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tao wrote:好奇問一下那can...(恕刪) 增距鏡是一種凹鏡組,所以是會往前面靠,所以即使是DSLR的增距鏡往前凸,後面還留有很大無用空間,就是在於此考量。NikonCanon下面是panasonic 70-200/2.8,也是留空間出來,這個部分不是在故意挑canon RF 70-200/2.8毛病,這個canon絕對有概念,其他廠商也知道這個問題。外變焦不一定就是不能裝,像胖百與大白兔,後者就可以裝,所以要不要廠商早就考慮好。胖白大白兔
tatao wrote:好奇問一下那canon若做一個增距鏡比較長 把鏡尾距離補起來 是不是就解決這問題?(恕刪) 是,其實 Kenko 以前就有通用的增距鏡,是什麼鏡頭都可裝的。(Google:Kenko MC7)Canon 真的要做,一定是沒問題的!鏡頭裡都可以塞入增距鏡了 (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x / 2013年上市)轉接環都可以插入 CPL / ND 了 (EF-EOS R)只是變焦鏡上增距鏡,畫質...
diffusionless wrote:昂不過,光是先前小黑(恕刪) Z系列相機大卡口、短法蘭距,帶來鏡頭邊緣畫質提升是必然的,MTF圖就驗證了這點,所以畫質好過小黑七應該如此吧~在先前的中焦段Nikon 3隻中焦段24-70 F2.8鏡中,就是以 Nikon Z 24-70 F2.8S的畫質最好。不過已有FTZ轉接環、小黑六、小黑七的朋友是否需要為了畫質提升更新就看需求了,必竟這個焦段的鏡頭都不便宜。
ever7070 wrote:是,其實 Kenko(恕刪) 真的不要拿不良範例來談,像KENKO那樣可以通用全部,為何近代這些專業廠商都不那樣作?像是SIGMA增距鏡TAMRON增距鏡<(因為那種是很久以前手動鏡時期的設計)這個是nikon 1976年推出tc-1,他就是屬於內凹式。下面是FD年代CANON的增距鏡,也是同樣設計。這種內凹式可以讓那些手動鏡,達成自動對焦,像是下面1986年TC-16A,這個年代就是手動與自動交接年代像LEICA那時候做 增距鏡也是這樣內凹式,可以適用大部分早期各種老鏡。後來1985年推出就已經是外凸型就只能用在一些望遠鏡群NIKON在自動對焦年代也是換成這個外凸式。
ever7070 wrote:是,其實 Kenko(恕刪) 未上增距鏡內部增距鏡裝上在下面紅色標示位置就是內置增距鏡可以參考下面文章理解增距鏡觀念TELE CONVERTER舉例下面是NIKON增距鏡與望遠鏡此為該增距鏡設計裝上後光學變化也就是既使是內置增距鏡,也是盡量最主要的鏡組盡量往前靠近,降低其對影像影響,不管是內置或著後裝,基本上近代光學設計出來,絕對是前凸型,這樣才可以確保影像降低部分可以盡量縮減。
感謝你的解說不會覺得N 還是 C好 兩者都是做了自己的取捨這兩家我都長期使用過只是對增距鏡這東西不是很懂 想說要個距離就給你增距鏡大一點就好了這樣不就不用時享受到輕便diffusionless wrote:未上增距鏡...(恕刪)
tatao wrote:感謝你的解說不會覺...(恕刪) 確實是各家設計考量,要做世界最輕量與體積小的望遠變焦,本身就是需要妥協與平衡。增距鏡是用來改變原始鏡頭焦距,例如 nikon z70-200裝上2X增距鏡,就變成140-400。使用增距鏡會下降素質,隨著時代演進各家也不斷改良,這個就是前面所提到增距鏡演進。對於大部分人是沒有影響,因為一些人無法接受效果,但隨著鏡頭水準不斷提高,可用性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