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Micro Nikkor AF-S DX 85mm f/3.5 G ED VR - Review

85 in DX機幾乎就 等同於full frame用 105
應該是想出點黃金焦段的鏡給DX機用
本人有試用過感覺蠻實用的 VR 在手持拍微距時很有用 .
但質感還是 60 and 105好一點 , 價錢在HK買是OK的.
RonCheonG
710615 wrote:
榮泰哥除了讓85VR...
讓10-24更冷(恕刪)


+1
我就是買了10-24mm這顆超級冷門的鏡頭
只能說榮泰哥真的是好樣的.....貴
有人點出重點了,微距拍得全都是細節,畫質、色彩抑制顯得格外重要,vr只是輔助功能,真要拍!上腳架卡實在~
另外個人補充一點看法,在不驚擾到被攝物體的前提下,也能保持一定距離的拍攝,所以有適合的作工焦段及倍率也是很重要的。
m0476d wrote:
鏡頭一定要有N 鍍膜...(恕刪)

你想想這鏡頭出了一年都沒一個report
就知道這個產品定位推銷都有問題~

產品是要迎合顧客需要的
不是單向廠商說了算的
顧客不賣帳
再好也沒用
sivensiven wrote:
有人點出重點了,微距...(恕刪)

我不知道大家用macro的情況是如何
我個人使用百微無IS時,上腳架依然微震頻頻,構圖困難,腳架此時根本不是萬能,1,2mm的移動就是構圖偏移... (就像拿著200mm望遠鏡頭但無防震做抑制一般)
如果有防震功能在鏡頭上,就算macro僅剩一級也可以有更好的構圖環境,和樂而不為
60微未來改版VR/IS是兩家必定會做的事,覺得防手震無用論者,不仿想想CN為何百微都加入了防震機制...
Canon機身鏡頭年份持續整理 ericanon.blogspot.tw
R6.2 wrote:
我不知道大家用mac...(恕刪)


還是在於N字標記有60和105選擇,造成在怎樣也要有<N>
再加上F3.5與DX的心理上排斥感!

否則以微距來說,APS好用很多,但原副廠選擇很多,而且解析力都相當不錯!
R6.2 wrote:
我不知道大家用macro的情況是如何
我個人使用百微無IS時,上腳架依然微震頻頻,構圖困難,腳架此時根本不是萬能,1,2mm的移動就是構圖偏移......(恕刪)


這讓我想起一件是
以前,跟著親戚賣晶圓週邊設備時
有一個高倍率的顯微鏡產品
通常底部還要加裝避陣的設備
因為倍率太高
沒有感覺的震動,在顯微鏡下,都變得一清二楚
微距近攝時,景深是非常淺的,前後對焦偏移與晃動都是問題,由其是前後對焦偏移與防震功能並無關係,所以縮光圈上腳架的確是必要的。我在相機上腳架時,會稍微留意一下平衡性,腳架的穩固性也相對重要了。

另外離題一下,我想可能很多人也想知道吧,防震功能明明就那麼好用,為何只放在鏡頭上,不放機身呢!
當大家熱衷於討論鏡頭防震功能必要性時,樂的應該也只是廠商而已吧~
sivensiven wrote:
微距近攝時,景深是非...(恕刪)


因為作在鏡頭上,是即時效果,避震效果是根據此鏡頭量身設計,就像16 35 F4 VR和70 -200 F2.8 VR2差異!

而作在機身是拍攝後一瞬間,是通用性設計,要看結果才知道效果,而看鏡頭馬達與NEX用鏡頭防手震,其實就是再點出一些趨勢!

防手震都只是修正原本震動造成模糊,但是無法去改變主體移動的模糊!

也就是像微距大多是縮光圈使用,原本開放光圈大小可能只是影響對焦快慢,但還是要看鏡頭本身設計!

再縮光圈低快門下,或著要極穩定的銳利表現,腳架還是最好工具,但這也限制自由度,這時VR就是可以在此時手持增加各種拍攝自由度的成功率!

所以不是有VR或高ISO等就不需要腳架,而是這些可以增加一些使用上自由度!

像是室內隨手拍攝食物等,難道還是腳架拿出來?




diffusionless wrote:
因為作在鏡頭上,是即...(恕刪)


嗯!使用的自由度!所言甚是,不能同意您再多~
個人在微距拍攝時,也是常常得拿出閃燈來彌補快門數之足,更不得已的情況下,也只好拉高iso了
vr功能在合理的範圍內的確可以提高一定成功率,也感謝透過討論可以讓自己及其它同好一併受益。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