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4

Nikon快樂攝影和影片集(任何Nikon相機作品也可參與!)

irontheone wrote:
對的,我見很多朋友都...(恕刪)

腰間取景,讚。
我沒有Nikon相機,但糊里糊塗收了二顆Nikon老鏡,Nikkor-Q 135 mm f2.8 non-Ai和Micro-Nikkor-PC 55 mm f3.5,透過轉接環在索尼Nex-5 n和松下G85機身,東扭西轉地感受到尼康鏡頭不一樣的味道。
Nikkor-Q 135 mm f2.8 non-Ai on G85




Micro-Nikkor-PC 55 mm f3.5 on Nex-5n



Micro-Nikkor-PC 55 mm f3.5 on a6400
Sinclair6283 wrote:
f 大 很有燈紅酒(恕刪)


圖已經是好圖,但我更欣賞大大的態度!

我曾經最高峰同時擁有四台全幅機身+2台DX機身+一台隨身DC。
那時最大的煩腦就是外出時到底選那一台機身?

然後,現在非工作時段,也就一台D500+一支鏡頭就隨處逛了。
就像今天,我只帶了D500和旅遊鏡去拍日落(不過手痕多帶了一支50-100/1.8準備晚上街拍,不過爬完山實在累的不行了,所以也沒有再拍了。)。
旁邊一位似是玩家的女士問我『你不用腳嗎?』,我只回答『其實不一定要的。』
然後回望後面一排的攝友,又的確是有一堆的腳架陣哦。
那到底是誰更好?

我非常認同『輕鬆趴趴拍』的態度。

PS。今天我非單止相機輕裝,我連衣著也只是家裹小區的輕便裝+拖鞋,只是加了頂叢林帽作防晒而矣。
看到Nikon字樣,一定進來看看,分享幾張劣作,請多多指教。

2018年6月返港探親,正好遇上七一大遊行,
這難得的機會,就帶著相機去逛逛;
沒有任何政治聯想,只純作紀錄。
那時相機是Nikon D600,也是買第一部單反數位相機;
鏡頭是Nikkor 16-35mm ,特別喜愛這支鏡頭的廣角變形效果。
還有 Nikkor 70-300mm 拍攝






d94845002 wrote:
腰間取景,讚。我沒有Nikon...(恕刪)


雖然不是Nikon機身,不過也是Nikon鏡頭,當然歡迎分享。。

不過,如果以我自己標準來講,我會認為這批照片可以更銳利。。
這不干是不是老鏡頭的問題,而是要多練習手動對焦,讓『絕對合焦點』落在我們要的主角上邊,這樣才能夠更加突出主角或者題材。。
前面我貼的照片有一棵1970年以前生產的Auto-S手動鏡(非Ai鏡),一樣是銳利度剛剛的。

以上,我並不是批評大大,只是我覺得未能發揮鏡頭的應有水平,覺得可惜一點。。
BTW,圖是好圖,看得出大大很用心的在拍照。。

PS。也希望在看本貼的朋友們諒解——
1、本帖不論題材的作品也無任歡迎,只要求是Nikon相關器材的。
2、希望大家是以平常心去分享自己從相機上得到的喜悅,然而各人都會有自己所好,所以難免會出現『提點評論』的場面,只要不是惡言相向,其實是對大家都有所提升的(就是有交流才會學習到新的知識)。
3、我並不希望大家的貼圖只換來『美圖美拍』的評論和結果——相信有逛左岸的攝友們已經在『會心微笑』了吧?知我在說啥?
4、大家在分享喜悅的同時,也會分享失敗的經驗,這才是現實社會應有的態度(所以我在開首的邀請函寫得很清楚,好的自然要貼出來分享,失敗的也要貼出來希望換來自我的提升!),而且,只有大家回歸現實,而又能做到互相尊重,這不也是攝影界的一樁美事?
eggcheng wrote:
看到Nikon字樣,(恕刪)


沒關系,看得出大大的用心拍攝。。
別人帖子可能個人喜好而不想有政治。。
我這樓絕對可以有政治。。

因為,一旦涉及街拍,必須要涉及社會議題。。
這個很自然的事情嘛。。
所以我才有前面規矩訂明『只要不違反當地法例,什么題材也可以貼出來!』。。

來吧,我也來加塊磚吧。。
(想看某些現場照,我還是多多的有滴。)

我覺得作為攝影人,是需要有攝影人的社會責任的。。
所以,只要保証自己的人身安全,有啥是不能拍的呢?
因為有『某些喜好』而不拍攝,我覺得情有可原,但如果因為『某些壓力』而不敢拍攝,我覺得這個就有負攝影人這個歷史群体了。
又如果這也要『自我審查』,不就正中某些人的下懷了嗎?

PS。你相片中那位婆婆,已經『失蹤多時了』(因她住在深圳,而她也常在去年的活動中出現,現在不知她是因為疫情『回』不了香港,還是另有別情,這個還不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分隔線

『三方勢力,各安其位』

Df +AFS35/1.8G,M模式+ Auto-ISO,ISO6400 + f/2.8 + 1/400,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相片是機身輸出JPG直接壓縮,這批相我沒想過要做後期,因為是以『突發新聞攝影』作為目的(需要後期的話,則曝光參數是有不一樣的設定的。),所以一切曝光效果,皆以機身輸出的『正常曝光』作為調整目標。
其實,當晚我作為『第四方勢力』,拍了很多三方沖突的場面。
今天一整個下午就在這山上過。。
作為本地攝影人,自然愛拍自己的家鄉,台北人愛拍台北,基隆人愛拍基隆,高雄人愛拍高雄。。。
其實,各人的家鄉也有很多值得拍攝的風景,不一定要到外地去的。

美麗的香港將軍澳灣,坐落在香港的正東方。
這個海灣,是當年愛荷華級戰列艦新澤西號訪問香港時的錨泊地,也是當年超強颱風愛倫的登陸地,親眼目擊萬吨巨輪被『吹』上岸。。

D500 + Sigma18-300/3.5-6.3 OS HSM,M模式 + Auto-ISO,ISO200 + f/11 + 1/320。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我想說的是,就是DX機身,只要能夠保持得住ISO400以內,其畫質並非如大家所想的差勁,所以,一般而言,只要保持著ISO400,其他曝光組合我是必然要快門速度優先考慮的,這是考慮到個人手持能力的問題,也涉及到當時風速的問題(風速過大會影響植物細節例如樹葉的表現)。
所以大家很多時會發現我是極少使用ISO100的,反而更多使用例如ISO320。
而在使用超長焦距時(一般就是特寫鏡頭),我是由得ISO飆上1600的,原因跟上面說的是同一個道理(拍慣飛機的就知我在說啥了。)。
雖然攝影不一定要講政治,然而。。。

這是我為這張圖片的命名,叫做『日落的城市』。
此情此景又是此時,按照某些人的說法,這已經是足夠『觸犯法例』了。。
可是,我到底那裹說了政治了?
可是,連對現場所見的情感也不能舒發,這到底是什么樣的一個世態呢?

嘿,誰說圖片不會有政治的?

D500 + Sigma 50-100/1.8,M模式 + Auto-ISO,ISO500 + f/16 +1/200。平均測光,-1.3級曝光補償(之所以要做那么大的曝光補償,原因是要優先保留光位細節。至於調整參考,大家只要打開相機的『高光警告』就能現場馬上分析得到,通常而言,至低限度要調成太陽光暈不會出現『高光溢出』,太陽爆了我是不管的,這時候剛好還能隱約看到建築物的細節的。)。
攝於2020年7月11日,即昨天。
這圖我就是手持而不是上腳架的。
ISO500的畫質能不能接受?
正常思路當然馬上回答,當然是ISO100是最好的。
然而,處理過高光差相片的後期應該會知道,當把暗部推光時,其實ISO100也不會好到那裹!
尤其是日落的時候——原因是太高的反差,為了拍出美好的夕陽,就必須要先保住高光位,尤其是想表現出黃昏時的特有『色彩』——金黃色的夕陽和天空,如此時天空過曝太多,拉回來的天空也不會是『真。金黃』的。。
最後必須選擇放棄暗部細節。
於是,真的是ISO100就是最優畫質嗎?
而天空呢?
只要在合理的感光度之前(例如ISO800以下),結果只要正常曝光保留得住細節,出來的畫質還是剛剛的啦。。
再說,有時風太太,慢快門是不是就是最佳選項呢?
當然,不一樣的快門速度,是可以拍出不一樣的色彩表現的——個人反而認為這是必須要用腳架的理由。
至於畫質,只要不是超過太多(例如ISO800-1600),畫質的影響是相對較輕的…
這是我本樓第二次談及對ISO感光度的分析評價。
『烏雲中的日落』

這是我當場最大的感受——要是沒有了這片烏雲,應該拍出來效果更佳。
然而創作就是千編一律、按足規矩嗎?

這圖應該說畫龍點睛就全靠這片烏雲。。

樓上貼的是神鏡Sigma 50-100/1.8的作品。
這樓貼的是Sigma18-300 OS HSM旅遊鏡的作品,畫質差了嗎?

D500 + Sigma18-300 OS HSM,M模式 + Auto-ISO,ISO160 + f/16 + 1/320秒,平均測光,-0.3級曝光補償。
這圖跟上圖相差了十多二十分鐘,這圖在前,上一樓的圖在後,大家可以發現,就這十多二十分鐘,太陽光的色調已經改變很多,這就是拍日落的好玩之處。

PS。萬惡的塵點,在f/16之下無所遁形!
結果我這幾幅圖單是對比那裹有塵點和抹除除塵點,就搞了我半小時有多。
Lightroom的『污點移除』其實是越來越好用了。
既然說到拍黃昏,也就繼續分享一下黃昏的調色方法嘍。

大致至以分成以下幾點:
1、調整比實際色溫值更高的色溫,通常是200K-1200K之間,這樣會把黃昏色彩調成更加『紅』一點。
2、主要針對橙、黃色HSL中的飽和度和明度的參數,飽和度調得更濃烈一點,明度則調更暗一點,調多少看自己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不求什解的可以直接用我圖中的參數。而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連帶天空的亮度也會被獨立的調暗了的,所以大家看到我的參數是連藍色也是調暗了的,這可以除了直接調整亮度值之外的一個額外選項(有加乘效果的。)。
3、使用『色調分割』去平行天空和地面的色溫差距,參數可以參考圖中數值。當然,如果想相片作品的色彩更有特色,不彷大膽的套用各種色彩的『分割色調』來試驗一下自己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大多會使用紅調和藍調之間的互相配搭。

irontheone wrote:
雖然攝影不一定要講政...(恕刪)

請問鐵大會開nikon 機內的D-lighting嗎
  • 3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