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xlaser wrote:樓主既然會考慮50/...(恕刪) 大大您說的不錯~~50 1.8g的確只是堪用等級只不過買了5d3單機身至少就90k了不含鏡連鏡一起買也要120k應該直接就吃土了所以90k連鏡一起買對我的說還可以用上一陣子只是n家的鏡頭的確比c家鏡頭貴上許多就已L鏡來說的話這也是我一直無法下手的原因之一
我沒有 Canon 50mm f1.2但是其他的大概都有如果要我只選一台那等於是選系統而不是相機看你喜歡哪個系統就選吧要工作的話5DIII是比較討喜但是Df 的對焦性能 我個人是感覺比D800E還快假設是拍興趣的話 不考慮賺錢那Df 還是首選
h7878220 wrote:Df並沒有什麼對手動鏡頭特化的設計,只是多了一個延長老鏡壽命的機構使用上跟一般的單眼相機沒什麼不同,也不需要什麼相關知識才會使用 為什麼Df的外觀與設計要做成這樣??只是單純的復古潮流??或者說的更精確一點,為什麼過去的機械相機是這樣設計的??Nikon在發表Df時說Df的f代表fusion(融合),這可不是隨便說說的。如果只是為了可以讓手動鏡可以測光(包括Non-ai),Nikon大可從D200(以準專業機的階層開始算起)就裝上可以摺合的連動桿,然後在測光元件裡編入一些針對Non-Ai鏡頭測光的指令迴路不就萬萬歲了?何必勞師動眾到社內兩派人馬爭論不休也要做出Df呢?重新開發機身與零件的成本比起相似構型的設計可是高出許多的。先這樣來看吧!現今設計的DSLR如果電源在還沒打開之時,你可以100%知道你現在的曝光補償是多少格?A模式時你的光圈設定在哪?(當你用G鏡時)S模式時快門的預設值在哪?如果要完整知道一定要打開電源才可以了解,但是Df或是傳統的機械相機可以不用開機就先依據轉盤上的指示大約設定好,之後使用者只要專心於對焦以及微調就可以馬上拍下照片而不至錯失最適合的拍照時機。有的時候拍照的機會是只有一次的。手動鏡頭與現代的AF鏡頭在鏡頭的對焦行程上是有相當的差距,AF鏡頭可能轉不到90度(四分之一圈)就從最近距離跑到無限遠,但是手動鏡頭轉到180度(至少我的AIS 105mm F2.5是如此)並不罕見,而微距鏡則是接近360度,因為手動對焦再準也沒有比自動對焦準,為了避免過度脫焦而讓照片模糊,那讓對焦行程跑長一點就算脫焦也不會出現太大的誤差,這也是為什麼過去的相機常配有裂像對焦屏,這也是要讓對焦方便產生的設計。至於手動鏡頭上的景深尺也不是畫好玩的,對應光圈的大小與粗估被攝主體與你的距離可以讓你不用在眼睛對上觀景窗時才去做好準備,省的在那裡轉到天荒地老的,雖然現在有合焦指示燈是很方便,但是如果可以轉一點就合焦與轉半圈才合焦哪個比較能迅速拍下好照片??尤其當焦距超過105mm以上或使用大光圈的定焦鏡時更能感受到其差異。當然,如果使用現在的AF鏡頭就都沒這些問題了,但若是這樣為什麼不選擇D800或D610呢??D4的Sensor當然是個賣點,但是藉由後製也可以拉近這個差距。FM與FE系列在當年發售時Nikon對這兩個系列的設計概念是"Simply Nikon",以"省略不需要的設計+能適應大部份場合的機能(所以閃燈同步做到1/250)+輕便但具有信賴度的機身"來做為設計主軸。Df在不少方面承襲了這個概念,加上了現今的數位化元件所以才用fusion這個詞吧!!此外,搭配販售的新型50mm F1.8G上面的銀環也不是做好看的,那是過去變焦鏡不普遍的年代裡,為了讓攝影者能快速更換鏡頭而做的一個設計(避免轉到對焦環與光圈環),進入AF時代之後由於對焦環面積縮小就不再這樣設計,現今還保留這個銀環的AF鏡除了新50mm F1.8G就只剩下105與135mm的DC鏡了。
沒什麼好爭的啦加上金屬銀環就增加 1000% 美感度....只想說為什麼不連兔耳朵也做起來(妝飾也好)同樣實用主義的工設 手上的那些 AIS 的就是比 AF鏡耐看 手感佳唯一有點微詞的是 200/f4 比例怪怪的 腰身太長感受不到銀環的美感(長度不得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