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ubasa~翼 wrote:
這樣三個A的搭配才真正叫傳統操作...(恕刪)
不過Df 並沒有著重在傳統操作這件事情啊?
Df 強調的事情是相容性和Pure photography, 也就是不管搭配任何鏡頭(Nikkor 所有老鏡頭的相容性), 攝影師都能利用各種模式輕鬆自在拍攝, 手動自動皆能夠有最直接的操作, 連把相機給路人拍都可以用P mode(自動鏡的話)
這件事情是過去所有品牌所有機種的相機都不曾有過的體驗,並不一定非得要用"傳統操作"的思維去考量.
MUS wrote:
不過Df 並沒有著重...(恕刪)
propofol wrote:
深深覺得還是買不買的...(恕刪)
Tsubasa~翼 wrote:
傳統相機的拍攝模式相...(恕刪)
KABUKI-10 wrote:
要復古不復古??請問一下您的復古定意是什麼??
就只是紅綠A嗎??基本上那是偷懶的標示法不是什麼復古更不是
啥傳統。復古傳統??我還大政奉還咧.....orz
為什麼用(叫)PSAM,為什麼要獨立做個轉盤都沒有用腦想過嗎?
NIKON真正擁有PSAM功能的第一台相機叫做FA,本篇(包括之前)
的討論串大家大多都拿FM2或FM3A來比基本上就是一個錯誤,DF
應該是沿用了FA的設計(這也是我對NIKON稍稍不滿的地方,明明
就是沿用了FA的設計概念卻用了FM/FE系列的外觀設計,難不成是
害怕當年FE2與FA"功高震主"的往事重演嗎笑
好,先讓我們看看NIKON FA長啥樣子:(來自WIKI,我只有FM3A)
那個M250要說明一下,那是沒電時的保險機械快門,現在的DSLR
或是EVIL沒電就都玩完了,所以這個功能就不用做進來。而PSAM
是自從NIKON這有四種操作模式以來就一直使用的設計,FA是做在
快門轉盤底下,DF是獨立出來到了捲片桿的位置。而P(Program)
A(Aperture)S(Shutter)M(Manual)已經很清楚的說明其中設計的
功用與取向,比語焉不詳的紅A綠A來的實際許多了。真不知道您說
的"傳統操作"是根據哪裡生出來的傳統??LEICA的M系列與R系列
我也沒看到這樣設計.....而且如果PSAM設計真這麼不濟的話,那
為何今天各家相機標示都是以PSAM(Canon是稍微變化了一下)為主
而不是啥紅A綠A??
獨立做出來也不是什麼廢不廢而是簡單明快,我要切換功能時是要
光圈快門都轉一回(照你的形容還得多加ISO環)比較快還是用一個
轉盤然後其他只要在我眼睛對觀景窗時用手轉另一個轉盤來的快??
君不見各家的DSLR(甚至是EVIL)頂級機都是在比獨立按鍵或轉盤
的特定功能化取向嗎??
事實上不只NIKON,包括Canon或Minolta(現在要叫SONY)都是把
過往的機械式操作融進電子化自動化設計的機身裡,而且一直使用
到今天,就像DF的ISO與曝光補正設計成了兩個獨立的重疊轉盤看來
的確有點突兀(我是覺得有點太厚),但其實就是FE2/FA的變形設計
(原來是用拉起外環然後旋轉調ISO,FM3A也沿用此設計。),事實
上NIKON是有A功能的相機(所以F3也有)才這樣設計,沒有A功能的
相機做這種設計根本就是做心酸的。那為什麼DF不沿用拉起式設計??
除了DSLR根本用不著捲片桿之外,拉起式轉盤的防塵防滴能力能被
信賴嗎??
您可能沒有經過過往的底片攝影時代,這不是您的錯。但不去好好
思考相機的設計概念那就沒話說了幫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