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轉貼]D7000 國外第一手測試 (包含錄影)

syshiu wrote:
看不下去?! 請問是...(恕刪)

這不是在幫NIKON說話而已,而是在商言商!

今天這些功能製造難道需要多少錢?
其實沒用多少錢?

那個是策略上要造成用戶一種價值感,否則您以為旗鑑產品上面的成本是靠自己在支援嗎?
當然是由所有銷售產品利潤而來!

一家公司營運是不斷研發燒錢與各種開銷,提高產品價值品牌與利潤才能在大時代長久經營,否則照一些人想法沒多久低價化商品,賤價價值,越作利潤越低,沒錢研發,最後就是比大小,這個是基本商業感念!

是不關用戶的事,但和廠商息息相關!

那為何不每一台都有旗鑑功能或著各種性能,這樣不是比較省錢?
沒錯,的確是比較節省製造成本,但是這樣是賤價原本性能價值!
如果今天D40都有高速連拍與高性能對焦性能,那用戶會如何想,這個性能沒什價值不值錢,那幹嗎花大錢買旗鑑商品!
了解嗎?

這是產品商業必須注意,不這樣搞會怎樣?
就會像不用腦袋的農民只會拼命生產,最後把自家產品倒進河,因為不懂問題所在!
只懂怨恨,而不懂找出問題原因與了解,下場會如何?


前面NIKON那些守住卡口,往一方面想當作商業考量上進行來守住營業,但實際上用戶會真的死忠去守住NIKON嗎?

不會阿,關用戶什麼事? 那邊好就往那邊跑!

如果不會,為何可以反過去來怪罪NIKON,因為就算NIKON留下這些支援,也不會比CANON那樣萬用轉接卡口來的有利與不用額外成本!

另外商業策略考量,假設原本AI機制成本10元,賣在D1X可以有10000元以上價值,等到在D200變成1000元價值,如果賣到D40可以有100元價值,可以理解嗎?


放在低階入門機的話,既會降低原本價值,也沒有比CANON那樣支援性簡單而且較多,其實不放是比較好做法!


乙烯 wrote:
1.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恕刪)

原文太長,就不引用了~

1.市場機制問題我相信數字,不知道是否有確切的統計數據支持你所謂「手上一堆老鏡的用戶,這類用戶通常都不會去選擇低階機身」的論點? 還是這算是想當然爾的問題? 若是,我沒話說,你認為是就是!

很多人並不一昧追求機身功能的改革或創新,相較於追求創新的、用不到的、使用頻率低的功能之餘,選台夠用的、符合自己需求的機身就 OK 啦~ 這類"怪咖"大有人在~
老實說,一顆"機身馬達"應該要比"光圈連動測光"機制重多了、成本大多了,為什麼不也拿掉算了? 反正 AF 鏡也算 NIKON AF-S 規劃下的歷史包袱之一,為什麼還要涵跨支援? 我相信是比例問題,有其為數不少的鏡群還存在,所以割捨不掉,留之累贅、棄之可惜,同理~

我不會因為 D40/D3100沒有AI測光而抱怨D300太貴,但是我會希望所謂低階機身也支援電測,這不是什麼多大成本或重量的問題,純粹是市場區隔使然導致他沒有,因為這算是所謂 NIKON "旗鑑型" 機身有的"特殊"功能( 至少目前是醬 ),做在低階機身上會打壞整體商品的 RoadMap,這可以猜測的到,但是這是策略運用問題,老實說跟我是不是一個「有"放不下的老鏡"的用戶」一點關係也沒,言重了~

2.咳....什麼東西以後不會是昨日黃花?
如果說支援"某些特定功能"並不符合所謂"功能下放",我想,這個所謂"功能下放"的定義應該下在「原本在旗艦級機身上的功能實作在中、低階機身」一事,如果醬還有一些認知上的問題,你定義的才是所謂"功能下放",那就....你高興就好,也無須多做說明,我瞭了~

「支援AI測光這功能未來可能”下放”到D3100等級甚至更低的EVIL相機嗎?」 <- 幾乎不太可能
「目前51點對焦可能在未來下放到D3100等級的像機嗎?」<- 遲早會
這兩題在你不是 NIKON 內部資深市場分析或產品線規劃負責人甚或大老闆的狀況下,結論不用下的這麼死,如果以後市場反其道操作,這....不就好笑了嗎? 當然,當作是您個人市場預測也不是不行,一樣,你高興就好~

後面的一堆 Q 其實大多是你個人的臆測或想法,只要有主觀意識參雜,我想....不會有客觀答案,我是認為,你高興就好,不用硬是把你的 pattern 套到別人身上,不然到最後會變成義氣之爭就沒意義了。

PS: 其實還蠻多地方看的出你已經先入為主而且還蠻嚴重的,例如
買低階機身的人有多少需要用到老鏡測光
預算只夠買低階機身的人是能有多少AI鏡頭是會有幾顆NOCT
為了這根本就不存在的人去把低階機身的成本弄高重量弄重有何意義?
在這種市場環境下你AI測光拿去給D3100用有啥鳥意義
如果說不放AI測光給D3100用叫做沒良心,那當初砍掉接環規格的CANON是不是可以放出通緝令了啊?
咳~ 怪不得有人說 N 家用戶有時理性的可以、但是感性的詭異~
你不知道、沒數據、猜測的主觀答案不見的就是事實,你認定的事實要別人也接受....除非有客觀條件支持,不然也不過就是各吹各的調罷了,實在是沒啥意義~
diffusionless wrote:
這不是在幫NIKON...(恕刪)

老實說,我還真看不出你花那麼多時間打一篇....實際的爭論點是到底在哪理?

你整篇文章簡言之,就是某些旗艦機身"功能"沒有"下放"是因為市場區隔與政策運用使然....這....不知道是在哪裡看到我有不認同這句話?
如果有,你可以跟我說幾樓幾段嗎?
如果沒有,現在跟我講我已經知道的事情是要做什麼嗎?

還是我又 Lag 了?
diffusionless wrote:

這不是在幫NIKO

另外商業策略考量,假設原本AI機制成本10元,賣在D1X可以有10000元以上價值,等到在D200變成1000元價值,如果賣到D40可以有100元價值,可以理解嗎?
放在低階入門機的話,既會降低原本價值,也沒有比CANON那樣支援性簡單而且較多,其實不放是比較好做法!
...(恕刪)


-----------------------------------------------------------------------------------------

Diffusionless的思維模式,就是O家和C家高層的思維模式
這也就是為何會生出E5, 60D的原因
功能一點一點慢慢放給你
萬年9點對焦模組給你用

現在的相機器材產業,幾乎都是2年一世代
已不是以前10年一輪的年代了
你不跟上,就是落後的高度競爭環境了

看看C家的60D, O家的E5....以前來看,這是正常
現在來看,完全無競爭力


diffusionless wrote:
如果今天D40都有高速連拍與高性能對焦性能,那用戶會如何想,這個性能沒什價值不值錢,那幹嗎花大錢買旗鑑商品!
了解嗎?

我覺得你不了解那些產品還是有決定性的不同

diffusionless wrote:
前面NIKON那些守住卡口,往一方面想當作商業考量上進行來守住營業,但實際上用戶會真的死忠去守住NIKON嗎?
不會阿,關用戶什麼事? 那邊好就往那邊跑!

所以我可以拿Nikon大三元直接跳槽Canon嗎XDD

diffusionless wrote:

放在低階入門機的話,既會降低原本價值,也沒有比CANON那樣支援性簡單而且較多,其實不放是比較好做法!

後面有人在追啊 你以為用走的就可以得第一嗎
Dirty Deep Done Dirt Cheap
耐心的看完後~ 只覺得似乎不用急著換機子了~

反正這些技術都已經很成熟~

再多等一下~ 也許會比較好0.0||| 手上的相機還是多疼愛兩年再說....

(兩年後~ D7000的功能..... 也許會被普及化為國民機的指標??? 呵呵~)
我覺得AI測光這功能稱不上"下放"
這功能到了這個年代根本就已經是"選擇性"的配備了
有加是增加趣味性 沒加影響也少之又少

我反而比較希望保留輸入光圈資訊的TTL測光功能
裝老鏡對完焦 縮光圈 給機身自己TTL後喀嚓收工
不必像CANON那麼麻煩
看了這麼多, 商業理論姑且不論, 我比較相信市場機制決定一切, Intel電子大廠也是出了不少無疾而終的產品...
我比較不認同「手上一堆老鏡的用戶,這類用戶通常都不會去選擇低階機身」的理論. 身邊不少人是從10幾年前年輕時就玩底片機的, 手上也有一堆老鏡. 這些人你要他們去買高階數位機身, 會真的有點難接受. 為什麼? 主因是當底片機身大多都不貴, 約1-2萬. 而且底片時代鏡頭決定大部份成像因素. 他們寧願投資鏡頭, 機身能拍就可以了. 你要他們花約7萬的較高階的數位FX機身, 這比當年機皇的價格還要高許多, 實在讓他們難以接受, 也無法理解. 到最後大多只能拿DC拍拍照, 偶爾用底片拍拍照....
diffusionless wrote:
這不是在幫NIKON...(恕刪)


也許那些功能製造時候花不了什麼錢!

不過研發可是要累死後面的研發人員才會有的結果!

39點對焦模組你看到的是最後成品

D7000 在販售的時候也是最後的成品

但是你看不到的是 Nikon RD 群包括 電子硬體,軟體,光學,機構工程師 在研發過程時付出的努力!
養這群人要不要錢,日本的人工可是台灣的三倍價,研發要不要錢.做樣機,測試,再改版,除錯...........

沒有憑空得來的那種東西好不好
syshiu wrote:
原文太長,就不引用了...(恕刪)


syshiu兄:

您的問題用個CANON幾乎可解決大半不是嗎?

為何要用NIKON,理由何在?


您可以認可對焦性能,但不能認同鏡頭支援嗎?
其實都是一樣,鏡頭支援是在影響新鏡銷售與價值,對廠商來說當然傾向買新鏡,否則停產便宜大碗的鏡頭幹嘛!
當然就是要用戶買昂貴新鏡!




另外並不是AI或AIS等都是一些有錢或怎樣定位,而是當然有錢用戶對公司幫助比這些沒錢來的大,當然是要這樣作慢慢下來,難道還反過來,那就不是做生意!




對於沒錢又一堆AI鏡頭的人怎麼辦?
其實有便宜的CANON機身可以用,為何不用?
那想要NIKON機身?

所以D100沒有 AI,D200有AI!
D90沒有AI,D7000有AI!

那怎麼NIKON這麼慢,都快死掉才出!

NIKON如果倒掉用戶會怎樣,頂多在買其他家就好!

說這些用戶對NIKON不出AI到入門低階會怎樣,NIKON有因為這樣倒掉嗎?


看看其他家下方程度就知道,不一定每家都像NIKON這樣隨隨便便就給接近旗鑑對焦性能,向7D或5D還是只能用過去來改良的19點和9點對焦,EF-S永不能上EF機身硬體限制等!




總結

這麼多數位產品廠商中,何必一定要和當初一樣停留原廠!

因為做這樣決定,必定會受到一些這家廠商策略所約束,這些都是故意的策略!

用戶的想法與怨言,和廠商想法策略,就要看對原廠知道多少!

最後一些哲學感言

掌控權永遠在自己,而不是在等候他人決定!

當習慣一路過來跟隨廠商腳步,在旁苦苦哀怨等候時候,請回想當初為何要如此作!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