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

反應麻麻,Nikon Df 預售成績比 D800 還差得遠


diffusionless wrote:
何須A7?CANON...(恕刪)


手把,操控,FF,還有不錯的取景器和手動對焦互動阿
luftbubi wrote:
有些東西是timel...(恕刪)


很多我們小時候1970年帶再熟悉不過的的東西放在今日就變潮了?

那時差不多也是Nikon fe誕生的年代,也許是質樸簡約無太過現代化的感覺,

在過度科技複雜的現代得到某種療癒慰藉,與操作的趣味,多了點人味,少了些數位的冰冷。

但骨子裏終究還是想與眾不同的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做自己最潮,台灣這裏叫 很啪!

實際點,3600萬畫素以上,無低通,放回錄影功能,機身減肥一下

拜託這台不要為輕便走向無反,畢竟五菱鏡在單眼發展史上不可或缺。

無反or單眼 一碼歸一碼,定位不同!
我不會選擇A7去接SLR年代的鏡頭,
原因是A7太薄,轉接RF的鏡頭反而更能特顥它的優勢。
接SLR鏡頭只會頭重尾輕,很不自然。

要接SLR鏡頭,其實有萬能插之稱的Canon更合適。
在平衡感及控制,沒有機種比DSLR更好,因此身為Nikon用家,Df的吸引力更大。
問題是售價太高,令我卻步。

yellowflood wrote:
如果真的這樣設計,就...(恕刪)


我詞不達意,師兄不要誤會。抱歉。
P = Program,是相機給你不同的參數讓你去選擇,當轉動機身轉盤更換參數(忘了前轉盤還是後轉盤)。

Tsubasa~翼 wrote:
傳統相機的拍攝模式相...(恕刪)


說真的~
我只是把Nikon Df當成造型不一樣,輕量化的fx機身,轉盤的功能,就是把以前機頂LCD螢幕上顯示的數值,實體化,外表好看固然重要,但好操作更重要。
個人觀點:

Df貴是因為那塊CMOS
而且鎖定的族群應該不是初階用戶
對焦點少連拍張數少可以克服
iso可以用到20萬是其他機型所沒有
錄影也只是附屬功能,因為買的叫做照相機

更奇怪何必跟sony那台比
FF的鏡頭絕對小不了
頭重腳輕除外,操作手感迥異
只是便宜,真的能取代多少傳統相機用戶,該觀察看看吧

畫素......
有多少人體驗過3600萬畫素對電腦的衝擊
感受後在評價高畫素的優缺點
而非斷言畫素越高就越好

不過個人是喜歡Df的
因為大部分都用M模式
所以看到轉盤就很哈
以往相機操作不就如此,所以硬要說轉盤與自動模式的矛盾為何呢?
http://walkingracer.blogspot.tw/
轉接手動鏡會有人選擇a7/R而不是CANON,我想很大的原因是機身對手動鏡的使用介面友善度。



CANON EOS的44mm法蘭距並不足以稱上北港香爐,不少法蘭距較短的SLR鏡依然無法使用。
再加上CANON的LV.........嗯...你知道的.........

相對來說SONY在過去的NEX或現在的a7/R對手動鏡的支援度就好非常多,不管是18mm法蘭距可以從RF鏡吃到SLR鏡,就連放大對焦與峰值顯示還有針對曝光與色溫色調的即時全LV跟畫面fps,整個使用介面友善度都好過CANON。

不用LV純光學來說,CANON就算換個裂像屏,那準確度也只是跟LEICA的RF疊影差不多而已 XD



而MILC的機身轉接SLR鏡後形成頭重腳輕的問題,這在NEX剛出來配上E鏡時就被談論過了。
我覺得這並不是什麼太大的困擾,畢竟從5系列以上到現在的a7/R都有握把,手持上不太會因為鏡頭太重而不好拿,真正大的鏡頭像是我之前接顆M42的500反或是LEICA那長得像光劍的135mm,就算機身像SLR那麼大也都是直接拿鏡頭而不會想靠握著機身來撐了...

反倒是機身小,放包包方便了許多,再加上轉接時的使用介面友善度,這些優點就足以蓋掉頭重腳輕的缺點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富士。
其實以轉接手動鏡的支援度來說它已經非常接近NEX或現在的a7/R了,唯一的缺點我覺得大概就是針對曝光與色溫色調的結果必須半按快門才能顯示,稱不上真正的「全」LV。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給忙碌的人看的版本:

既然要給我古老的操作手感去感受那拍照的fu,何必多此一舉加個近代的PSAM轉盤給我呢?




==================================================



科技會隨時代進步,電子化的導入使得人們使用上的方便化,近代的獨立PSAM轉盤與無刻度滾輪就是一個結果。



我承認我對NIKON不熟,我從小到大碰過的老NIKON也只有第一台國小時外公的NIKON RF,我甚至連那台的型號是哪台都沒去記。但我接觸過的老相機,不管是日本、德國還是老俄的,不外乎都是純M或是導入紅A綠A的機種。甚至還有光圈快門連動的ROLLEIFLEX。唯獨沒有PSAM轉盤的機種,因為我覺得那已經是接近近代的產品,我不會想去把玩它。



NIKON Df的後背介面我想不太會有人去在意,畢竟它就是數位相機,勢必就是需要一個數位化的UI。
但它今天打著這幾句話...

「操る愉しみ」
撮影者とカメラをより直接的に結び付ける、手応えのある直感的な操作性。
設定や露出を直接的にコントロールできる、ボディー上面に並ぶ金属削り出しの大きなメカニカルダイヤルとデジタルならではの先進的な機能の数々。写真に込めたい意思を、撮影者が直感的操作系を通じて直にカメラに伝え、先進機能が確実に受け止めて最良の結果を導き出す、Dfだけが提供できる写真表現のスタイルがここにあります。


看不懂日文沒關係,舉個栗子(?)來說...
現在已經是數位時代,科技為我們帶來了那麼多電子化功能,讓我們拍攝時的操作一整個方便輕鬆,為什麼還有人要回去玩老相機?為什麼我還要傻傻的扛著那麼大台的120相機還拿RX1幫它測光?
抱歉,底片越來越貴,我比較怕死,還是保守一點用LV測才安心 XD
1.還是有人喜歡底片的色彩、寬容...跟它所表現出來的fu。
2.享受拍攝時那一整個操作的fu。

我今天放慢腳步靜下心來,多看幾眼眼前的風景,試想著我想表達的畫面,轉動光圈或快門,再測個光,按下快門聽那簡潔的機械音並感受整台相機的古老機械氣息。最後底片洗出來,回家用燈箱欣賞著自己的作品的感受。
你要說我文青也可以 XD
而NIKON Df今天就是拿第2點來吸引消費者。



S:
近代NIKON的鏡頭很多都沒光圈環,它為了相容性只好在前面多弄一個光圈滾輪,這是無法避免的。
但我所接觸過或是幫人CLA過的NIKON鏡頭,也跟PENTAX的一樣,鏡尾有光圈撥桿可以用機身控制光圈。那如同B快門的方式一樣,無A光圈環的電子鏡用光圈滾輪轉到最大或最小光圈後多轉一格切換到AUTO,我想不是什麼問題。



A:
如同diffusionlessさん所說的「當要用A模式就是使用者決定光圈,機身來決定快門速度,所以本身注定快門轉盤本就該無作用,只是襙作差異。
但是回到我這篇的第一句話來看,既然NIKON Df今天是拿"操作時的fu"來吸引人,那我要近代的PSAM轉盤幹嘛?

我旁邊的PSAM轉盤轉到A,機頂視窗顯示1/125s,但是快門轉盤卻停在1/500s?
還是我快門轉盤轉到A,此時機頂視窗告訴我它測得的快門速度需1/125s?
這只是個小地方,但感受上的差異就出來了。
我本來就不是要方便,我就是要摸著那機械的觸感,聽著那噠噠噠的聲音慢慢轉到A,何必要近代的PSAM轉盤?



M:
在過去,M模式下的曝光補償是無效的,因為底片裝上去就決定了ISO。
但既然NIKON開放M模式+AUTO ISO下可調整曝光補償,那勢必需要讓EV轉盤驅動。就連我的RX1也是這樣,雖然我覺得這有點不倫不類,違背了M=Manual的意思...



P:
或許這才是最有爭議的一種操作模式,畢竟P模式是最接近近代並沿用至今的產物,但因為NIKON Df有機頂視窗,所以我覺得加入也無妨。
在光圈與快門都處於AUTO時,轉動機背滾輪來調整,並於機頂視窗顯示測光結果,這樣是可行的。
只是使用者要與不要用的需求而已。



近代有哪台數位相機帶入這種紅A綠A模式的?富士的X100以上跟松下的L1。



今天會提出來討論主要也就是NIKON Df整個機頂的配置。
說實在...我也覺得ISO+EV、快門的轉盤太高,數位相機不用回片所以把回片桿換成EV轉盤合情合理,但轉盤都弄個兩層高度實在是有點不太美觀。沒記錯的話像EV轉盤是要按下中央解鎖才能轉動(有錯請指證)?那把各個轉盤都削減剩一層,刻紋深一點,我想不會太難轉動才是,至少會比現在來說好看些。

更甚是把機身弄寬一些,PSAM轉盤拿掉學EPSON RD-1弄個過片桿上去,過片模式的小撥桿移到過片桿軸側邊也好,單張、三張、定時...這幾個模式拍完一定要過片才能接著拍。
在數位相機上搞這種東西很白癡沒錯,但就是一個fu...

(借用某人圖片)

就好似把古老的底片機保留著原始的操作,機背加入數位化的UI,內部也換成數位感光元件一樣。
這個賣點絕對比現在的NIKON Df還要吸引我們這些內心老叩叩,而不是現在這樣要老不老,多了個近代的PSAM轉盤在那邊...

現在一卷ISO100的135正片RDPIII要$375,沖+掃要$230,拍個36張就要$605。
NIKON Df現在售價拿掉2萬當作扣掉一台底片機的錢(夠多了吧?),剩下的6萬多相當於讓我打了100卷底片以上,對於常拍照的人來說三年內3600下快門不是問題,這價值性就帶出來了。



回歸到原始的感動,傳統的操作手感與拍照時的樂趣體驗,同時減輕了背後的成本負擔。
若我有這個需求,這8萬多的機身我會願意花下去。
風景映像。 https://yushenghsu.com
安裝順 wrote:
原因是A7太薄,轉接RF的鏡頭反而更能特顥它的優勢。
接SLR鏡頭只會頭重尾輕,很不自然...(恕刪)


那個年代就是頭重腳輕,FM2本來就不厚
現代的DSLR越做越大才是開倒車
不是指N家,每家都這樣

Tsubasa~翼 wrote:
現在一卷ISO100的135正片RDPIII要$375,沖+掃要$230,拍個36張就要$605。


貴了

用分裝的就可以了,底片(100D)+沖(上匣or不上匣)+掃約300元搞定


Tsubasa~翼 wrote:
傳統的操作手感與拍照時的樂趣體驗

很難。我個人認為,他也不過是另一台DSLR而以!
平安、健康最重要
  • 4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