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

煎熬許久的「升級」─ Carl Zeiss Distagon T* 1.4/35 ZF.2

niagarawin wrote:
ZF 35/1.4 ...(恕刪)


ZF 35/1.4 Zeiss的確說是Distagon結構
以當今各家35/1.4來說,Zeiss這一顆的確沒辦法在各方面都贏
尤其是在大光圈的縱向色散直接影響了成像的對比

但為什麼Zeiss在這顆鏡頭上留著這麼明顯的缺點?是Distagon的原罪?
我不是專家我不敢斷言,但即將推出的神主牌55/1.4一樣是用Distagon的大光圈
卻有同規格頂級的畫質表現,我想也不單純只是Distagon or not的問題而已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Horology wrote:
ZF 35/1.4 ...(恕刪)

Horology 兄:

其實這顆前世CONTAX 35/1.4 DISTAGON就是這樣。
CANON vs ZEISS(35mm f1.4 測試)


基本上,應該算是zeiss設計考量,保留較大像差與較低對比。


distagon部分,根據zeiss H. H. Nasse在<From the series of articles on lens names:
Distagon, Biogon and Hologon>
These have borne the brand name “Distagon” ever since, derived from “distance” and the previously mentioned Greek word for “angle”. Thus a Distagon is a wide-angle lens with a large distance to the image.


也就是distagon由<距離和角度>產生的字,也就是讓原本鏡頭可以視為簡單鏡片,其焦距越小鏡後距也越短,利用前面凹鏡組使得鏡頭鏡後距可以和焦平面延長距離。

一般標準鏡頭是不太會distagon,主要是在於鏡後距足夠,一般對稱性結構可以做輕小與低成本,只是如果要修正更進一步,通常就是免不了得走上非對稱性結構。
也就是並非DISTAGON只能用在廣角,而是廣角鏡大多較貴,在SLR結構上也比較需要而已。




像leica 50 F2算是LEICA對稱性結構可以做到最好像差修正的光圈規格

後面LEICA 50 F2 APO ASPH就破壞掉這種對稱性結構。






所以ZEISS如果要進一步提升標準鏡頭素質,走DISTAGON是必然。
Horology wrote:
ZF 35/1.4 ...(恕刪)

最近有點倦怠,DSLR還是有點笨重!

原本要買DISTAGON 35/1.4,但是試著覺得實在塊頭太大。

ZM鏡頭素質與體積還是比較符合,看看下次有適當數位機身可以使用。
diffusionless wrote:
Horology 兄...(恕刪)


同樣是提昇50mm鏡頭的表現,Zeiss捨棄Planar選擇Distagon
而Leica則是仿照35 Lux/50 Lux AA的方式在後方加上修正鏡組
Leica有體積重量的限制,Zeiss則是沒辦法像Leica把價格拉得很高
看光學兩強走不同的路也是挺有趣的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續貼 151515151515151515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續貼 15151515151515151515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續貼 1515151515151515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diffusionless wrote:
最近有點倦怠,DSL...(恕刪)


小弟也面臨到類似問題...
常常出差帶上DSLR與幾顆ZF鏡頭,顯得行李笨重與疲乏〜
最近在思考是否將所有器材出清,貼一筆錢買M240...
但會變成沒預算買鏡頭...

對於小弟來說,真是兩難啊〜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續貼 151515151515151515









我的相簿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latravayang

inzachi wrote:
小弟也面臨到類似問題...(恕刪)

inzachi 兄:

DSLR在微距 生態等一些地方是比較好用,只是對於一般生活 人文或旅行來說,輕量化機身是必須。

LEICA m(TYPE 240)本身是推出現行產品,如果有預算直上多拍幾張也不會如何,但是對於有預算考量時候,就得看看整個市場狀況。

否則就會遇到2006年剛下重金買下d2xS,2007年d3就出來!


目前就個人觀看leica 二手市場變化,大概m8二手價位大約是5萬多塊左右,m9大概到13萬左右。
這台new m銷售不錯,「ライカM」生産追いつかず  団塊世代に超人気 


也就是隨著leica這些數位機身產品越來越多人擁有時候,慢慢他就會有像其他相機市場效應。




在來就是其他系統,對於nex與fuji都有預留後路空間,大概是想向dslr一樣,先推動aps市場與鏡頭,這樣推出35MM系統才會有下面做墊背。


對於zeiss來說,可以看到越來越有野心,其實在早之年就有傳言發展zeiss ikon 35mm數位機身。





CMOS本身不像CCD那樣有設備專利問題而限制生產廠商,所以大概猜測未來數位相機市場變化,35mm輕便機身是一定時間點就會出現。
  • 4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