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
小弟認為若不去釘那些數字的絕對值,(例如0.8/0.9上一點下一點),只要測量的解析度相同(10/30 line或其他),以線條是否平直、接近頂點的程度、波型(周邊畫質何時下降、降多少),是可以判讀兩者差異的....(恕刪)
NIKON和CANON還有其他鏡頭廠商的MTF計算方式都不同
實際測試鏡頭的環境也不同
基準點都不同了還可以拿來比較??
不同牌子鏡頭比較對焦速度、耀光、星芒、變形還有話說
比MTF幹啥...
leader0419 wrote:
光為了要把超音波馬達縮小就搞了那麼多年
馬達縮小了,但鏡片卻變多了...~

我寧願沒有VR然後小隻一點(但可能沒VR鏡片數量也是差不多)
pikacat wrote:
NIKON和CANON還有其他鏡頭廠商的MTF計算方式都不同
實際測試鏡頭的環境也不同
基準點都不同了還可以拿來比較??
不同牌子鏡頭比較對焦速度、耀光、星芒、變形還有話說
比MTF幹啥......(恕刪)
這似乎不太對
MTF測定可以用公正的第三方儀器來測, 並不會有環境不同的問題
即使不是第三方機器而是自家的(例如Sigma說他們的MTF是自家產的A1測定機)
那也是遠遠高過鏡頭極限的機種, 如此才能獲得最大化MTF的結果
所以基本上都是可以比較的
像是這種機器, 原廠肯定也是用這種方法得到MTF, 如此才能完全排除機身的影響:


我猜你應該是認為MTF必須接在機身上才能測吧?? (例如DxO mark, Photozone....etc)
這只是一些網站比較簡便的測試法而已, 原廠不可能用這樣的方法測試
不然, 機身一直改進, 舊鏡頭的MTF要不要重測? 會不會隨著機身改進而越來越好? (所以不用出新境頭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