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啦,是掉進APS-C vs FX迷思的陷阱(CCD vs. CMOS),想要找出通透感的拍攝方法,卻找不到適當的形容詞,"立體感"三個字讓一堆人誤以為樓主想了解的就是立體感,結果熱心地貼了一大堆有立體感的照片,結果根本就是文不對題(包括我自己也被標題誤導),講到通透感,個人的理解,通透感近似於空間感、立體感、適當景深、適當光線與動態範圍(在傳統稱為階調 一種類比信號很線性地表現出通透感的形容)的綜合效果,誠如樓主所言,他認同黑面的拍攝技法,但卻不知道D3因為片幅與像素不是在最佳匹配範圍,加上CMOS的動態範圍比較差,所以很多人看到照片,對於所謂的”立體感”(其實是通透感)不是很認同,因為圖例中,高光溢出蠻明顯的,加上畫質貌似鬆散(這是數位信號的動態範圍無法線性地傳遞與整合的結果),雪上加霜的是又冒出小白發表討戰文跟帖,一整個討論串下來,根本就變成本位主義與個人堅持的濫觴,有的堅持玩具般的感覺,有人堅持淺景深,有人堅持立體感(有立體感的照片其實蠻多的)說再多也沒用,反正沒圖沒真相,有圖卻是文不對題,因為重點是樓主的理解啊!看樣子目前咱們都無法滿足他的求知慾啊~~說到這裡,我翻了最近上傳的照片,找到貌似有通透感的片子,是用D200+Nippon Kogaku Nikkor-H Auto 50mm F2 拍的:這鏡頭的色彩還原度高,雖然經過類比數位轉換運算,成像仍舊扎實,動態範圍演繹過渡也很平順,色彩飽和卻不虛假張揚,感覺這植物是活的,而不僅僅是淺景深或者立體感。
哇~~一目了然,這樣就知道差別在哪邊了相同的環境下,還是大片福比較容易表現出那種感覺^^也可能比較超出人類眼睛原本接收影像型式的範圍,所以看起來會特別不一樣東西放在眼睛前很近可以感覺後面就是模糊的,大光圈類似的效果但是要像巷子這樣長,人的眼睛因該是做不出第一張那種感覺,所以比較特別吧
r9858788 wrote:漸漸虛化背景,才能產生立體感 小弟不才,不知道大家為什麼追求景深,如果只有景深??為什麼不用PS修就好??現在軟體這麼發達..引用上面大大的圖4/3 + 25/1.4 ,再修改一下增加對比以及模糊濾鏡是要這種感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