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不專業開箱】Nikon全能中階機皇Z6III+Nikon Z 24-70mm f/2.8 S

杜少殘 wrote:
預算考量最後還是和心心念念的四葉草轉盤擦身而過,希望這輩子還有機會可以擁有四葉草的機身

四葉草方便調整參數,但模式轉盤U1~3這三個檔位可以記錄完整的三組拍攝情境,包含光圈快門色溫ISO,也就是從室內到室外可瞬間切換,極為便利。

Nikon公司或擁躉一般都會以"ABCD庫能記更多"來回答這題,但實際上ABCD四個庫要分別設定不能部份套用(包括檔名都得重新打字)、也不能記憶曝光參數,也就是說它更適合記4個攝影師的工作習慣而不是一個人應對各種環境的設定,自己的相機除非是很極端的多種使用方式,否則通常只會設一套基本參數,也就是只用得到一庫。
杜少殘 wrote:
目前還在服役中的D70傳承給了小朋友使用(恕刪)


D70這是古董了。
回想我第一台DSLR是D80,之後轉戰S5pro,全盛時期我手上曾經同時擁有3台S5pro。後來趁二手價還不錯全部賣掉。
改為Fuji X系統,X-E1及X-H1(疫情前敗入)。
不過疫情開始之後我就不玩單眼了,現在陪伴我的是GR3。
Jia Show Wu wrote:尼康的開箱文越來越少...(恕刪)
這些年好像真的很少看到Nikon的相機開箱,其實我偶爾還是會來逛主要都是在生活區分享居多,但是聽你這樣一說確實...好像都是相機評測比較少有開箱的文章了XD
可能大家都去S或是C了吧哈哈~
很多人都告訴我這次應該直接跳到S畢竟這樣的價位都能在S買到不錯的機身和鏡頭了,但是我最後還是依然選擇了Z6III或許是因為我先前發的那篇詢問討論串原本遲疑的我被說服了吧,每一家都有喜愛者無論是S或是C總是有死忠的用戶,或許我說或許如果這台Z6III當初發售的時候名稱改成Z8 lite 使用這個名稱我想應該更多人都能接受
SH Chiu wrote:D70這是古董了。回...(恕刪)

我是D70 D80 D750 Z6III
更早之前的瘋狂我補上圖片
模型的定義是啥?對我來說模型就是要跳脫出模型原有的框架,做出屬於自己風格的作品~這就是模型! http://www.wretch.cc/album/bigfoo
SH Chiu wrote:
全盛時期我手上曾經同時擁有3台S5pro


找一下舊照




最後一台(第3台)S5pro出售前,與X-H1合影,進行交棒



Z系列為什麼沒有內閃呢?有時候沒有帶外閃時也加減可以用,
這樣出門不就一定要帶外閃,好重,
目前手上的是D800E有時候會有Error無法對焦問題,
也在看Z系列,但是沒有內閃就好猶豫
jenhoxen

因為內閃是全機最脆弱的地方,不耐撞也不防滴防塵,電力又是無反最大難題,內閃還要分一杯羹;現代除噪技術進步,一般人不學打閃燈,研究閃燈的又玩多燈了,內閃市場真正小。

2024-09-29 21:48
九份老街

內閃只適合底片或DC隨身機,工作或是職業用途的SLR,DSLR與無反機身,要考量防水防塵防摔,只建議買無內閃機型.

2024-10-02 11:48
對nikon重量不熟
想問這樣減輕多少?
如果是sony是可以減輕蠻多的
jenhoxen

以D750+2470/2.8G vs Z63+2470/2.8Z而言,差177g。不過索尼握感和尼康不是一個檔次的[笑]

2024-09-29 23:35
sktgy wrote:
鏡頭群問題,sony能選的太多,nikon原生太少,只能轉接。


確實
我從N家跳槽到F家,又從F家跳槽到S家最主要原因就是SONY鏡頭群不管原廠、副廠多到有選擇性障礙
Z目前原生選擇不多與不便宜阿
Sony的相對選擇多且二手流通大
自己是用ZF+2470F4s
不過都是拍靜態,沒有拍過飛羽
杜少殘 wrote:
這次會購買無反的起因是因為太座養了老鷹,假日的時候全家總是會跟著太座帶著老鷹往戶外跑讓老鷹飛翔,
又多了一個買新相機的好理由。XD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