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D700可以裝non-ai的老鏡嗎

切掉一小角, 但基本上都還穩穩的站在上面. 事實上, 你沒講我都還沒注意到呢!

diffusionless wrote:
題外話,其實對AF-D 廣角定焦鏡系列有點不滿,少了很多大光圈,先前Ai-s 35mm f/1.4 Ai-s 24 28mm f/2 都沒,倒是出很多變焦鏡,可能變焦好賣好賺,可能也是Nikon廣角技術能力太好,一隻14-24mm f/2.8廣角變焦竟然可以強悍甚過別人廣角定焦!

難道就因這個和機身高ISO斷送了廣角大光圈!...(恕刪)


我想d大或許誤會了Nikon.

Nikon Ai-S 有很多手感好的鏡頭,也有很多大光圈的定焦鏡,但最大光圈時的畫質,只能說是還堪用而已.
以Ai-S 35mm F1.4這顆來說,在F1.4時畫質鬆散,但20-30年前的記者背包包內,卻人手一顆.....
何故也?

只因早期高感度底片技術未有突破,所以在先拍到再說,有比沒有好的現實考量下,只能屈就於這般的光學表現.
關於這點,您可以參考ken Rockwell的測試.

隨著90年代底片技術的突破,400-3200度的底片,已是隨手可得,如Fuji Press 800這種記者常用的底片,
不但顆粒不粗,價位也不高,而AF-D 35MM F2.0端,跟Ai-s 35mm F1.4開F2.0相比,畫質可說是相同,而又多
了AF輕便快速的優勢,所以大型定焦廣角鏡市場會式微,是有其歷史以及市場因素的.
九份老街 大大:
您說的沒錯!
當時大光圈大都是為搶到足夠快門而誕生,而AF系列就是剛好卡到底片技術精進和數位研發與誕生,各鏡頭需要比以前更嚴格與不同角度的考驗,這裡可能就是Nikon只推出AF 28mm f/1.4 D 和 35mm f/2 D。
大光圈廣角需要精密非球面鏡技術,當時只能用精密研磨方式,生產速度和成本都太高。而且也要考慮以後主數位機身的特性部份,我想以上這些應該就是為何突然現身14-24mm f/2.8 G水準,可以如此高過其他定焦鏡?
Nikon布這個局已經花很久一段時間!

就是因變焦鏡已有這樣水準, 讓我更期待新一代的廣角大光圈是怎樣水準?
Nikon (D200)的測光,有一半是用”算”的喔! 不完全是看亮度的
Canon 的機身卻是真的完全看亮度測光。(使用了400D後發現有這種差異。)

何以此言?
有 D200 的朋友,玩玩那個光圈連動杆,同時看機頂顯示的光圈及快門值變化,
就可知道連動杆的位置會影響光圈值,同時連帶改變快門值,但是,環境又沒有變化,何以快門會變化?
這代表NIKON的測光。。 是有一半用計算的,不是完全看亮度的!
測光值是用表算的!

做一個欺騙實驗,更能明瞭NIKON的測光動作
(請不用AF鏡頭,因為它都必須轉到最小光圈後接機身,機身才會正常顯示,無法作這個測試)
假設接上F2.8手動鏡頭,光圈轉至F2.8,並輸入鏡頭資訊,讓機身正確顯示最大光圈時為F2.8,
此時故意播動那連動杆往縮光圈的的地方轉,例如F2.8的位置移到約F4,讓機身顯示為F4,
此時機身快門就會計算為原來二倍長!
但這時鏡頭的光圈其實是在原地F2.8,開口入光沒變,拍下去得到的就會是 +1EV 的照片。。。

若是機身是真的完全看亮度測光,光圈開口進光沒變,怎會有這種錯誤測光情形? 
NIKON的測光方式有可能是有個測光基準,然後再參照連動杆的位置,換算出等量曝光的快門值。
但這個測光計算動作,就是NON-AI鏡屁股不能磨錯的原因,
若是磨的不夠,鏡頭明明是光圈F2,機身因為帶動到的連動杆位置錯誤,
連動杆的位置是在相對縮光圈位置,機身以為是F2.8或F4,快門就會計算慢一二級,
就會拍出過亮的照片! 反之,就會拍出過暗的照片。 這就是麻煩的地方!

同時這跟原本以為NIKON機身是完全看亮度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
CANON是真正看亮度測光,機身與鏡頭沒有任何關聯,任何光圈都測光。

再提一點,在機身上的設定手動鏡資訊錯誤,不會影響測光!只是EXIF記錄及機身顯示不正確而已。
只有光圈連動杆實體位置會影響測光 
例如:接F2.8的手動鏡,在機身設定手動鏡資訊錯為F4,那麼,雖然機身的顯示為錯誤的F4,
   但是連動杆的實體起始位置正確,測光就會正確不受影響,快門不因你的設定資訊而改變! 
   若當時快門為1/100,你設定資訊改為F22,快門仍然是1/100,拍出來的照片是一樣的。

  所以就以D200來看, 測光非常依賴連動杆,靠它的位置來推算快門,
難道是測光方式的不同,導致N低階機身沒有連動杆機構偵測光圈以推算快門?
難道NIKON不能像CANON直接看亮度測光? 
coldfish wrote:
Nikon (D200)的測光,有一半是用”算”的喔! 不完全是看亮度的
Canon 的機身卻是真的完全看亮度測光。(



現在所有廠牌新鏡頭的測光, 都是在光圈全開下測的, 拍照時再用連動桿縮光圈來拍, 套你的話, 就是全部都是"一半測光是用算的", 連Canon EF環都是啊!

Canon若接他牌鏡頭, 因為無法光圈連動, 所以就必須縮光圈測光. 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你若用小光圈拍時, 觀景窗會很暗, 很難對焦. 另外, 測光的SPD都有靈敏度, 當光線稍暗, 又縮光圈時,會變得不準. 所以各廠牌早在1970年代就進化到了光圈連動, 在光圈全開的狀況下測. 在Nikon版就是AI (Auto Index). 你若給不上道的人磨屁股當然會出問題, 但正常下不應該會如此. 縮光圈測光是因為接上不同廠牌的鏡頭, 而不得不如此的老方法 .
不...
CANON的測光, 在任何光圈下都直接測光,不需要縮光圈,不論是M42還是N鏡,都玩過了
至少,在400D是如此。 

接上這些鏡頭後,機身顯示的快門,會隨著我改變鏡頭光圈大小,快門也跟著改變,
而鏡頭與機身並無任何連結,所以才會說CANON是真的完全看亮度測光。
coldfish wrote:
不...CANON的...(恕刪)


沒有錯啊! 相機跟他牌鏡頭沒有任何資訊連結, 所以你光圈放在哪裡就用那個入光量測光. 而相機若有光圈連動桿, 那不管光圈調到哪裡, 測光就是都在最大光圈下測光. 你我說得都對啊! 只是你要表達的重點是甚麼? 現代所有的相機, (我是說現在新的各廠牌的DSLR),只要跟本廠, 或是相容的副廠鏡頭, 全部都是用後者, 光圈全開下測光, 在拍照的瞬間才縮的啊! 包括Canon EF環也是如此, 這有甚麼問題嗎?
差別在於:

NIKON(D200),測光的快門值會受到機身連動杆位置的影響,而非真正完全看入射光量
您看一下”欺騙實驗”

但CANON則是完全的看亮度測光,不管鏡頭在何個光圈位置,並不需要最大光圈測光或縮光圈測光

coldfish wrote:
但CANON則是完全的看亮度測光,不管鏡頭的狀況為何


這句話就不對了喔! 就像我前面講的, Canon跟自己的EF環鏡頭配的時候, 就不是你所謂的"完全看亮度測光" 喔!
小弟也說了,小弟是接M42及N鏡,至少結果是如此了囉
小弟是沒有CANON原廠鏡,不曉得原廠鏡狀況如何

機器就在身邊,剛剛還測試確認了一下,的確是在任何光圈下測光,

最大光圈測光的確是現在機身的測光方式,NIKON也是,在拍的時候才縮光圈,
您說的是沒有錯的,只是在目前以400D接手動鏡來看,400D的確是任何光圈測光。
所以才會覺得用起來比N自家還方便,同時又不卡NON-AI~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