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light wrote:貼兩張用這顆拍的.....(恕刪) 漂亮的畫面與色彩,還有”刺得超漂亮”的太陽~ 但也讓人明瞭,縮光圈無法消除光斑,跟鏡頭本身的抗耀光性能有關了。若並沒有要以光斑做為視覺效果,反可能是一個困擾,例如樓主拍攝的夜景場景。原本還在嘀咕 SIGMA 怎麼出現了那”一點”光斑,現在看來,原來是超好了。它有出 FOR NIKON 的AF版,可參考,好像萬元左右吧。
拿全幅設計變焦廣角鏡比定焦或DX鏡實在是不公平!定焦可專用此焦距量身打造,DX鏡可以用比較小口徑鏡片。否則120鏡頭解析沒有比135好,整體均勻性才是設計重點。12-24mm雖說焦距標示是這樣,但實際上視角範圍與專為數位設計等方向和17-35mm f/2.8不同!樓主如果覺得14-24mm表現糟糕,那C家16-35mm大概會直接想丟掉,但實際上16-35mm這樣表現,其實已經很好!那N家14-24mm表現是更上一層樓,其解晰像差修正等等都已經逼C家出動定焦鏡抗敵。他是強悍王者,但不是全能之神。
hsu4886 wrote:我很好奇擁有這支的大...(恕刪) 背閃到亂78遭連在家裡拍照也有不過我還是粉愛這顆鏡頭野馬總是比較不好駕馭http://www.wretch.cc/album/mini9696
葉佳和 wrote:背閃到亂78遭連在家...(恕刪) 因為我拍的角度和您不同所以也不方便比較,只是僅供參考D700+17-35S5+12-24我覺得17-35抗光斑並不比12-24差,甚至有可能更好,所以並不能說APS超廣角的抗耀光做的比FX更好是一定的,14-24會容易產生大量光斑我覺得應該如前面網友所說的,太廣了,第一片鏡片是圓弧凸出的.
hsu4886 wrote:我覺得17-35抗光斑並不比12-24差...(恕刪) 前面的鏡片完全不同阿,最前的那片突出的越前面,或是弧度越大,抗耀光能力也是越弱。14定也是無法裝前製濾鏡、18定焦最前鏡面雖然不大但是也是半球型,前濾鏡口徑也已經要77了,二顆和14-24比起來都是一樣前鏡片半球型構造,但是14-24抗耀已經改善很多了。17-35前鏡片已經幾乎是微弧形,和前面三者不同,當然抗耀光會比較好。17-35只能說是廣角變焦鏡,然而14-24已經是超廣角變焦,二者定位就已經不同,相提並論並不公平,這也是為何至今二顆都還在量產的原因,二者都有對方的不可替代性。耀光這種東西就是二面刃,控制的好可以多一分味道,控制不好就是破壞畫面,並沒有絕對好或不好,在以前SC(單層鍍模)時代甚至NC(無鍍模)時代,大家還不是拍的很愉快,現在一堆老鏡也是很多人在用,這些鏡頭的抗耀才是慘烈,沒用過這些鏡頭就評論現在鏡頭耀光嚴重,似乎不是很客觀。
hsu4886 wrote:我們的結論不是一樣嗎...(恕刪) 不一樣!您那個算法是看實際拍出照片時的等效視角但是在光學上,12mm的鏡頭就是12mm的光學設定,24mm的就是24mm,不會因為感光元件的大小而有不同。牽涉到成像圈大小不同的其實是前鏡組的最大直徑,以這點來說,成像圈較大的FX規格鏡頭相對之下就比較吃虧點,容易在同樣的焦距之下產生比較嚴重的鬼影/耀光。
SElephant wrote:成像圈大小不同的其實是前鏡組的最大直徑...(恕刪) 喔喔,原來是這樣子的啊我剛才量了一下AFS 17-55 DX的前鏡片,大概是57mm然後又量了一下 AF 18-35D的前鏡片,大概是48mm但是好像很少人認為17-55抗耀光比18-35好的,話說回來,如果成像圈大小是看前鏡組的最大直徑那45機的鏡頭豈不是每顆都跟沙鍋一樣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