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過站上的文大概知道(純屬小弟的個人體會,如果看官覺得有錯,應該是個人認知不同)
1.畫質的話,18-55>18-70>18-200=18-135;
2.方便性的話,18-200>>18-135>18-70>18-55;
3.價格的話,18-200>>18-135>18-70>18-55;
4.CP值的話,18-55>18-70>>18-135>18-200;
幾乎每個人都會需要一顆旅遊鏡,我用過18-55後也覺得焦段實在太短,所以選擇18-135當作旅遊鏡,沒選18-200實在是

當初選18-135也是考量x1.5後焦段變成27-200mm在傳統相機裡已經是很好用的焦段了,但是沒有防手震怎麼辦,這時就要有安全快門的概念,18端的安全快門約為1/25,135端的安全快門大概就是1/200,只要保持這個概念也是可以有效提高拍攝的成功率,況且防手震只是防止你的手震動,很多時後並不是萬能的,例如拍攝奔跑中的小朋友,
再來畫質部分,站上已經很多大大放毒了,老實說我覺得這顆鏡頭真的蠻讚的,並沒有差其他鏡頭很多,我想我只能努力提升鏡頭後的頭來趕上站上的各位大大,所以畫質ok 啦,
最後是很多人說他的屁股是塑膠的質感不佳,鏡頭買來不是要拍照用的嗎?跟質感怎麼會扯出這麼大的關係,況且個人兩顆塑膠屁股的鏡頭也是用的好好的,也沒有哪顆濫掉(崩牙之類的)啊,況且塑膠還比較輕不是嗎?個人寧願相信nikon出這顆便宜kit鏡寧願用料差一點也不願犧牲光學上的表現,所以塑膠屁股也ok啦,不然每顆鏡頭用料都跟鏡皇一樣實在那他要吃什麼,
以上小小心得供大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