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e wrote: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相同...(恕刪)
在底片的情況下,
相同的底片單位面積顆粒大小一樣,規格不同的話,
135片幅可能整張底片照一棟總統府,
而大片幅底片,可能同樣的面積只照一扇大門。
所以雖然單位面積接受的光量方面相同,
但是大張的底片可以紀錄更多的細節。
CCD又不太一樣了,
相同面積也許接受到的光量也許相同,
但是還得考慮同樣單位面積「塞」了多少CCD畫素。
塞越多pixel當然可紀錄的細節也會變多,
例如同樣1cm*1cm面積,塞 100x100 vs 200x200 pixels 當然紀錄的細節以後者為多。
但是相對的也代表四倍多的畫素接受了同樣總量的光量,
這就是為何小DC不能拉高ISO值,
因為實際接收光線的面積就這麼點大,
又塞了800萬畫素,一旦ISO值拉高,雜訊就跟著跑出來。
同樣800萬畫素,30D的 CCD 比 消費型DC 大,
理論可以紀錄的細節就畫素來說等同於 800 畫素的消費機種,
但是真正記錄下來的資訊,當然還是30D勝出。
只是邁入800萬畫素以後,
CCD的解析度已經不輸一般底片了,
但是在對比、層次感方面,底片還是比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