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商設計一款鏡頭除了 RD, 還要考慮生產流程與成本, 所以即使廠商發表了一款有 100% 品質的鏡頭, 但到了你我手上卻很可能是 105% 的好, 或是 95% 的差, 這就是正負差.
前頭有人呼籲我將測試出來不理想的東西統統送修, 也有人說這些結果與專業測試網站不同, 這時我想談一個話題, 就是群聚的統計.
所有東西在組裝過程裡一定會有誤差, 這沒人反對吧? 所以便宜的鏡頭往往組裝的成本也會低於昂貴的鏡頭, 而其誤差值也可能大於昂貴的鏡頭. 而無論你買的是廉價或是昂貴的鏡頭, 都有可能買到物超所值的 105% 或是怎麼看都不對勁 95%.
尤其是鏡頭的組裝更是難度高於 3C 產品, 這也可以解釋機身送修都是因為故障, 而鏡頭送修則都起因成像不佳. 但這就衍生出一個問題, 所謂的廠商內部測試或是專業網站的鏡頭測試, 那支鏡頭是在正負差的哪一端? 是隨機取樣, 或是調整過後的高端?
我想這無解, 而且負責的廠商或是專業網站理應呈現這鏡頭的 "理論值", 所以隨機取樣或許又顯得 "不專業", 但這邏輯對消費者群聚就不公平了, 因為很有可能在中國或是泰國的生產線永遠也不可能生產出來隻隻 100% 的產品, 更何況所謂專業網站的測試產品其品質是高達 105% 的高端貨.
是有可能的, 因為廠商都有儀器都有軟體可以校調(是前面大大教我的), 所以每支鏡頭都可以調成 105%, 先不談廠商對你的服務精神, 至少他們送出去做測試文的鏡頭要不調整才怪.
我發表這篇文只是群聚力量之一, 若說廠商測試 35mm 1.8 好的不得了, 而我測試出來卻糟到極點, 這只代表組裝或是運送, 或是跟 Nikon 某些機身搭配出了問題, 總之在我手上有問題, 雖然不影響廠商的公信力, 但群聚的統計在人數多到一定程度時, 其數據會較廠商客觀的.
去哪裡找群據統計? 去 Google search 或是自己發表給別人分享都是方法, 當越來越多人說 35mm 不怎麼樣的時候, 這代表 35mm 的整個生產物流鏈出了問題, 使得品質無法達到廠商預期, 這就是一代代產品推陳換新的原因之一. 至於我要不要將 17-55mm 或是 35mm 送修? 這時我想到了一個有趣的例子, 有一天我在 Costco 看到一位老兄, 端著一個吃了一半的蛋糕去退貨, 原因就只是 "我不喜歡這味道", Costco 面不改色的就退錢啦!
這裡(國外)已經將消費者寵壞了, 但廠商的實力卻一家比一家堅強, 因為廠商賺的是群聚的消費能力, 他會負責到底, 但在 3C 進步的巨輪下, 你很快就會喜新厭舊的買新品而不再執著去修補, 而廠商就解套了.
我想我不會去修, 沒那美國時間, 我本來就不喜歡 17-55mm 的碩大體積, 這篇文只是讓我自己知道下次出門要帶甚麼鏡頭, 也只是在群聚社會盡些貢獻, 至於那糟透的 35mm? 唉, 那鏡頭也沒比一個蛋糕貴到哪裡去, 況且我 35mm 焦段的鏡頭還多著呢, 所以算了吧!
我不是否定其他網站的測試, 反之我買東西前也一貫會爬文, 01 更是我參考的重點, 但唯一令我困擾的是, 這裡實在很難分辨誰是廠商, 誰是消費者, 我也搞不清楚那篇文是基於理論數據或只是一個人的憑空臆測, 我真正想看到的是 "群聚" 的實戰結果, 但我發現往往發文人卻會遭到 "群聚" 的攻擊, 所以這實在有些意外.
如果你手上拿著一隻 100% 的 35mm 1.8, 當你看到另一篇 35mm 發表的品質只有 95%, 其實最好的反應是把你的文發上來, 久而久之真正 35mm 的群聚品質就呈現了, 而不是要發文人回家自省吧. 這種群聚文多了之後, 對後頭要買鏡頭的人才真正算是有幫助的, 因為消費者可以在廠商或是所謂的專業網站高端測試數據之外, 能有更多實驗經驗分享, 也可以感受到你買這支鏡頭中獎的機率有多高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