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把變焦跟定焦鏡,參數調整成一樣,拍出來的照片會一樣嗎?

andrea5 wrote:
你假設的理想世界沒有景深

那還不簡單,鏡頭加一個"無限大光圈且可無限制調整縮光圈"就好囉 這樣什麼景深都拍得出來了~
28-70mm f2.8
50 mm f 1.8
兩支鏡頭

變焦鏡調到50 mm
兩支都調相同2.8光圈

照出來的或許變焦鏡更好。
因為鏡片鍍膜都貴很多。
我是一隻遊戲人間的毛毛蟲,耐心的等待變身的時機。
carl3104 wrote:
那還不簡單,鏡頭加一個"無限大光圈且可無限制調整縮光圈"就好囉 這樣什麼景深都拍得出來了~

如果你的理想世界有景深這個條件的話
就知道上面的討論是雞同鴨講
你的假設條件是沒景深的世界
irontheone講的是有景深的世界

irontheone wrote:
很多朋友不信?
你一支35mm鏡頭使用1.5X格式拍攝人像大頭正面照,再拿一支50mm(或55mm)鏡頭使用FX格式拍攝同樣的人像大頭正面照!
事後檢查人像兩邊的耳朵肉容是不是一樣,就知道是甚麼回事了。
andrea5

lml640707 我和他聊他沒景深虛擬世界的虛擬手機,你有事嗎?[偷笑]

2022-09-17 23:01
flody

lml640707 其實生態拍攝更幾乎都是恨不得景深再寬一些的人群[笑到噴淚],長焦/裁切的背景已經因透視關係,比起廣角乾淨不少

2022-09-17 23:50
irontheone wrote:
光學變焦則會改變光學透視的角度。


這樣不行喔!

我再詳細描述一下透視感

個人定義觀測者位置為座標原點
視野的正中央正前方為中央軸
則視野空間中任一點(被觀測點)與原點連線與中央軸夾角為觀測者視角

當觀測者對某點的視角定義後(不是鏡頭視角)

當物體等速度靠向觀測者時,物體輪廓上的各點視角組合,將以加速度方式擴散開
(此加速度值在一定範圍內還以加速度增加,既視角對時間的二階導函數>0)
故靠近觀測點的輪廓各點的視角大小方向的組合會「突然爆開,張很大」
這就是透視感
因此也造就了透視變形在無限遠處有消失點

為何提到等速度?
因為當取Δt=Constant
等速度就變成等間隔, 就是座標的意思!

其張開速度的數學關係,本人過去也推導過,
是以「餘弦三角函數平方之分式」的比例關係來張開視角

反之把上面敘述倒過來運作,當物體遠離觀測點,到很遠處
此時
輪廓上各點對觀測者視角張開速度~同時趨近於零,
輪廓上各點對觀測者視角~趨近相等

故立方體在接近無限遠時,其輪廓是平行四邊形(完全無透視感)

透視感再以更簡單的數學描述就是

Δr/r值的範圍
(Δr=物體範圍大小, r=物體形心(幾何中心)到觀測者的距離)

當Δr/r趣近於零,沒有透視感

當Δr/r接近1,或遠大於1,就會產生以上透視感定義的視角"大小方向的組合"會「突然爆開,張很大」效果就出來了
這就是透視感

所以
透視感F是 Δr與r的函數only
與鏡頭焦距或其他因素無關
"November Rain"
整樓都是侃侃而談, 這裡來直接上圖, 分別為 nikon 35-135mm F3.5-4.5(135端), nikon 135mm F2, 光圈先決F5.6, ISO200, D2XmodeIII, raw轉jpg




綠蟾蜍,綠蟾蜍,塔綠般最愛綠蟾蜍
銀★Club

拍無限遠的試看看.....只剩鏡頭本身的近似焦段(134mm或134.5mm),桶狀變形,銳利度,三項差別。景深無限遠沒景深的差別了

2022-09-17 13:56
--然而樓主起了頭就不見了--

雖然明白樓主是個一菜二白的真新手,大概明白想問的想瞭解的是什麼

然後版上各位不意外的非常過份認真回答

但是還是建議新手多拍多看書
(啃的下的話找舊一點的書,坦白說一堆新出版的對於根本的基底知識沒有什麼幫助)

然後關於樓主的問題我會這樣回答:
依你最終輸出條件會有所差異;放fb或ig基本上差異可忽略
crossmatch wrote:
#35 已出了示範照, 同焦距但視角不一樣. 這議題在N推出小黑六時已討論很多. 因為小黑六放大率低, 被評為200mm 拍近距實際只得小黑五的180mm, 不足稱

決定視角的因素不少,焦段是其中之一。另外對焦也會,所以才有呼吸效應。而數位校正也會裁切的效果而造成視角變化。

再者,有些變焦鏡標示的焦段也會有些許誤差,這些都會造成35樓的差異,以鏡頭而言這些都在誤差範圍內。

再怎麼講,你不能把這些東西叫放大率。
elfwong wrote:
這樣不行喔!我再詳細(恕刪)


透視(Perspective)的概念說穿了也沒太難,簡單講就把三維空間的物體/場景投影到二維平面。反過來說,也是在二維平面上用大小來表示物體的遠近立體感或導引觀看者立體視覺的方向。

這個從西方繪畫開始的概念在相機發明後,也沿用到攝影上。不過相機拍攝有其物理限制,能利用的主要就焦段、物距又或主體跟背景距離等等大家熟知的方式。
景深的關係還有距離
如果我們可以通過24mm畫面去捕捉其中600mm畫面中的地方,其實虛化也可以很強的,畢竟對焦距離都改變了

只是這樣取景不正常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Hayashi-Kiyoshi wrote:
再怎麼講,你不能把這些東西叫放大率


我們香港一直都是叫放大率來解釋這回事很多年了, 因為看鏡頭規格就能找到放大率, 就能得知焦距在非無限遠下會縮水多少, 這不是我獨創出來

以幾支70-200 變焦鏡 200mm 的放大率 :

小黑三 1:5.9
小黑四 1:6.3
小黑五 1:6.1
小黑六 1:8.3

也就是幾支 70-200 的 200mm 只要不在無限遠下, 實際拍攝照片出來的視角是不一樣, 這才是重點, 而其中小黑六最為縮水.

十年前台灣 M01 也是叫放大率, 至於你喜歡叫什麼是你的事情, 爭辯名稱沒什麼意思

[疑問]小黑六焦距縮水(照片放大倍率變小)??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