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N家的逆襲 SONY EF卡口,Canon EF,EF-S鏡頭專接上nikon Z 機身

Hayashi-Kiyoshi wrote:
看到大家在討論通訊...(恕刪)


大家在討論的通訊協定,
不是講SPI/PCIe/USB 這種I/O的方式,
(I/O沒有所謂相容性問題,因為都照規格做,如果有,那是廠商有問題)

是在講Data Structure/handshaking/Iteration 的方式。
逆向工程除了解密,最重要是逆向出上列問題,
因為是瞎子摸象,所以coverage有限,開放跟不開放,差別就在這邊。

講I/O,連台廠都可以做得嚇嚇叫,快到你不要不要,
講演算法講架構,
博大精深阿....
Nikon Z7 Z6如沒有第三方 轉接環這 產品尼康就像又走回頭路。因為自家Z鏡頭開發 比較慢 現在正需要 第三方來扶持。尼康Z 系列鏡也是剛起步,如他也 再也固執 就會被人脫離市場了。
assis1123 wrote:
大家在討論的通訊協定,
不是講SPI/PCIe/USB 這種I/O的方式,
(I/O沒有所謂相容性問題,因為都照規格做,如果有,那是廠商有問題)

是在講Data Structure/handshaking/Iteration 的方式。
逆向工程除了解密,最重要是逆向出上列問題,
因為是瞎子摸象,所以coverage有限,開放跟不開放,差別就在這邊。

講I/O,連台廠都可以做得嚇嚇叫,快到你不要不要,
講演算法講架構,
博大精深阿....


這邊真的沒有什麼博大精深的演算法。

F mount的SPI不是標準SPI,像它把兩條Data pin併在同一條。不過這種非正式的產業標準常有這種變形,所以問題不大。

F mount的SPI主要是要讓鏡頭跟機身可以溝通,讓機身可以知道裝了哪一個鏡頭以及最大光圈等等資訊。而溝通方式就透過command - data/response這種方式做溝通、是一種很簡單的架構。

所以只要知道機身會發哪些指令,轉接環做出相對應的回應就可以了。就像網友講的,這部份就算沒公開的規格,只要接上鏡頭把訊號拉到邏輯分析儀就可找出這顆鏡頭跟機身之間的指令有哪些。Nikon Hacker有列出一些基本概念跟指令,可以參考一下。

不過,哪些鏡頭可以用,還是要看原本的鏡頭的通訊協定是不是都能搭得上。舉例來說,F mount是透過開頭的第一個H/S line pull low來決定SPI clock是96k或158k,萬一搭配的鏡頭資料傳輸只有48k的速度而且機身又沒有retry機制的話,那鏡頭可能就沒辦法轉接吧。這些細節要看實際兩邊規格的細節而定,但樓主貼的消息來看,Canon的EF mount以及Sony E mout應該是沒有這類問題才是。

所以就F mount的角度來看,要做轉接環應該是沒問題。但Z mount原生的一些功能我就不太確定了,像五軸防震為何透過FTZ會變成三軸,這個就要看Z mount實際規格才能知道了。

pangcho wrote:
Nikon Z7 Z6如沒有第三方 轉接環這 產品尼康就像又走回頭路。因為自家Z鏡頭開發 比較慢 現在正需要 第三方來扶持。尼康Z 系列鏡也是剛起步,如他也 再也固執 就會被人脫離市場了。


我覺得,Nikon一開始就把第三方轉接環給考慮進去了,只是不能自己下海做...

而且以自家Z鏡的road map來看,到了2020年都只推高單價的鏡頭。合理推論這是給副廠一個很明確的訊息吧...

樂觀一點看,今年應該會有副廠修改原有的mirrorless鏡搶這塊市場吧。

index5999 wrote:
結論:看來nikon Z6,Z7逆襲、成為最新一代的北港香爐、看來不是空穴來風


這個轉接不論做得好不好對Nikon一定是加分, 但卻不是成為新一代香爐的關鍵.

Nikon要逆襲成功關鍵還是有足夠吸引人的機身. 假如機身不如Sony或是沒有特色, 能轉接也沒人要轉啊.
https://www.dcfever.com/news/readnews.php?id=24463

確定會出,Sony E鏡轉Z接口的轉接環了
通訊協定是否需要公開,還看厰方的目的:
Sony願意公開,主因是初期究發FF系統的MILC鏡頭預到樽頸,相信是經驗不足所致。請留意最初推出的Sony FF的MILC鏡頭,有很多都是鏡尾加長距離所做出的(假)MILC鏡頭。Sony深知這種產品,是沒可能滿足用家要求。
因此,Sony的權宜之計,就是公開通訊協定,讓轉接環及副厰鏡頭推出,利用這種方式吞食市場,再慢慢加強自家鏡頭群。

Nikon一直以來,在眾多的機身及鏡頭的工藝都很高(除了D600及AF-S 24-70mm f2.8),而且只是用半年時間,就推多支(真)MILC鏡頭,包括可用前置濾鏡設計的14-30mm f4鏡頭。因此我認為Nikon的究發能力有一定的程度,他有信心不需要副厰的協助,也能讓用家使用多款高質素的自家鏡頭,而且在短時間內壯大鏡頭群。只是,產能不足的問題才是Nikon的隱憂。

其實Sony在機鏡之間的通訊,由第一台MILC系列到今天,亦未見有什麼問題,那是否意味著他一直沒有更新通訊方式?
Nikon就因爲新相機系統,所以與舊有副厰鏡出現訊故障也是合理範圍內,更重要是副厰很快推出修正,而自家F mount的AF-S鏡頭沒出現問題,而且使用上跟DSLR沒有明顯分別。
我覺得,出現最多通訊問題是Canon,原因是他對副厰毫不友善。

安裝順 wrote:
通訊協定是否需要公開,還看厰方的目的:
Sony願意公開,主因是初期究發FF系統的MILC鏡頭預到樽頸,相信是經驗不足所致。請留意最初推出的Sony FF的MILC鏡頭,有很多都是鏡尾加長距離所做出的(假)MILC鏡頭。Sony深知這種產品,是沒可能滿足用家要求。
因此,Sony的權宜之計,就是公開通訊協定,讓轉接環及副厰鏡頭推出,利用這種方式吞食市場,再慢慢加強自家鏡頭群。

Nikon一直以來,在眾多的機身及鏡頭的工藝都很高(除了D600及AF-S 24-70mm f2.8),而且只是用半年時間,就推多支(真)MILC鏡頭,包括可用前置濾鏡設計的14-30mm f4鏡頭。因此我認為Nikon的究發能力有一定的程度,他有信心不需要副厰的協助,也能讓用家使用多款高質素的自家鏡頭,而且在短時間內壯大鏡頭群。只是,產能不足的問題才是Nikon的隱憂。

其實Sony在機鏡之間的通訊,由第一台MILC系列到今天,亦未見有什麼問題,那是否意味著他一直沒有更新通訊方式?
Nikon就因爲新相機系統,所以與舊有副厰鏡出現訊故障也是合理範圍內,更重要是副厰很快推出修正,而自家F mount的AF-S鏡頭沒出現問題,而且使用上跟DSLR沒有明顯分別。
我覺得,出現最多通訊問題是Canon,原因是他對副厰毫不友善。


副廠有時候也是OEM廠,兩者之間也沒那麼完全的壁壘分明。

Sony能公開規格是值得鼓勵的。但我個人是比較認同,卡口的規格並沒有難到副廠無法用逆向工程查出來。Canikon或其它陸廠的轉接環的即將問市,也代表著Z mount的細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也被副廠們破解得差不多了。
Hayashi-Kiyoshi wrote:
副廠有時候也是OEM...(恕刪)

請教這個OEM是怎樣定義?
就個人認知中,OEM與OES都是持有原廠設計圖面進行生產製造,只是OEM是原廠生產組裝線上,OES是原廠服務站更換。
只是這個是車廠概念,這些OEM與OES廠商本身會有像IATF 16949品質系統與ISO 14001等相關要求,而本身是不能成為市場品牌。






就整體來說,個人覺得不應該著重在表面名義,因為像SIGMA來說在自動對焦上,出現問題的機率是相對高,對此要求高的用戶自然就會買原廠鏡頭,相反就可以接受,而SIGMA本身也同樣調整修訂自家鏡頭在各系統支援與調焦等。
所以不管是可以支援使用SONY FE鏡頭,不一定就會讓用戶買NIKON Z系統機身,但是就提供一個選擇方案,有選擇就有機會。
而且這個是一個進行式,不管是NIKON Z系統演變,轉接環演變,大都是選擇性越來越多。




講白一點,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尋煩惱,系統內鏡群少時,抵抗外部攻擊,但是系統鏡群多時,抵抗內部誘惑與猶豫。


此次對個人來說,最重要是EF 17 TS-E可以買,NIKON 19 PC-E價位還是太貴些,LOXIA 21與 SONY 135 GM可以看看,老尼135大多沒有105做得好。


當然這個個人最早對Z系統評估是一直,Z系統最重要的是這個系統給予的空間,大口徑與短法蘭距不僅在光學設計上空間更大,再轉接上也提供硬體空間,或許現階段機身、鏡頭等都不足,但因為軟體、鏡頭或機身等都是會不斷進步改善。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