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D700選單裡RAW 12位元-bit與RAW 14位元-bit的差別

两个前提条件:

1、你的机型不会因为14bit而减慢连拍速度

2、你买的起大容量的存储卡

这两点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就用14bit

至于影响主机处理图像的速度,我只想说你应该更新主机了……
.stick. wrote:
似乎把感光元件動態範...(恕刪)


希望STICK大與各位大大可以繼續賜教
個人分別使用過12bit跟14bit RAW 進PS解,然後轉.jpg作比較, 看起來"好像"14bit的細節留比較多, 但是是說不上來的差異, 很怕是心理作用作祟, 畢竟自己使用的是一般五六千塊錢的一般螢幕在看

怕語焉不詳, 再重新陳述清楚自己的疑問:
1. 14bit對於救回瀕臨死黑或死白的優勢比12bit明顯很多嗎??
2. 在轉.jpg前, 這兩種RAW檔在一般螢幕上看得出差異嗎??
3. 最終都是轉出.jpg, 使用12bit跟14bit的RAW來調整, 即使在專業螢幕上看這張.jpg作檔在是否根本沒差異了??

附帶一問: ACD這套看圖軟體, 跟還在PS裡面編輯的照片看起來差異頗為明顯, 感覺較為生硬不柔和, 顏色也較不連續 (.jpg儲存已採用最小壓縮失真的選項), 甚至比微軟內建的看圖軟體看起來還不順眼, 請問設否為ACD這套軟體的設定問題呢??
雲師兄 wrote:
1. 14bit對於救回瀕臨死黑或死白的優勢比12bit明顯很多嗎??


有差異,但你的問法,是個人感受性的層面,所以,別人無法給你絕對的標準答案。

雲師兄 wrote:
2. 在轉.jpg前, 這兩種RAW檔在一般螢幕上看得出差異嗎??


你可以自己試試看,"一般螢幕"的範圍很廣,無法確認。

雲師兄 wrote:
3. 最終都是轉出.jpg, 使用12bit跟14bit的RAW來調整, 即使在專業螢幕上看這張.jpg作檔在是否根本沒差異了??


1.在處理過程色階損失和空間轉換,你必須考慮它的可能性。
2.以結果論,存在著差異性,但視覺經驗的感受問題,非單一標準答案可以回答。

雲師兄 wrote:
附帶一問: ACD這套看圖軟體, 跟還在PS裡面編輯的照片看起來差異頗為明顯, 感覺較為生硬不柔和, 顏色也較不連續 (.jpg儲存已採用最小壓縮失真的選項), 甚至比微軟內建的看圖軟體看起來還不順眼, 請問設否為ACD這套軟體的設定問題呢??


它有基本的色彩描述檔參考功能,還可以簡單的調整 gamma 值,自己玩玩看。
不滿意就用系統內建的,或者直接使用 nikon capture view之類的軟體。
Good luck~
我想請問一下
如果是靠NX2來後製的話
用14BIT的RAW檔會不會得到更高的寬容度?
雲師兄 wrote:
個人分別使用過12bit跟14bit RAW 進PS解,然後轉.jpg作比較, 看起來"好像"14bit的細節留比較多, 但是是說不上來的差異, 很怕是心理作用作祟, 畢竟自己使用的是一般五六千塊錢的一般螢幕在看

怕語焉不詳, 再重新陳述清楚自己的疑問:
1. 14bit對於救回瀕臨死黑或死白的優勢比12bit明顯很多嗎?


雖然沒經過實驗證明,但我認為12bit 跟 14bit的差異就如同雲兄所說,在於救回瀕臨死黑或死白時才有用,因為在拉回來時,並非直接把最暗或最亮的地方直接拉下來,而是一條非線性曲線的分布,當曲線陡峭的程度還不高時,對應到8bit的JPG 或 10bit的TIFF檔時還不至於產生斷階,但若陡到一定程度時,原始數據不夠密集來應付拉伸時,斷階就出現了。這時14bit的用處才看得出來,不然平時是看不出來的。
想像一條平常摩托車會用到的覆皮橡皮繩,當不拉伸時,看起來是那個顏色,但當拉很長時,覆皮下的底色就會透出來,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說法僅供參考。
.stick. wrote:
是由色階圖還是肉眼上?還是有專門分析軟體去跑??

當然是 histogram 最容易看出..

擴展色階前


擴展色階後



肉眼看不出來, 那當然就沒什麼差..

但有時候, 在很均勻、色階變化的很緩慢 的 那些區域, 被擴大時, 這些地方的斷階, 對肉眼就會很明顯..


bit 數愈多, 愈經的起 演算上 捨位的 影響.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