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中很簡單知道:
作為一個廠商基本上就是為營利為目的,其他只是手段策略差異!
所謂高低階也是刻意製造出來的價值差異,基本上,成本等大多有一段距離,但這種差異是必須,否則很難達到最大利潤。
實際上,C/P也是刻意製造給用戶,一些空間也都是刻意製造,這樣市場才可以長久獲利!
講白一點,今天如果可以的話,廠商是絕對往越高價方向走,但是要考慮消費行為時候,就得必須製造出一些所謂平價,高C/P,高價等產品,這些也都是獲取最大利潤空間為目的!
也就是今天可以發現當原廠不斷在抬高價位時候,副廠也是同樣在抬高,只是相對高低有差異而已!
之間默契既可以知道廠商是如何在思考!
今天就算NIKON 24/1 .4G這顆賣三萬塊,那副廠製作也是會更便宜從2萬到1萬價碼,如要接近3萬價碼就得超出原廠價值存在!
像是上面可能掛個ZEISS LEICA不管如何,很多內心還沒測試就給於高價再先。
但如果是像SIGMATAMRON等可能內心先打折扣再看測試。
只是當24/1.4G賣三萬,那其他鏡頭要賣多少,就會開始產生一連鎖反應,價位是一個重要數字!
價位數字是相對,店家廠商不是慈善機構,是為獲取最大利益,副廠也不是佛心或如何,而是市場策略。
因為ZEISS副廠價,和SIGMSA副廠價就會不同,如果SIGMA是拿ZEISS牌子出鏡頭也不會是那樣價碼!
10克拉鑽石,從10元到1000萬,最後會從購買機率與最大利益等總體去考量,但最好價位不會是10元或1000萬附近!
太低,製造太廉價,有市場而價值感低落與薄利,太高,高不可攀,有價值感而無市場!
在下仍記得一句話: 無缺點的鑽石是廉價,但接近無缺點鑽石可能就是超高價寶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