打攝 MTF 圖, 再量度成像內的白色的 LAB 與實物 LAB 誤差有多少. 以 Delta E 計算誤差值.

以上是色彩管理學的做法. 但問題是 MTF 圖表根本就不會量度任何色彩的 LAB 值及 Delta E. 更何況MTF 圖上只有黑白兩色, 沒有其他顏色可供量度.

開宗明言, MTF 只量度對比度與解析度, 不會量度色彩準確度
crossmatch wrote:
唔.. 這個解釋可能...(恕刪)

 在zeiss 2008光學文章中Nasse,”how to read MTF curves”
不同波長的光源測出來的MTF是不同,白色光源也就是連續波長,測出來是很會比較差。
左邊是白光,右邊是綠光,可以看出差異很大。
crossmatch wrote:
以上是色彩管理學的做法. 但問題是 MTF 圖表根本就不會量度任何色彩的 LAB 值及 Delta E. 更何況MTF 圖上只有黑白兩色, 沒有其他顏色可供量度.
開宗明言, MTF 只量度對比度與解析度, 不會量度色彩準確度


"MTF 只量度對比度與解析度, 不量度色彩準確度"
這句話內含的意義是
提供測試的光源參數就必須標準化
包括你講的 LAB 值及 Delta E

第一,光源本身是彩色的,你看到的黑白圖也是彩色的結果
第二,MTF並沒有掃頻譜,當然沒有所謂度量色彩的訊息,也不需要度量色彩
需要度量的是提供的光源參數必,須在規範之內
我們要看到的並不是MTF對各色光的表現
而是MTF在測試條件標準化之後呈獻的數據

感謝您提供的色彩管理資訊
但我只是想回應"各廠家測試標準不同"這件事

承您所言
MTF並沒有度量色彩的訊息(白話:沒掃頻譜)
那麼測試(或者模擬)自然就應該提供標準化的光源參數
如果各廠家都用相同的光源參數
又怎麼會有各廠家測試標準不同這件事

何況現在提供的都是模擬
提供的光源就是一個頻譜而已
哪裡來什麼LAB 值跟Delta E
那是實體光源才需要有的規範

廠商在裡面微調
我們當然看不出來
但並不表示MTF的"絕對值"不可參考

如果這個"絕對值"不可參考
那是廠商偷雞
不是MTF的測試方法(規範)有問題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