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Nikon 今年怎麼了?

壓力鍋 wrote:
這個rumor我也有看到,如果是真的那我就只剩下D750及可能將要發表的Sony新一代A7無反可以考慮了。
其實真的非必要我還是不想跳家,畢竟Nikon的鏡頭還是原廠的機身支援度最好。...(恕刪)

我本來在等D810更新,現在來看只能入手D500當備機
現在價格加上國祥8000禮券,網路購物超過10%折扣就能跟水貨拚了

A7系列性能跟體積非常誘人,但前提是用原生鏡,搞轉接像自殘,很浪費
以前算過,A7R2+不錯的原生鏡花費至少12萬,還要重新孰悉機身功能
原有N家鏡群再加1萬多就能上D4S水貨,再加3萬多上D5水貨
都花12萬了再擠一點就能攻頂何須跳家? 只是那個體積實在不敢領教

MJ6 wrote:
我本來在等D810...(恕刪)

其實D750的性能對我來說也不是不夠用,但想到是2014年的產品了,對比S家A7系列的一堆新科技,總是期待N家後繼機也可以多一些好用的功能(更方便的對焦點、更精準的合焦判斷、更輕便的機身...),而且之前又有些災情(不知近半年來還有沒有?),所以一直在猶豫中。
MJ6 wrote:
A7系列性能跟體積非常誘人,但前提是用原生鏡,搞轉接像自殘,很浪費
以前算過,A7R2+不錯的原生鏡花費至少12萬,還要重新孰悉機身功能
原有N家鏡群再加1萬多就能上D4S水貨,再加3萬多上D5水貨
都花12萬了再擠一點就能攻頂何須跳家? 只是那個體積實在不敢領教

壓力鍋兄狀況跟小弟較像
手上一把手動non-Ai和Ai鏡
所以轉A7算是順水推舟外帶AF Bonus
但如果您滿手是Nikon G鏡
建議還是乖乖留在N家
N家的問題在於市場判斷錯誤
機器本身的技術力是無庸置疑的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death0101 wrote:
現代人說話的動態範圍真大,打錯一個字就是:沒有知識

(那之前把dc當無反,說了一堆昧於事實的話是誰說的啊?)

每個人的角度和位置不一樣,出發點都是希望nikon能夠更好,

請放開心懷來討論問題,來這裡不是來結仇的,謝謝!
...(恕刪)


很精彩的討論串,不過辯論不是戰爭
有些人自以為理性,卻動不動就叫人跳家
怪罪別人很容易,但往往忘記自己也並不完美啊!

MJ6 wrote:
前幾天的Nikon Rumors透露D810下一代今年要推出還很拼
D750也不可能今年更新,我想這兩年應該看不到nikon出大片幅無反...(恕刪)


如果要出大片幅無反

就先要想想為何nikon"是否有必要出大片幅無反?"

如果要想這個問題,當然就先由單反的缺點想起

而且是單反難以解決的缺點

比如說

一、移焦問題

二、反光鏡微震問題

三、体積問題

如果是1、2

就目前d5的技術而言,除了2的部份仍難克服外

有關一的移焦的問題就我來看,三代的旗艦機都沒有出現這個問題

所以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看nikon做不做而已

但如果是体積問題

會使用到全片幅,代表消費者是對畫質已有高度要求的人了

鏡頭一定也會要求高階的鏡頭

想想看,目前nikon有那一支三元四喜鏡頭是小的嗎?

好像也沒有

就算重新設計鏡頭,在片幅如此大的情形之下,大光圈鏡頭又能小到那去?

如果只是單單就把機身縮小了一點(把軍鑑部拿掉,變薄一些)

除了變的比較文青外,体積和重量到底和原來的單反有什麼差別?


另外

當然有人提到所謂的LV對焦慢的問題

就我的使用情形來說

大片幅相機使用LV對焦實在是一個不符合人体工學的做法

當拿起又沉又重的鏡頭(不是要高畫質?,鏡頭一定重了),貼住臉部拍照,才會有適當的支點

我是不知道nikon是不是也是這樣想

但我就這樣想了,會不會當nikon做出來後,就有一堆人說這個設計根本就是一個不合人体工學的設計?

另外,陽光下根本就看不清楚畫面,是要怎麼對焦?

到底會有多少人拿這種相機還一直這樣對焦的?


至於想要nikon的錄影功能變好的也不用多想了

除非nikon再度更新鏡頭,或者錄影者改用手動

要不然依那個對焦馬達的速度及特性,只會讓畫面不斷的在跳動

這是要怎樣見人啦~~~


現在的nikon根本就是一動則動全身

要動,談何容易


現在的nikon的方向就是告訴你

"要面面俱到的相機是嗎?對不起,我沒有

但要講細節的,我有===d810

要說對焦強且高速運作的,我有d5及d500

細節沒有太要求,連拍也還好的,但要求畫面純淨度的,我給你d750"

所以

如果樣樣要要求,請雙機或多機出動吧

因為世上目前也沒有包山包海的相機










stephen02 wrote:
陽光下根本就看不清楚畫面,是要怎麼對焦?
到底會有多少人拿這種相機還一直這樣對焦的?
...(恕刪)


不管拿哪一種相機拍攝,
過程應該不是一直都是很舒服的活兒,

山不轉路轉,
碰到問題就想辦法,
這是很正常的小事,
常碰到的問題習慣了就不是問題了,

如果自己不能解決問題,
也不用質疑別人有沒有辦法排除困難,

我用sony a5100沒有觀景窗,
裝手動鏡在陽光下一樣在拍,

我比較擔心的不是有沒有看不清楚的問題,
而是防曬油要塗幾層的問題,

自己要跑出去曬大太陽要怪誰
stephen大,Sony的全幅無反也有EVF,可以像單反相機一樣貼著觀景窗看。不過因為原理上也是一個LCD顯示幕,所以LV對焦的問題一樣有,所以若要出無反機,這個問題就無法避免。
其實我也有想到無反機另一個目前還難以解決的問題點,就是電池續航力的問題。這也是先天限制,因為感光元件一開機就時時運作,片幅越大吃電越兇。所以無反+轉接環可能是比單反輕,但若一次的拍照行程可能拍很多很多,考慮加帶備用電池那就吃虧了。
所以,現在在D750跟Sony無反之間猶豫不決就是這樣,有一好沒兩好。
stephen02 wrote:
如果要出大片幅無反...(恕刪)


也許應該說需要把市場分流成兩塊, 單反高端才做的到的小眾客戶就繼續用單反, 並非得樣樣技術勝出且用全幅無反舒服的就用無反。 也許現在無反+單反這兩塊的銷售總合才會等於過去單反市場的總合銷售量(先不計入手機&類單影響)。

胡亂舉個例:
如果N只有單反, 那嫌DSLR的用戶會分流到它家的無反也許30%流失, 但高端技術吸引鳥友投靠也許5%, 淨流失25%
如果N有單反+無反, 分流到其它家無反的用戶也許10%, 吸引過來它家用戶也許10%。 這樣市占率就保住了。

前面有大大說了, N輸的不是技術, 輸的是市場策略。至少別人有出的且賣不錯的, 我也不能缺席, 這樣才能自保。
stephen02 wrote:
如果要想這個問題,當然就先由單反的缺點想起
而且是單反難以解決的缺點
比如說
一、移焦問題
二、反光鏡微震問題
三、体積問題...(恕刪)

小弟在乎的剛好就是第3點...DSLR的致命傷
D810跟A7R2擁有相近的性能與價格,體積跟重量卻差很多
D7200跟A6300來比體積跟重量差更多
我不是那麼在乎相機的重量,因為帶小孩出門總是要準備一堆東西
但體積就令人頭痛,尤其N家的24-70塊頭還大一號...遠望Sigma 24-70art
在S家旁邊就像下班餓著肚子搭車卻遇到車上學生啃香雞排
雖然我們都知道香雞排對身體有些副作用,但那時候會恨不得手上也有香雞排
stephen02 wrote:
如果要出大片幅無反...(恕刪)

你可能是少接觸無反,所以局部有些誤解...

先說有些尼家愛用者為何希望Nikon也能發展FF無反,原因之一是這樣的:

無反與單反之間的"體積重量些微差距"問題,有現成的例子可看,就是索家的A99與A7系列。A7的出現讓索家"擺脫低迷"的事實證明,無須過於質疑"無反FF與單反FF根本沒差多少"的問題。也就是A7的成功案例擺在那兒,再加上尼索兩家一向有感光元件的合作關係,所以讓部分買家要求NIKON進軍FF無反的立場"理直氣壯" --- 這是我的觀察心得與推測,沒有確切資料佐證,參看一下就好。

===

單反有兩套對焦機制協同作業 -- 副反光鏡與CMOS,但無反只有CMOS。當單反升起反光鏡錄影時,副反光鏡的對焦功能與OVF便失去作用,只剩下CMOS在工作,也必須只靠LCD螢幕取景對焦。所以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錄影時的單反相機就變成是無反。

只剩CMOS做對焦、又要跑像素感光與紀錄,沒有副反光鏡的幫忙,CMOS變得"雜事大增"啊~這狀況在無反身上是"日常"(本就如此設計),在有反身上就未必,除非單反在選用感光元件時,就採用"無反相機專用的CMOS",不靠反光鏡也能達到"堪用對焦速度"的程度。但當前跡象顯示,Nikon在這方面可能還需繼續加強。

無反沒有五稜鏡OVF,只有CMOS在接收鏡頭進光,以進行取景與對焦,景物訊號都先經CMOS擷取,再送往LCD螢幕或EVF,此二者都是相同原理結構,只是訊號送往哪裡顯示的差別而已,效能可稱相同。所以用無反拍照或錄影,可以用LV取景對焦、也可用EVF取景對焦,二者對機身性能的負擔是一樣的。(有的機種無EVF當然就不行,EVF與LCD螢幕也有耗電量不同的差異)

綜上,單反無反CMOS技術差異,主要是在"對焦工作"。Nikon如要發展大片幅無反,又想不受牽制而採自己設計感光元件,就非得面對這個問題不可,否則勉強推出,也會被自家粉絲罵翻。NIKON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發進展如何,外人不得而知,所以只能從當前單反錄影時、LCD螢幕的對焦表現去推測,理由已如藍字前述,這只是相對比較有根據的推測,以此論斷NIKON當前的無反對焦技術水平不一定準確。
  • 2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