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wong wrote:當然你已經換SONY了, 就不用擔心Z9若大塊頭怎辦?很難賣,會讓Nikon財務雪上加霜 我才不擔心nikon或canon或是sony倒了怎麼辦他們很好,對於我們這些用家,也是要用錢買他們倒了,原來的相機鏡頭還不是照樣用.......品牌對我一點意義也沒有,我只管那個對我而言是好用的nikon z9做得好,就多了一項選擇也許就不用將就sony的爛高iso這對我沒有品牌情節的人而言,只是件好事而不是壞事買了器材,在那家都折價找一個適用的地方折價就好...........不過就重量這方面來說我身邊的人,凡是能輕的,沒有人是要重的..............
以我一個年過半百的 Nikon 用戶來說, 手上有念舊的 17-35/2.8D 到 800/5.6E, 但是我倒不覺得 Nikon 有多差勁! u要畫素有 D850, 要清晰有 D5, 要打更遠有 D500, 要耍一下文青有 Df......這樣不追領先但還是有不同產品滿足需求, 售價與性能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 幹嘛非得手裡拿著規格最高的設備不可? 這樣壓力會不會太大? 我才不信這裏每一個都是靠手裡傢伙討生活的人!我個人支持 Nikon 老二哲學, 給我可以負擔得起的產品, 滿手的 F 鏡, 頂多以後買個接還環轉接 Z 系列機身, 相信畫質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Nikon 慢點出, 大家錢就慢點花, 有啥不好? 哪裡來的這麼多抱怨?
其實吵來吵去就只是用戶間的奇檬子問題,對三家大廠來說,相機市場就是走下坡的趨勢,通常高階機給人的感覺就是技術展示,即便是五六萬以上的產品,也是如此,一般非專業需求的用戶根本不會去碰。其實真的要賺錢,入門產品的布局是真的重要。但這幾年入門產品還真的各家都不為所動,我在想這也許跟手機崛起有關,因為低階產品就是入門用戶,入門用戶有手機能用其實很多就已經滿足了。所以相機市場中高階還是很重要,但利潤就那些,SONY通吃CMOS和一堆業務,CANON則是還有辦公室業務,NIKON呢?我想這才是NIKON持續走下坡的原因,生意差是普同性的,但其他業務無法撐,結果就是研發經費少,鏡頭和機身自然也比別人晚出,所以還能講什麼呢?我也是NIKON用戶,從開始用單眼工作到現在,已經花了二三十萬在上面,這幾年很明顯已經沒有想花錢的衝動。其實我在想SONY超越CANON也是時間的問題,畢竟掌握技術、研發資金才是王。現在的NIKON有點像KODAK,相機部門很專業,但就這個部門和光刻部門而已,然後兩個都持續走下坡中。
好久沒人討論了,有人願意聊聊外觀佈局嗎?1.的位置看起來好像有點東西,你覺得有可能是一對平躺的功能鍵(對應橫幅那兩顆)嗎?2.這邊看起來有一顆很隱諱的自訂義鍵→Nikon為何就不能像Canon、Olympus甚至Sony一樣,完整搬移快門操作平台過來呢?3.這邊會有AF模式切換鈕,或其他東西嗎?4.有人前代各款機型的這兩個橡皮蓋鬆脫的嗎?(我的D800/810可是"斷到有剩"啦--就是斷時如果換新大概又斷了的意思,我後來是仿D2以前的做法,拿大小兩個蓋子鎖上)Nikon為何堅持在21世紀還搞這種"容易摧毀的突出部"呢?總之,剛看到Z9是很興奮,自家終於將有台像樣的無反出來;但隨著R3的披露,看看人家怎麼表現[傳承]和[創新]、以及整體設計的"完整度",不免有些氣短
Mr.紅䴉 wrote:而且我覺得這個造型左右似乎有點不對稱,感覺沒有D系列旗艦那樣的好看啊 無反時代C/N有志一同都是削左邊欸~~R、RP、R5/6,Z6/7左邊都是剩一咩咩,加上底座時更明顯,好像宣告[所有功能鍵集中在右手]很潮的樣子反正不准user像以往那樣端著相機左右手平均操作就是但Sony A7/9並沒有,所以也不一定是為了錄影....或許,為了在縮小的機身上多騰些空間給右手四指,避免手指在握把和鏡頭之間打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