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鏡頭完勝F鏡頭,所以最近很多便宜的F鏡頭我也不會去買
2.Z鏡選擇過少,這點希望c+n能夠出鏡頭快一點,s則是領先市場
3.機身強大的電子性能完全可以和s家拚,c家還在擠牙膏
4.Z轉F轉接環,多數人都不推,這點我非常認同
5.Z剛出,要買就要接受高折價的風險
結論
z6我是覺得真的不錯,但卡在以下兩點我遲遲沒有動作
1.說好的Z 24mm/1.8何時出?
2.c家的24mm是啥時出?
我先初步看完3家的24mm比拚
在決定我下一個世代的品牌使用
我的 YouTube 頻道網址
【youtube.com/@TZWG】
yang stephen worte:
這點,我持反對意見一...(恕刪)
>一、Z6和Z7的EVF延遲是很嚴重的,目前仍無更高階可以說明他未來就不會。但在這方面和S家的A9比較起來,就真的差的很遠。別說兩台位階不同,現在的Z7的價格和A9的價格也差不多是一樣的。
如果是高階的比較,我就沒有這麼深入了解了
我大多都是看z6 a73這樣價位的機器
>二、對焦性能還是差很多,也許是因為AF-S鏡頭在Z上就會出問題,但目前Z也沒有長焦可用,也只能這樣比。所以在目前看來,Z的對焦性能在長焦使用上和A9仍差的太多。
對焦性能的話,我大多是拍靜態人像
我c家都可以接受
所以這部分應該是還好
>Z和S家相機拼,在Z8和Z9這個未知數未出現之前,拼拼中階的可以,拼高階的目前仍處於完全沒得拼的位置
如1的回答
中階應當是可以互相競爭
我的 YouTube 頻道網址
【youtube.com/@TZWG】
飛在天上的大X worte:
你沒注意到嗎?以往手...(恕刪)
不是很明顯,除了CANON慣例商業手段較大外,各系統已經全力把主力放在無反,就連原本M43聯盟的PANSONIC也都發表35mm機身鏡,只是在35mm系統SONY比較早發展,很自然看起來是整體比較齊全。
這個和早期CANON一家獨霸引領群雄是類似。
但無反真的優勢絕對不是<輕>,而是接環與物理結構改變所帶來連鎖效應。
歷史告訴我們幾個問題,有些瓶頸屬於物理限制,通常很難有機會改變,有些則只是發展問題。
SLR打從自動對焦發展到現在,已經弄了 三十多年,但是只要是和反光鏡的物理有關,通常改變不多,
例如: 自動對焦是來自副反光鏡,而副反光鏡就被限制大小,因此也限制自動對焦最大範圍

1998 EOS3

2016 1DX2

無反最重要是接環規格,大大解開鏡頭設計限制空間。
以前NIKON F卡口,是為了延續過去與擴充需要,所以留下深卡口與小接環口徑,限制NIKON鏡頭設計空間。
當然並不是這樣卡口就無法設計好鏡頭,只是限制最大光圈以及最短鏡後距。
舉例來說:
像是SIGMA 35 F1.2以後不再像CANON這樣大EF卡口專利,所有無反因為更短法蘭距可以輕鬆就設計超大光圈鏡頭。

當然並不只是在短焦或大光圈鏡頭才有作用,同樣在望遠鏡頭設計也可能出現新的設計。
例如NIKON 85 1.8S的設計有辦法應用在F卡口嗎?

看鏡後距如此短,是不太可能在DSLR卡口上使用。
不只是NIKON SONY CANON LEICA等機身廠,其他各路各家也因為這卡口的限制性打開各種鏡頭設計的應用可能性。
就現階段來說,單反還是很多地方是領先無反,但是目前發展單反能改變真的有限,無反也不是沒有缺點。
只是歷史發展就是這樣,想想在2006年NIKON大幅停產大半底片機之前,市場存在底片與數位之爭,為了安撫底下用戶,NIKON也說過APS片幅是目前數位最佳化的方案,緊接著2008年推出首台自家全幅D3,接連快速更新旗下FX鏡群。
就連現在底片也都還在,只是非常少,所以現階段不會有一家DSLR的廠商說: 單反已經死定,我們只把力氣放在無反上!
也就是各DSLR廠商還是陸續推出一些產品,只是可以看到整個重心已不在DSLR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