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小弟的D800黃光下對焦似乎會前移,請各位D800大大幫忙測一下~

elvisbar wrote:
真的! 小弟剛剛翻了...(恕刪)


剛剛晚上又跑了一趟國祥
國翔工程師還特地留下來等我
這次,順便帶了一盞黃光的燈具以及Spyder測焦板過去
國祥工程師先是拿去測了十幾張快門
都沒有辦法重現移焦的問題
同時,也反覆試驗了機身對焦輔助燈啟動時的表現
前後景深分配雖有很細微的差異,但也都在容許範圍內
最後也還是再幫我微調了一下
調完後拿出來讓我在休息區搭配自己的鏡頭與對焦板測試
並且拿出燈具
打黃光也看不太出有前移 (其實黃光下景深還是稍微有前移一點點,但是前移程度比之前小很多,算是可接受的範圍了~)
反覆試了幾次也都算是準~


回家後.....試拍一些如茶杯、鈔票、遙控器等靜物也都很準
對哪裡它就拍哪裡
每顆鏡頭都拿出來試也都很準確
同時也拿去與LiveView對焦相比,也都沒有差異

神奇的是.....但是當我再度拿出測焦板、搭配24/1.4G黃光時
它...它又明顯前移了
移開測焦板再去拍茶杯、鈔票、遙控器卻又依然很準沒有移

所以,小弟目前也只能得到這樣的結論:
D800似乎只有「特定環境下並且搭配黃光拍45度測焦板」會前移
拍攝實物卻不會
同時,小弟也反覆檢視這半個月來D800昏暗環境中所拍的照片
也看不出有甚麼移焦的明顯證據
加上拍攝靜物也都準確無誤
暫時也就先不去鑽牛角尖拍測焦板了
再拍個一陣子觀察看看再說吧....

elvisbar wrote:
剛剛晚上又跑了一趟國...(恕刪)


之前好像有不少前輩都說,測焦板好像不是很準確的測焦工具?
而且以景深來判斷的話,最佳的情況是前三後七。

感覺在太多細節上太執著真的會有點累~"~
我今天五點左右也又去國祥詢問LCD的事,基本上我應該是相信D800的LCD是比較能重現眼睛所見的螢幕了...
一直鑽牛角尖感覺反而會錯過很多東西
前三後七?

為什麼google出來是這個 前三後七


這次國祥工程師蠻有心的,測的算是比較仔細

但前幾樓有提到讓我比較好奇的問題

的確是都以合理範圍內或是提出更多"專業"的文件來說明...
D800/D4 LCD色偏應該也會是這樣就帶過去了

色偏問題與真實環境的差異性是否很大呢?

不然代理商國祥提出合理範圍及專業(還被""起來)文件說明卻被覺得是"帶過"?

是反諷?還是提出的真的很專業?

讓小弟有些糊塗了

jim9508 wrote:
之前好像有不少前輩都...(恕刪)


一直鑽牛角尖感覺反而會錯過很多東西 +1
反正實拍有準較重要
至少,入手D800至今它從未讓我拍出「對在人臉,移到後牆」的照片就是了
頂多就是有少數幾張對睫毛跑到瀏海
不用1:1檢視實在也難以分辨
況且,小弟也不敢保證自己當初對焦時真的是對著睫毛..

至於測焦板,也不是完全不管用
只是也不能完全以測焦板作為判斷唯一依據就是了
超級無敵海景佛跳牆 wrote:
前三後七?為什麼go...(恕刪)


前三後七的說法是源自小弟以前詢問過的這篇,有兩位前輩的回覆。
如果您關鍵字多一個測焦,結果應該會比較清楚。

其實在LCD那篇有PO國祥第一封回信:
D800 的螢幕能精確地呈現白色再生組合能力的色澤並同時放寬對所有色彩的再生組合範圍 。

這句對我來說真的是太專業看不懂,我才會用""框起來,反諷是不敢,只是用這種說明回覆只是更加深我的疑問而已
(在今天傍晚前,我對國祥的觀點還是維持一樣的想法。)
今天傍晚有再過去和電子影像部的工程師做進一步的討論及測試,雖然還是搞不太懂,但也決定選擇接受。

有沒有跟真實環境差很多,我說有您又如何知道是有沒有呢?每個人接受度不一樣,但可以去google一下LCD這個問題。

elvisbar wrote:
一直鑽牛角尖感覺反而...(恕刪)

elvisbar 兄:

這個是早期KENT心路歷程被轉貼神阿,請給我一台對焦準確的Canon DSLR

後面Kent的準焦標準 - 經驗談

抓問題並沒有所謂讓費時間或對錯,只是中間過程會比較辛苦。

因為鏡頭 機身機械與電子交雜在一起,所以KEN大作法是和儀器分析方式是一樣, 需要有個標準做校正,他們是統一用135L作為校正基準。
這個也只能校正準確度,精準度也就是再現性是看AF SENSOR設計,一些環境光線是會影響判斷,這裡就會和各家對焦模組與感測器設計會各種差異,如果有經過廠商修正過,那原因就會更複雜。



個人是建議可以測試再現性,重覆轉到無限遠而後對焦在一個平面上,這裡就是考驗機身對焦模組設計穩定性,類似這樣(50樓)。 

人眼只看到可見光,但光電元件的範圍可就相對大許多,所以對於像非連續光源是以一種頻率方式不斷產生,所以如果AF SENSOR只根據一次相味差就直接作為判斷標準一次到定位的話,那就會有機率干擾到AFSENSOR相位判斷,這個就是KENT的經驗為何不用非連續光源的由來。
但過去NIKON的設計是會有多次取樣的方式,那樣可能就對於非連續光源的問題沒那麼大。

suyuyi wrote:
小弟的不會,小弟上禮...(恕刪)

你這種室外黃光
跟室內的全黃光是不一樣的
以前的鏡頭都會標示各光圈值的景深範圍,現在數位時代,可能因為像素和解析度的不同造成景深範圍的認定歧異(景深的變化本來就是漸漸模糊的,要多模糊才算出焦?),新的G鏡都不標示景深了。

如果觀察老鏡的景深標示,會發現距離表尺是指數型的變化,近端的距離變化很慢,遠端的變化很快,但是景深範圍的刻度卻是對稱的,所以對於某個距離的對焦點來說,前方的景深一定小於後方許多。

借用一下kenrockwell的圖:

圓黑點是焦距中心,旁邊第一條橘色線是F5.6的景深,然後不同顏色依序是F11、F16、F22的景深。

由於表尺刻度不夠細,我們用以下這個好用的公式來算:
http://www.dofmaster.com/dofjs.html

用像素密度差不多的D7000,24mm的鏡頭,光圈2.8,對焦點3公尺,算出來前方的景深是0.68公尺,而後方卻有1.24公尺喲!


依照傳統的算法,模糊圈(Circles of Confusion)的大小是以片幅來區分的,因此APS的片幅都用同一個CoC來算,35mm用更大一個CoC來算,事實上現在很多人都喜歡用100%來檢視是否出焦,結果就是D200銳利準焦的鏡頭,到D7000就不行了,而更嚴重的是D700和D800的差距。

即使以一般APS的CoC半徑大約20~25um來說,D800的點距4.88um,已經夠塞進去5個點的寬度了。因此傳統上還在清晰邊緣的狀況,到D800上幾乎有五個點的寬度已經要糊在一起了。之前D7000所謂跑焦的狀況,其實也是同樣的原因。
2sc wrote:
依照傳統的算法,模糊...(恕刪)


3600畫素下確實放大了誤差
本來D700看不太出來的,現在變得容易看出來了
以前因為畫素不高,即使黃光下有前移,但從來不曾讓人注意到
今天在國祥等待時,遇到一位D300的同好
他向我測焦板測試時,小弟忍不住地也拿黃光去照
結果發現D300其實也有一樣的狀況
只是差異太細微,不刻意比較真的看不太出來
至於黃光下較容易發生對焦點前移是否為物理特性?小弟就不得而知了
不過,這現象似乎不是D800所獨有
只是在3600MP下特別明顯罷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