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為避免挨轟...很抱歉本文將射後不理
還有鍵盤卡鍵我就不打斷落符號了.有要求就別看了
大家都把矛頭針對這些問題.測試文也都沒提過另外問題
1.問:D7000出來好久了.他有5個BUG似乎沒人提過.測試者為何也沒注意?
D-LIGHTING......BUG
亮度.............BUG
自訂曲線.........BUG
難道這3個常常需要用到的調整功能都沒人在動嗎 ?
這3個BUG共容之下足足讓D7000灰階動態對比高出5大格凌駕D3S之上呢 ?
說到這又會有人雞蛋挑骨頭跳出來吐槽了吧!
不急不急.免得自打嘴巴
請先拿出手中第3板以前韌體的D7000(不含1.03喔)+任何一台N家單眼
操作一遍就知道啦!
更新第3版韌體的陸續才出現移焦對吧!而且最嚴重的幾乎都是副廠鏡頭..沒人發現嗎?
我手中只有3顆圖麗鏡頭.在更新3版後機身突然也都不認識他們了.2版都是好朋友說
回國祥跑3次還是........工程師的回答沒辦法用2版覆蓋3版
最後只好自己搞定...先說了法律上是違法的喔(拆軟體殼.改...)所以我的新韌體是後面多了1.骨子裡就是2版.........教也犯法.只是提供一個方式自己想吧.或等地4版.但可能那3個強大BUG再也回不來了
2.問:D800仍然出現了2個機身功能上BUG.超屌的(自己研究)
NX2.31官版與D800相容性上也有BUG超有味道(白平衡那邊)
3.問:測移焦時.您可知道LV跟觀景窗對焦方式不同
色彩篇 我先說我的環境.書房.工作室.臥室全都是6000K全光譜光源
EIZO螢幕2台(CRT跟液晶).色溫表*1.測光表*2.全光譜色彩分析儀
Macbeth Digital ColorChecker SG數位相機校色卡
4台D800(中偉.中野.香港.)前2台批號都在168~3200之間
室外(沒用色彩分析儀)室內測試.LCD顏色都沒問題
對焦篇 確實在昏暗燈泡下(偏黃橘光)有跑..但色溫手動調測後..準
儀器部分我想是沒國祥高級啦!起碼差距會小一些
問:測焦前您可知道.不同焦段所需的測焦版大少有別.拿常見那個測廣角誤差會變大喔
問:為何霧燈都要用黃色.手術袍要綠色 ?
問:把您的測焦環境用黑白拍下來(不加濾鏡喔)你會發現偏黃光源下您的測焦版只呈現(灰跟黑)甚至是全灰
而灰度又恰巧離18%灰很近.您認為測焦會準嗎?
就這樣啦!說了很多也都沒說.我僅是提醒.自己去印證吧!
至於答案認同就拿去.不認同請跳過這篇的記憶
反正你認為我錯我就是錯啦!
我有3隻腳架快門6秒以內幾乎不用.1/8以上只用單手.28MM以下從不對焦.拍了34年只會用中間1點對焦
拍過數萬張鷺鷥照沒用過連拍.可想我一定拍得很爛.照片都不能看
反正我又不是大師.誰能無錯 ? 當我放屁就好
PS:感覺N家後面幾台對焦燈顏色都偏黃菊呢?
感覺N家後面幾台低通好像不太一樣.變薄了嗎 ?
拆開韌體更新檔.你會發現支援相關鏡頭的目錄檔變小了.少了數10隻?
機身改變似乎叼根菸拍照越不順了
安全快門似乎也提高了.減少了左手拿菸單手拍照的機會..呵呵
D3/D700的原有對焦模組對上1200萬像素,真的是非常匹配,甚至可以說對焦高過了像素的要求...
等到D800的3630萬畫素,僅僅只用上強化過後的3500FX要去負擔三倍的解像力,
要說韌體搭配不上更像是對焦模組也該一起向上~不然測光提升了這麼多對焦沒跟上有點可惜...
目前看來,3630萬畫素真的是非常強大,也像兩面刃,將以往沒有辦法發現的問題一一浮現,
前面特別提到D800型錄上有一張照片,是在D800鏡頭對焦環加上一個更精密的對焦調整環,
藉以達到更準確的手動對焦,或是使用能力更好的LV對焦,才能夠將品質提升!
說到這,就工作而言,D800還是能換則換!至於手上的D700,搶拍隨拍連拍....還是要靠它!
vchenkoshe wrote:
不要對焦跟對焦框差不...(恕刪)
請注意,28樓是說[對焦點佔人臉1/3],反之就是人臉還比對焦點大3倍喔,就可以對到後面去了!而且還有上腳架!這不是bug是什麼?
28樓:
jim9508 wrote:
我目前用35 1.4G遇到的情況,是距離夠近,主體夠大,拍出來很利很準,景深範圍也都符合對焦位置。
一旦距離遠一點(有上腳架),觀景窗中對焦框佔人臉(或其他主體)1/3~1/2左右,就常常會出現焦點誤判的情況
我前面講了,這是Nikon的老毛病,只是以往很簡單就出錯,後繼機型改到不太出錯,現在似乎又打回原形而已!
這種混帳事,沒經歷過的人根本不會相信的,甚至認為都是別人自己的問題.
wazer wrote:
以前手邊的d300以及現役D700多少都有這種問題阿(恕刪)
D300比D700嚴重,因為同樣大小的對焦點,在APS片幅上佔的比例大,cover到不同物體的機會多!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