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在evil的戰國時代...原來片幅才是王道?...


ruby6436 wrote:
這次去墾丁, 2位女...(恕刪)


nikon配的是定焦 olympus配的是變焦!?
這怎麼比較?就算olympus會輸也是很正常的吧!

X-Taiwan5566 wrote:
未經察證之下,別引用...(恕刪)

那個是冼鏡光老師,他是誰可以參考WIKI冼鏡光


個人比較奇怪的是您前面引用

X-Taiwan5566 wrote:

Google光圈公式
可見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F-number
中文版內容貧乏,看看就好

...(恕刪)

F-number
就是正確的解釋,裡面不就已經寫
The f-number is given by f/D

where f is the focal length, and D is the diameter of the entrance pupil
和小弟所提供光學書籍內容是一樣!


但是後來
X-Taiwan5566 wrote:
這裡有一篇講重點,摘光圈值 ( f / # ) = N = 鏡頭焦長 f / 光圈開孔的直徑 D

...(恕刪)



怎會有兩個不同答案。


三維跟二維 在這裡沒有差別! ---> 把長度平方比就是面積比

要不然是怎樣, 所有的物理教科書都要畫成3D動畫喔?

葉片跟光圈有關係不是[必然], 是[巧合], 雖然這個巧合有其功能設計上的關聯所以變成[通常]
邏輯上不是同一件事

要不然我可以在所有鏡頭後面裝個超大光圈葉片開口, 然後說它是f0.5嗎?

看到別人說的先想想對不對
diffusionless wrote:
那個是冼鏡光老師,他是誰可以參考WIKI 冼鏡光

他誰啊?
wiki上都是程式語言,沒看到攝影作品

diffusionless wrote:
個人比較奇怪的是您前面引用...(恕刪)

Canon 10-20和Sigma10-20口徑都是77mm
一個光圈3.5,一個是4.0

是不是有什麼誤會?
X-Taiwan5566 wrote:
他誰啊?wiki上都...(恕刪)

很抱歉這樣講還是讓您聽不懂!
可以參考吳柏毅.<幾何光學概論>有POWERPOINT檔
請注意濾鏡口徑和下面鏡頭口徑是不一樣,通常濾鏡口徑>鏡頭口徑,鏡頭口徑是指第一片鏡片外徑,而不是鏡身或濾鏡口徑。



一開始鏡頭是在望遠鏡頭時其定義所謂焦距比(焦距/物鏡口徑),後面慢慢才演變成現在焦距/入射瞳孔口徑比。
那是光學鏡頭在計算過程得到,無法直接從鏡頭外觀測量,因為會受到鏡頭設計影響,就和焦距數字是一樣,每個鏡片都有各自焦距,但是最後一顆鏡頭的焦距就是計算獲得。


也就是光圈數值是焦距口徑比到今天焦距入射瞳孔口徑比。

入射瞳孔口徑是個虛擬,光圈葉片口徑在某些狀況會和入射瞳孔口徑一樣。
光圈(aperture stop),入射瞳孔(entrance pupil)關係
單鏡片時候
三鏡片
鏡頭鏡時候(複式鏡片)


在講後面之前,個人疏忽沒有先講一些鏡頭用字。
nikon 24mm F2.8
H H"就是主點相當薄鏡片的中心,只是鏡頭為多數鏡片組合會有入射和出射兩方向中心位置不在同一點!
F F"就是焦點
24就焦距,也就是主點(H")到焦點(F")的距離,也就是相當基本光學薄鏡中心到焦點距離
,也就是相當鏡片中心到焦點距離。
46.5mm就是NIKON卡口距,也就是接環到感光元件或底片距離。
37.8mm就是鏡後距,就是最一片鏡片到感光元件或底片距離。

因為鏡後距限制,像是放置反光鏡或著測光元件,因此會有影響整個鏡頭設計大小。
像NIKON剛從RF轉到SLR,就是沿用RF設計方式
模仿ZEISS 21/4.5結構


slr在廣角鏡設計上,大多是逆望遠結構,也就是在原本鏡頭前面加個超大凹鏡組,達到廣視角與焦距調整。


像NIKON有名超廣角13mm F5.6,前面巨大凹鏡組,但實際上入射瞳孔口徑就只是標示小小比光圈還小些。
NIKON 13mm F5.6


一般鏡頭設計圖也都是畫出入射光軸光束與邊緣光束,以光軸做為光圈中入射瞳孔口徑依據。



X-Taiwan5566 wrote:
他誰啊?
wiki上都是程式語言,沒看到攝影作品


閣下可以多跑跑傳統攝影版和 DC View 的一些光學原理文章。
相信你講話的口氣會比較正常。
-= 散仙 =-

diffusionless wrote:
很抱歉這樣講還是讓您...(恕刪)


受教了
萬分感謝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