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與德國工藝~Carl Zeiss-Planar T* 1.4/50mm ZF~的邂逅 [第二篇開箱分享]

雖然這種比較似乎是XX比雞腿,
但是有網友提到了小弟也來雞婆一下提供光學配方圖

Carl Zeiss-Planar T* 1.4/50mm ZF




SONY 50MM /1.4




如果光學配方圖一樣就是差在鍍膜啦,
畢竟 T* 是公認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鍍膜技術。

感謝Mobile01的支持,將我的開箱文放於 相機 首頁的位置,以讓更多人分享我的努力及成果。

我以初學者的身份將所擁有新的DSLR產品分享給大家,並努力找尋資料與大家共享…
所以,在這樣的分享之餘,如果有哪個部份資料有誤……請各位不要吝嗇的一起討論及提供新知,
我會盡快更新讓資料,讓大家都是得到最新、最真實的知訊~~~

再一次謝謝大家的支持!!!
YeLo is 3C man...Nikon-D700,MK-S150,Denon-A1SR,SHARP-46GD7T,PS3,iPad,iPhone4&Mil
DP7560 wrote:
雖然這種比較似乎是X...(恕刪)


抱歉!
我不是挑剔,但看來看去…中間對稱的兩片鏡片好像還是有些不同!
所以,應該不只是鍍膜上的差別耶!
YeLo is 3C man...Nikon-D700,MK-S150,Denon-A1SR,SHARP-46GD7T,PS3,iPad,iPhone4&Mil
Planar型的鏡頭都長這樣,連Canon都是
smythe wrote:
Planar型的鏡頭都長這樣,連Canon都是...(恕刪)

其實PLANAR的原型不是這個樣子,老實說最早發明PLANAR的ZEISS工程師Paul Rudolph設計的PLANAR是這個樣子:



基本上是個對稱雙高斯結構設計。但當時沒有好的鍍膜(T*還沒發明),所以這個設計暫時被擱置了。

一直到英國的H.W. Lee把這個設計作了一個突破性的改變,使用折射係數較高的玻璃,成為現在我們所見的變形雙高斯設計的始祖,後世的廠商幾乎都採用Lee這個設計,包括Zeiss自己後來的PLANAR設計在內: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標準鏡頭所採用的雙高斯設計,包括LEICA/ZEISS在內,都是Lee這個設計所衍生的。這在LFC上有很完整的討論:
http://www.leicafanclub.org/institute/whatisdoublegauss.htm

圖片連結經LFC同意轉貼。
yellowhuang wrote:
不好意思,因為平常不...(恕刪)


OK的啦
不用這麼客氣
大家都是ZEISS愛好者(也是毒發身亡者.....)
話說我就是為了新品AF ZEISS 一腳踏進了SONY 單眼世界......
畢竟...
現在還有再出新品的AF ZEISS..也只有SONY了


P.S:ZEISS FANS很棒喔,在那毒發身亡者不計其數....
好毒的開箱文呀~~
上了d300後就在找藉口想再添購一隻較不同的鏡頭
也一直有在注意這顆蔡頭
因為50是我蠻常用的焦段
希望樓主可以多分享一點毒照
讓小弟心中的...哈
謝謝囉
http://tw.myblog.yahoo.com/ddmm-88
蔡頭的確不輸可樂,但ZF跟德國百年工藝有啥關係?是太習慣被人行銷了嗎?
另外『畸變』是那一國的說法?輻射塵吃多了所以生小孩沒肚臍的『畸變』是吧!要當文抄公也考究一點吧?


faiveley wrote:
輻射塵吃多了所以生小孩沒肚臍的『畸變』是吧!


這位朋友…我可以虛心接受指正!
但說話請留點"口德"…不需要這樣的激進!!!
YeLo is 3C man...Nikon-D700,MK-S150,Denon-A1SR,SHARP-46GD7T,PS3,iPad,iPhone4&Mil
faiveley wrote:
蔡頭的確不輸可樂,但ZF跟德國百年工藝有啥關係?是太習慣被人行銷了嗎?
另外『畸變』是那一國的說法?輻射塵吃多了所以生小孩沒肚臍的『畸變』是吧!要當文抄公也考究一點吧?
...(恕刪)

有話好說啦...
光學像差名詞中,我印象中國內的確有「畸變」一詞的用法,通常是在描述成像的桶狀變形或枕狀變形(distortion)。個人是比較難接受「糾正」色差這類中國語法。中國網站上關於攝影史背景資料有不少文字,但其中正確性比例如何?轉貼時恐怕需要再研究。

關於光學像差畸變的說法,參考一下:
http://www.phys.ncku.edu.tw/optics/book_2/b2_03_2002.pdf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