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詢問marco 1:1 變焦鏡

其實大師的觀點還是有錯的啦! 不能就全片幅與apsc來看而已,在數位時代還有感光晶片的解析度問題...DPI密度多少也有關係,爭論這些並沒有意義!因為永遠都會因為新的東西出現而有所變化。
如果就35mm底片來看,那真的不能說是放大...但是目前的感光晶片密度各家都不同,不能用一個全片幅與否就打死所有理論的...放輕鬆...兩位大師...我不回應之後的所有評論....(我強調的是數位結果,非各位說的光學結果)
放大率是鏡頭的規格, 很單純的. 只要把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規格放進來思考就錯了.

不過就實用上來說, 使用者在乎的是被攝物在相片裡的比例, 這個似乎目前沒有通用的規格. 當初Olympus 50mm/f2.0 macro搞出了1:2(0.5x)的放大率還被批呢 -- 實際操作上它與135的1:1 100mm macro基本上是同等的, 但是規格看起來就輸人啊.
My Flickr: www.flickr.com/photos/kshieh/albums
sigma 17-70mm , 70-300mm都有 1:2左右的放大倍率 重點是價格不貴!
個人粗淺認知,有錯請指教:以前拍底片來講,(比如24*36mm片幅拍一個硬幣)1比1是指拍好的底片沖好來印樣,畫面裡的硬幣,跟實體硬幣一樣大。以aps-c規格來套,等於裁切,仍舊是1比1,只是拍攝的範圍比較窄,這樣不知有沒有同好認同?
lowt865162 wrote:
個人粗淺認知,有錯請...(恕刪)

說得相當好!!

底片可以直接沖洗,與實物對照,即可知道 "成像" 與 "實物" 的比值
底片就算裁了一半,只是成像缺了一半,大小並沒有改變 (放大率不變)

數位時代反而因為感光元件重複使用,也只輸出電子訊號,
不能像底片沖洗出來可以比較,成像大小對不少人來說是很抽象的概念,讓人混淆。
逼臘學 wrote:
sigma 17-70mm , 70-300mm都有 1:2左右的放大倍率 重點是價格不貴!

還有 SIGMA 18-50 Macro 和 Nikon 24-85 F2.8-4D
這兩支近拍不是蓋的
而且我曾有過 S18-50 和 S17-70 現在是用 N24-85 這支

lowt865162 wrote:
放大率是鏡頭的規格, 很單純的. 只要把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規格

+1
要回覆前看到有人寫出來了
用正片拍不管是135,120的645,66,67.......
將正片之影像與原物比同樣大就是1:1了
lowt865162 wrote:
個人粗淺認知,有錯請...(恕刪)


正解+1
簡單明瞭
KenKuo wrote:
以上兩位大大分析都正確、也都有道理、但小弟簡單了用圖片說明
同一顆鏡頭、一樣的焦段一樣的放大倍率下、FF與APS片幅拍攝到同一隻螞蟻的狀態

但輸出時APS的比例是這樣
FF的比例又是這樣

所以.........
其實放大倍率、跟焦段都是一樣用標準135mm底片(FF)片幅去計算
但是用於APS片幅時、就得要根據片幅的尺寸去計算(因為FF周邊被Crop掉了)

原本17mm的鏡頭在APS 1.5會成為25.5mm
放大倍率也一樣.....不知道這樣解釋、大大們能否接受?

鏡頭標示的最大放大倍率是該鏡頭的屬性、能力, 與您所說的無關。

您所說的, 有興趣的話, 可至OLYMPUS官網查ZD鏡的規格, 都會標示最大「等效放大倍率」。
補註一點
若是把Olympus ZD 50/f2轉接到M9上去拍.
縱使有成像圈出現,他還是1:2
不會因為從4/3到135放大率就改變.

我記得身份是專職的微距鏡,且有變焦能力的就兩顆
Nikon AF Micro 70-180 /f4.5-5.6D
Contax 70-210/f3.5
特徵是:
(1)放大率大於1:2(以前的標準,很多專職微距有1:2就算是了)
(2)全焦段都可以保持最大放大率,跟很多兼差微距的特定條件放大率不一樣喔.

kshieh wrote:
放大率是鏡頭的規格,...(恕刪)

實用上來說,很多時候定放大率攝影是要用來計算被攝物實際大小的.
這樣變來變去會出問題.

Olympus那套說法白話翻譯就是:
這顆1:2的微距"用起來感覺像"135上的1:1
別問我的名字,我只是個舊時代的幻影.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