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Nikon 50mm 三鏡大解析 by Photozone (有增補及修改)

非常感謝春光兄無私的奉獻.....
五分奉上....請笑納.....


在此我可以問一個很白吃的問題嗎?(我是剛入門的新手)
為何大光圈的只作定焦鏡啊......
不然想要大光圈又要能變焦的
就只能選擇24-70 2.8G這顆嗎?(買不起...也沒那個功力...等學個一.二年吧)

以上有大大可以回復嗎?感謝先.....
8樓, 21樓, 27樓, 28樓寫的才是正確的翻譯
樓主有苦勞, 但可能並不常閱讀英文的攝影相關書籍與網站

台灣第一窯 wrote:
不然想要大光圈又要能變焦的
這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閣下希望一顆鏡頭重五公斤嗎?
台灣第一窯 wrote:
非常感謝春光兄無私的...(恕刪)


別被近代像14-24 f/2.8等優秀大光圈變焦鏡給欺騙,以為只是好像只是數字標示不同!

先有點概念,鏡頭可簡單當作一個鏡片,但實際上是復透鏡,不像單鏡片中心只有一個,這裡有兩點,分別為前 ,後主點(進與出),主點到焦平面上得距離就是所謂焦距。

而光圈值就是在這樣以焦距除以入射瞳孔徑而穫得,其中入射就是光線從外面一路有個角度進來,入射瞳孔就是這個進來邊界直徑,而會有硬體光圈裝置來控制這個進光大小!


以135 dslr卡口距約44-46.5mm左右來說,標準50mm左右可以用對稱型就可以做到體積小畫質變形好的鏡頭!
但是如果是廣角也就是短焦如14mm 24mm 28mm等,由於有反光鏡存在必須要用反望遠方式,也就是前凹鏡組後凸鏡組,利用後凸鏡組修正光徑使焦距短些。

而望遠長焦通常是要用望遠結構方式,前凸後凹方式,利用凹鏡組發散而延長焦距,使得鏡身不用作那麼長!

在光學上和光圈息息相關的主要是像差部份,如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繞射像差等等也就是影響後面鏡頭畫質解析力,而一般光圈越大,通常要面對像差問題難度是大幅度增加很多,而且會有所謂高低階像差彼此牽連干擾等問題。



一個還涵蓋標準得變焦鏡光是變焦鏡本身困難度就高,如何去設計可以移動鏡片可以達到焦距變化結果,特別是現代24-70這種從廣角到小望遠,要如何設計鏡片組?



接著在這樣焦距變化下可以穫得不錯畫質,然後再來開始想辦法將各焦段得開放光圈統一成為恆定光圈,在接下來要面對隨著光圈增加一點,難度是指數方式上升!


所以一顆85 1.8和85 1.4光圈不到一級,但價格是差很多一樣,上去整個難度大幅度上升!

如果作一顆70-90 f/1.8,會遇到原本為90修正好好的像差,在鏡片移動變焦之後開始作怪,變成還只是90 1.8可用,但85 1.8 701.8都不是很理想狀況,如果光圈變成70-90 f/2.8就瞬間減少原本可能像差問題,而畫質會好多!



diffusionless wrote:
別被近代像14-24...(恕刪)




非常感謝diffusionless大...
在午夜時刻.還作了精闢且詳細的解說......

謝謝..

感謝春光大跟diffusionless

讓我增長了知識

滿分奉上!
SONY A7III+24-105/4G+85/1.8
這篇文章讓小弟我獲益良多
感謝各位前輩精闢的討論與解說.

01又復活了
很棒的大樓

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鼓掌
沒事不上 01 ‧ 不上 01 沒事
先給樓主拍拍手, 用心整理讓人長知識的文章.
翻譯要達到"信, 達, 雅"是很不容易的.

請問譯文中的"驅動螺絲"是否由原文"slotted drive screw"而來的呢?
一般機械用語方面, "screw"除了是固定用的螺絲外, 在驅動機構裡有螺紋的棒狀零件通常稱為螺桿, 請參考.
在機械裡只要有螺紋的通常都會有"screw"...
hikari121 wrote:
一般機械用語方面, "screw"除了是固定用的螺絲外, 在驅動機構裡有螺紋的棒狀零件通常稱為「螺桿」


原來在機械方面有這個用法
前文已補上
感謝
超讚的比較文,5分奉上,
對正在考慮50mm的人來說真是一篇好文,幫推一下

3顆給我選,我會選50mm f1.8D
因為在低簾的價格之下有著不低簾的表現...
斜槓大叔的品味生活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