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新訊】Nikon 全片幅無反可換鏡相機,將搭載全新開發的 Z-mount 接環!

widther wrote:

不過,要我猜的話,我會猜Z環初期會採開放格式。

電子接環容易製作"版本",訊號支援規格都掌握在原廠手中,初期開放有"海納百川"之利。


贊成開放規格,但是某方面來說廠商其實也很現實的,
光看 Sigma 即可,C、N 兩家的 DSLR 接環規格並未開放,
但 Sigma 即便透過逆向工程也要盡力破解訊號、推出對應的產品...

另一方面,即使 SONY E 接還的規格是開放的,
Sigma 卻是再三評估,直到近期才鬆口說要推 E 環鏡,
此外 M4/3 也開放接環規格多年, Sigma 推出的鏡頭也少之又少...

這其中的差異,
恐怕是 Sigma 評估後認為為 C、N 推產品能夠帶來最大的利潤,
所以直到發現其他接環確實可以帶來一定程度的收益後,
才會真的跳進去開發產品。

回過頭來看 Nikon Z 環,個人贊成開放歸格是好的,
畢竟接環規格不開放,更難期待副廠進來開發產品,

但如果要 SONY E 接環壯大到如此程度,Sigma才會有所反應,
說真的大概很難期待在 Nikon 新無反系統青黃不接的時期,
Sigma 會願意推出什麼好料
jerryho282 wrote:
N家、C家長期忽視S家的企圖心,結果,令其相機事業部前途危危可岌,現在問題一,N、C二家是否有足夠的財力支持其研發並生產至少三台(入門、中階、專業)性能、價位可與S家抗衡的機種?問題二,需要多久時間?問題三,無反專用鏡頭數量?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因數,目前全片幅的感光元件需要向S家採購,未來是否會出現第二家供應商?


危危可岌....? 成語是岌岌可危, 沒有危危可岌的用法
至於事業部...SONY相機事業部是落在IP&S事業部, 整體來說其實相機只佔小部份, 重點是在專業領域例如影像串流, 提供影像設計方案代工或者醫療等專業領域

至於研發能力應該不用太擔心C N 兩家的能力, 性能價位鏡頭都不是大問題
反倒是CN對於自家的DSLR和MILC怎麼去區分版圖產品線以及市場面才是他們兩家考慮的重點
DSLR是慢慢衰退沒錯, 但是市佔率在歐美遠高於MILC, 這也是兩家大廠持續在更新DSLR產品線的原因
目前MILC逐漸升溫到一定領域再踏入才是這兩家的策略,並不是忽視而是版圖移動要取得平衡
SONY早早就非常激進在MILC 是因為自家的DSLR 銷售量本來就是拖油瓶

^^A 請多多指教~
Jiayou wrote:
贊成開放規格,但是...(恕刪)

你說得沒錯,但我前po的"初期有海納百川之利"中,想的"初期"是偏重轉接這塊。(副廠鏡屬"寄生"格局,當然待母體壯碩時始附之)

電子轉接環必須面對兩種不同卡口規格,如果兩端都要逆向破解,研發費就會增加。反之至少有一端開放,那可以想見轉接環的出場日、支援度..的種種好處,這好處與產品價格、參與廠商數應該有些關聯,最後受益的是消費者,也是相機廠。

簡言之,開放規格與不開放之間,前者是否更能炒熱話題?更有利相機的推展速度?我偏向認同開放。

既然不開放卡口,副廠也能破解,誰能告訴我Nikon一直不開放卡口的理由?我猜不出來,免強搆得著邊的想像,是通訊規格之中有N家獨門驅動或對焦的技術在裏頭,所以也就是說,副廠鏡如Sigma所謂的破解,其實並非100%掌握卡口所有規範(鏡身構造與技術不同、似乎也沒必要)。如果這個猜測幾分屬實,那麼所謂破解的轉接環與副廠鏡,我們又能對它的能耐期待多少?而當消費者心有疑慮之時,會有利相機初期市場的拓展嗎?

當然我是外行旁觀,不知道人家葫蘆裡賣甚麼藥,只是依一般常理推測:封閉式規格通常是"生意做穩了"的才擺出的架式,如果剛要進入市場的咖就在玩這個,會不會對自己信心太高了?

也或許,人家就是要這麼玩,也沒啥不行。比如以前Sony就常在電池、記憶儲存卡匣..玩這個,一而再、再而三,玩死自己多少次大家有目共賭,我們不是人家肚子裡蛔蟲,也只能旁觀亂猜、打屁聊天而已。
熱血熊寶貝 wrote:
現在光是拿EOS-M系列那種東西 在日本的無反銷售 就一直壓過SONY成為市場第2...(恕刪)

無反市占較高,無反獲利不一定較高,
例如iphone,市占較低,獲利較高

商場上衝市占,常常靠較低價產品定位,尤其M系列與alfa FF系列來比

canon有dslr,無反性能會保守一些,以免打到自家dslr

nikon FF無反首推,有canon一樣的包袱
也會走canon擠牙膏策略,以免嚴重打擊自家DSLR

nikon FF無反首代性能不會拉很高,
留給後代明顯進步的籌碼,
故性能上低於sony的可能性不小

所以Nikon無反FF首代不會與sony硬拼性能(不過也不能輸太多)
會訴求其他的產品差異化

除非低價拼市占(我預期不會,這樣Nikon不能立刻改善財務)
我預期就是:拼外觀,將與sony差很大
走復古風金屬質感,尤其是銀色,外觀像FM2或F3機械相機機率不小
還要拼行銷的努力, 如品牌經營,廣告策略
不過不硬拼性能,將會很辛苦

你沒看NIKON CEO訪問吧
他說會著重性能,甚至強調會輾壓對手
但他表示價錢絕對不會低
NIKON擺明了不想在低利市場玩無反

另外一個訪問DF開發的頭頭
有說NIKON不會依循FUJI OLYMPUS的復古風格做無反
所以...

elfwong wrote:
nikon FF無反首代性能不會拉很高,
留給後代明顯進步的籌碼,
故性能上低於sony的可能性不小...(恕刪)
比較希望鏡頭可以小小小~~

小一點點 成本都可以降低
消費者買到的時候 就可以又好又便宜了

網路上借來的圖片比較大小


左邊是CANON 微單的11-22 右邊則是APSC 的10-22
焦段幾乎一樣
體積重量卻差很大
Kyle凱爾 wrote:
比較希望鏡頭可以小...(恕刪)

不能這樣比,變數太多了,法蘭、光圈、焦段都不同。
而且如果要固定變數,達到相同畫質表現,做越小成本越高昂。
有限的空間&少量的鏡片 vs 較大的空間&較多的鏡片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銀★Club wrote:
https://nikonrumors...(恕刪)

重點應該是內開口為直徑49mm吧

collective wrote:
重點應該是內開口為...(恕刪)


全幅36Mm X 24mm,內開口直徑44mm就夠了...

又法蘭距很短,一般單眼轉接環可能都是"浮"在相機表面,或"鎖"在那大外徑65.4上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