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曾經有過AFS 17-35 F2.8D,AFS 28-70 F2.8D,AFS 80-200 F2.8D但是這幾支東西從買回來以後,平均每年都害我不見好幾張小朋友...因為超聲波馬達經常有問題...後來我就出清不用新鏡頭了...以我所知現在超聲波馬達好了一些, 但VR就...手動鏡還是有它的好處的...
jenhoxen wrote:我主張機/鏡/閃應該...(恕刪) jenhoxen 兄:這種是結果嗎?用C家機身測試鏡頭裡面很多測試圖,可以進去看看!Contax N 17-35mm f2.8 v Nikon AFS 17-35mm f2.8Contax N 17-35mm f2.8 v Nikon AFS 17-35mm f2.8What's the best wide angle zoom?Short Answer:1. Contax N 17-35mm f2.82. Nikon 17-35mm f2.8 AFS3. Leica 21-35mm f3.5-4 / Canon 16-35mm L f2.84. Sigma 15-30mm5. Sigma 12-24mm6. Tamron 17-35mm實際上,若是以鏡頭光學來說,鏡頭設計部分是不斷在接近理想化設計,但這個理想不一定是大家所希望的理想,因為可能失去某些特徵!其中近代鏡頭中最活耀就是屬變焦鏡頭,再來才是大光圈鏡頭,最後是一般光圈鏡頭!變焦鏡頭一開始來自電影工業需求與發展而改進,在經過光學設計高速化,鍍膜技術進步,加工技術與精密度,各式各種光學玻璃開發等,變焦鏡頭的成長是非常快,其中最代表示就是解析力成長部份,因為就連LEICA自己在LEICA-R 70-180 F2.8也是這樣強調新型變焦鏡頭的進步。這樣發展過程,也不斷出現一些一直宣揚說現在新鏡頭都是用塑膠鏡片,老鏡頭才是光學玻璃等論說來強調老鏡價值的聲音存在,也不曉得是如何得到答案。如果對於光學材料有些概念就知道,真的有辦法可以用塑膠作出高素質鏡頭,那光學設計必須領先很多才可能發生,因為現在不斷在研發許多高折射低色散玻璃,低溫模造玻璃等,在全世界物流下,有太多光學玻璃材料可以選,這個在各大光學廠家的目錄都可以找到,比較有名是像德國SCHOTT 日本HOYA等。最理想的玻璃鍍膜應該是看不玻璃反光可以一見到底,也就是光線完全不反射,這種反而看起來就像沒有度膜樣子,不過目也只是慢慢往這個目標前進!小弟下個結論前面講那麼多,要知道過去背景與現在背景都是不同,廠商除了隨著科技發展之外,另外也等順著時代變化而進行!過去一顆鏡頭或機身發表與銷售,不會有突然數月之後,有人開始在問下一代那時候會出來?過去買幾顆鏡頭與機身就要花費相當代價與壓力,每個當然設計就是可以讓您用很久!但現在動不動就想賣掉才買沒多久的機身或鏡頭,那要像過去一樣模式設計,那廠商早就倒掉!實際上,在產品壽命縮短與市場大幅擴大入門化,當然良率要求下降,消費者當白老鼠機會增多,找地方降低成本...這些前前後後都只是因果關係!大家希望東西便宜又大碗,當羊毛出在羊身上。砍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
小弟的經驗告訴我總之 鏡頭買下去就對了別去想他的spec利度 / 散景 / 階調 / 對比 / 立體感 / 空氣感 / 抗耀光性/ 變形抑制 / 色散抑制只有MTF圖和幾張測試照怎麼有辦法表現這些東西?利度不是只有從頭利到尾這麼簡單就叫棒,頂多多了10lp/mm或是30lp/mm的值又如何我個人認為好的人像鏡應該是粗線條利度極高,但細線條又利度稍低些,拍出來人很利,眼睛也利,但毛細孔不清楚...但這還要搭配拍攝距離的選擇及焦長及光圈變化,懂我意思吧?!所以利度可以是一個很複雜的集合.散景不是一定要散得均勻才是棒,奶味?雙線?旋轉?我認為各有特色及目的,只有一種散景太無聊階調更不可能透過電腦看得出來,每一個顏色只有256色實在太少一定要負片放相才準,問題是去哪看測試照?對比在數位世界裡更是難以得到一個絕對值數位相機內建韌體就已動過了,底片也好不到哪,被沖印店影響很大立體感和空氣感常常和抗耀光做對鍍膜越好,越容易跟太陽對幹但相對的,畫面的通透感也一起下降了以上說了那麼多,你真的買過用過十幾二十甚至三十支鏡頭以上而且都用很久拍很多張,而不是買來拍幾次賣掉然後你就會知道我在說什麼了如果您還是不知道,就再買,再拍,再比,等到散盡家財後就會懂了呵呵~
jenhoxen wrote:我主張機/鏡/閃應該...(恕刪) 停產也不見得是東西不好,可能是材料或鍍膜的改變,讓產品更有利潤或生產力不然就是產品線的變動,例如for APS size的規格之類的但也不可否認在同一規格下,例如35mm f1.4定焦,新出來的東西一定是比舊東西好,只是再把價錢因素考慮進去,新的東西也不見得被推薦一份漢堡賣200跟賣2000元,口味只有八分跟九分的差別你會推薦朋友去吃哪一種?再考慮到原廠情節,耐用度與獨特特色這些老鏡被推薦也不是沒有道理
有D700的數位機身,也有24-70mm f2.8變焦鏡皇的我也無法割捨每次用老機身和老鏡頭拍照影像所帶來的內心衝擊2個月前,拿到長輩割愛的F2AS1976生產年份經過保養、清潔後裝上SUPERIA底片測試裂相式對焦屏,實在不好對焦放慢腳步~先確認眼前的景要開多大光圈值再調整快門值,至合適的曝光值再轉動對焦環~慢慢對焦、構圖35年前的機身對應現在的時光內心一直有古今交錯奇特的感覺以下照片是搭配Ai-s 50mm F1.2, AF-D 20mm F2.8所拍攝和同樣的鏡頭搭配D700拍出來的感覺確實有說不出的差異最近又入手了Ai-s 35mm F1.4若問我新鏡/老鏡如何???新鏡就像開車…快,但有時過於速食,會錯過深層涵意老鏡就像走路…慢,但可以細細品味、慢慢觀察
bearsheep wrote:其實如果以Steve...(恕刪) 炒作或多或少都會有吧~ 我覺得如果Steven說了是AIS版本, AIS版本或多或少也一樣會被炒高吧~ 反正Steven都沒意思說出是那一個型號的105mm, 可想而知他也看破紅塵~ 知道哪顆被點名, 哪顆就會被炒起~ 結果都是一樣的~但論評價, 的確是P.C版本最好~ P的版本還沒有multicoating, 所以色彩不濃, AI/AIS版本的用料開始下降了, 鏡頭造工一定差了但不知道鏡片造工是不是也做差了, 但成像評價的確也是沒有P.C的好可能Steven他本身是用AIS版本的105, 但自己也喜歡P.C, 看見別人在捧著P.C, 也樂於看見愛鏡被捧而不揭盅秘密吧~
petroleum1234 wrote:小弟的經驗告訴我總之...(恕刪) petroleum1234 兄:看來不只小弟覺得奇怪,連Horology 兄也認同!您把光學鍍膜當作抗耀光的一種方式,但您知道耀光產生原因,以及為何鍍膜能抗耀光?一般與空氣接觸的玻璃表面,大約會產生4-5%左右的反射光,這些反射光就是造成耀光 飽和對比度降低各種問題來源,這個也是早期鏡頭盡量減少鏡片術與介面增加。在鏡頭上鍍膜就是增加光線透光與減少反射,開始有單層鍍膜,但還有一些鍍膜到玻璃界面反射的機會,因此後面利用不同折射率的鍍膜(本身低折射),根據不同用途像是一般大約1/4波長的厚度。也就是耀光鬼影這些是因為產生反射的光線造成,鏡頭鍍膜就是增加透光能力與降低反射光機會,講白話點鍍膜就好像欺騙光線進來而出不去的一種方式!抗耀光不是把光擋住,而是讓光都跑進去裡面!早期一些SC單層鍍膜看起來似乎比較明亮,彷彿通透感很好,實際上那是反射光太多,開始降低影像本身對比和飽和度。真的通透得話,應該是在強光下,飽和度還不會因此下降!這裡有14片玻璃,其中左邊是有用 Nano Crystal Coat,右邊則沒有!右邊就是鏡片間反射光太多,對比清晰度降低,所以無法看到下面感光元件!簡單講我們看到玻璃,就是因為玻璃表面有反射光,如果全部都折射進去就會沒有反射光,看起就好像沒有玻璃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