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要拍嘴巴(口腔),d40,d70,d80的抉擇

感謝jckiller大詳細解說

之前被G9拍口內照的大樓最後一句"不知道光靠攝影學可不可以拿到牙科相關的文憑?"嚇到有問題都不好意思問

根據冼鏡光老師 有關微距鏡的問題的說法 距離被攝物在該微距鏡的最短對焦距離時才會在CCD上呈現1:1 用D40焦段要乘上1.5 同樣1:1也是在該微距鏡的最短對焦距離

想請教前輩們
1. 在數位時代1:1在臨床上是否有其意義? 粉多人都裁切後製沒深究也看不出來哩!
2. aps-c+60mm macro 是不是*1.5 or 1.6就會接近 FF+105mm macro?
3.臨床上要景深又要輕便好操作 aps-c+60mm macro 似乎是個好選擇 以冼鏡光老師所言"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可以在不同的工作距離得到1:1的效果。一般而言,50mm到60mm的微距鏡頭工作距離是10公分左右,100mm的鏡頭在20公分左右..." 一般教科書跟網路上大多推105mm 而不推60mm 是不是因為60mm macro比105mm macro更不容易打光?或太接近患者容易讓患者不蘇胡?
以上麻煩 肛溫蛤
tyl wrote:
我是用Canon 系...(恕刪)



Canon原廠100 macro USM,配原廠MR-14EX 環閃, 不能接保護鏡
說明書寫說, 無USM的才可以接保護鏡
請問大大是如何解決阿??

kk1976 wrote:
感謝jckiller...(恕刪)





aps-c+60mm 和 FF+105mm
效果可以很相似
上面是用桌上隨手拿到的東西拍的
無敵兔+24-105,一張是105mm,一張是70mm,光圈值一樣,圖切成一樣大小
個人是覺得,除了景深不同,變形和壓縮的效應其實不至於造成太大的不同(至少我可以接受)
而話說回來,以100mm為基準的焦段,透視感和實際肉眼看有所差別,
選擇60mm的透視感可能還較真實一點

為了取得足夠的景深,有兩個方式,站遠一點和縮光圈
但問題是再縮光圈會造成畫質變差,站遠一點又要事後裁切,畫質也是變差
aps-c+60mm相對上可以不必縮那麼多光圈就有足夠的景深可用了
打閃燈的情況下,iso都是開100在拍的,高iso的純淨度派不上用場

那…用全幅拍口內幹嘛?(爽度比較高?重1.5倍的爽度@@)
今天除非是小區域特寫(三顆牙內,或前牙4-4),我不必縮太多光圈,全幅的強勢才出的來

教科書跟網路的東西看看就好,包括我這篇也是XD
個人需求才是買器材的根本考量
我的個人需求是可以假公濟私,所以上了FF...

單就臨床使用上,我個人的喜好是4/3系統加50mm macro,可惜有許多不方便…
kk1976 wrote:
1. 在數位時代1:1在臨床上是否有其意義? 粉多人都裁切後製沒深究也看不出來哩!
2. aps-c+60mm macro 是不是*1.5 or 1.6就會接近 FF+105mm macro?
3.臨床上要景深又要輕便好操作 aps-c+60mm macro 似乎是個好選擇 以冼鏡光老師所言"不同焦距的微距鏡頭可以在不同的工作距離得到1:1的效果。一般而言,50mm到60mm的微距鏡頭工作距離是10公分左右,100mm的鏡頭在20公分左右..." 一般教科書跟網路上大多推105mm 而不推60mm 是不是因為60mm macro比105mm macro更不容易打光?或太接近患者容易讓患者不蘇胡?


1. 1:1 1:2 ... 這些是在底片時代,用幻燈片觀看時,雖然放到大布幕上看很大,但是大家都知道範圍就是36mmx24mm。不過如同你所說,現在都是數位檔看螢幕或投影機,有些都是裁切,甚至做簡報時還亂了長寬比造成變形,所以的確已經沒有其意義。如果有"老前輩"跟你說要講究1:1 1:2,那是他不懂數位革命。要記錄下大小,最好還是要有個參考物,如牙周探針及口鏡。

2. 相似但不是。因為你必須將"透視"考慮進去。

3. 同問題2。但是如果太接近患者讓患者不舒服,就請患者閉上眼睛。
jckiller wrote:
為了取得足夠的景深,有兩個方式,站遠一點和縮光圈
但問題是再縮光圈會造成畫質變差,站遠一點又要事後裁切,畫質也是變差
打閃燈的情況下,iso都是開100在拍的,高iso的純淨度派不上用場

那…用全幅拍口內幹嘛?(爽度比較高?重1.5倍的爽度@@)
今天除非是小區域特寫,我不必縮太多光圈,全幅的強勢才出的來


1. 光圈縮到最小的畫質能足以作為記錄,但能確保得到最大景深。
2. 盡量不要裁切,需要裁切時量也不要太大,以確保清晰。所以選擇適當焦長的鏡頭。
3. 打閃燈ISO盡量調高,出光量減小可以減少患者不適,延長閃燈壽命。高ISO純淨度很重要。
4. 全幅的優勢在於使用較長焦長的鏡頭減少透視。
plotter wrote:
Canon原廠100 macro USM,配原廠MR-14EX 環閃, 不能接保護鏡
說明書寫說, 無USM的才可以接保護鏡
請問大大是如何解決阿??


macro ring lite adapter 58c




我的器材:
Nikon D70
Nikor 55mm Micro (手動鏡)民國78年買
環閃 SUNPAK DX-12R(手動調整光輸出)

可以看到其實口內攝影條件很單純
不一定要用到自動對焦(有時候還不一定快)
手動對焦其實更快些(如果有些微差距 只要相機移動些許距離便可合焦)
對好焦距後由鏡頭筒身可以讀出距離被攝物距離
利用此距離 看一下閃燈後面建議光輸出量
相機設在M模式(手動設定光圈f16或22以上)(快門速度定在250)
拍攝後如果曝光條件有不足或過度 微調一下光圈或快門速度

我是因為早期投資了 這些老鏡頭配件
進入數位時代 希望能沿用 所以拍照時會麻煩些
如果您是新進入口內攝影領域
其實任一款單眼數位相機 均足以勝任
看您對攝影熱衷程度來購買器材
畢竟數位時代 產品生命週期越來越短
買了高階的相機 沒有充分利用 有點可惜

數位機身+SIGMA環閃支援iTTL+105mm macro鏡頭+口內反光鏡+口勾
這樣就可以開始記錄了
如果您有興趣 9/27(日)再高雄有一場口內數位攝影演講 [台灣牙醫美容醫學會]主辦
可以去聽一下~~~~~~
long1220 wrote:
1. 光圈縮到最小的...(恕刪)


如果只是為了記錄,畫質放在其次的話,您說的很有道理

當然要請病人眼睛閉上,不管閃燈出力大小,這是種禮貌

光圈縮到最小才是閃燈出力得要大的主因

長焦和人眼的透視感是不同的,不必特意追求

依照自己的需求,選用合適的設備來發揮才對
買台全幅,配長焦,當然景深會淺,
再來縮光圈追求景深?
我覺得有比較省錢的方式可以達成更好的效果

同樣是拍口內,不同科別的要求就很不一樣了
出發點不同,當然機身設定上會有不同
除了基本的要求外,沒有一定要怎樣怎樣才叫做對

這些資訊相信足夠樓主參考了
在網路上討論一堆很累人,如果樓主在南部,
歡迎約個時間來找我試拍,這樣比較容易找到你要的組合和設定

plotter wrote:
Canon原廠100 macro USM,配原廠MR-14EX 環閃, 不能接保護鏡
說明書寫說, 無USM的才可以接保護鏡
請問大大是如何解決阿??


沒有保護鏡的確對鏡頭是很大的傷害,所以一定要保護鏡
但MR-14EX接在現有的100 macro USM的確是會"滑"掉
我的接的順序為(由內到外)
1. 100mm USM 鏡頭
2. 58mm 保護鏡
3. 買一個58mm 轉 55mm的轉接環
4. 55mm 的保護卡環

對不起,第四樣我不知道他的正確名稱
這個卡環有一圈突起,可以卡住環閃的扣子,這樣環閃就不會掉下來了


jckiller wrote:
光圈縮到最小才是閃燈出力得要大的主因
長焦和人眼的透視感是不同的,不必特意追求


"光圈縮到最小才是閃燈出力得要大的主因"
我不同意這句話
ISO100 F8
ISO1600 F32
這兩者需光量相同
但是F8與F32景深可是完全不同
所以高ISO純淨度還是重要的

至於要選擇35mm 50mm 100mm 180mm
的確是看需求喜好
只是有同好問有何不同
解釋一下而已

還有透視跟長短焦無直接關係
在特定條件下才有關係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