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man23 wrote:
如果只想要一機一鏡打(恕刪)
『Nikon對副廠不友善』其實是不是笑話?
以前單反年代,副廠鏡最大宗的泥坑和佳能兩家,到底是泥坑走焦多一點?還是佳能走焦多一點?
(是在說『開放協議』嗎?我跟你說事實好嗎?你們認為有『開放協議』的大法家,A7是2013年開始推出,但要等到2018年騰龍才推出第一支FE環的原生鏡,死馬更要等到2019年才推出第一支FE環的原生鏡,而最近死馬總經理受訪,因為受武肺影響,要遲多一年才會推出Z環原生鏡——咳咳,泥坑對副廠鏡不友善,怎么副廠推出鏡頭還要比有『開放協議』的快一年?而且還是因為受全球疫情影響才推遲一年?)
不理好醜,最重要就手,死馬跟我的Zfc合体,完全沒有對焦性能和效果上的問題,其中逆光照是刻意測試F環死馬17-50/2.8 OS轉接Zfc的對焦性能。。。
建議上去Dpreviwe看看A6400和富士APSC跟Zfc的畫質比較吧。
數數我這圖中有多少支鏡頭?
還是『一機一鏡走天涯』嗎?
這還沒算上我手上有但還沒進行測試的死馬副廠鏡(更別說原廠F環鏡頭了。)。
補充:
怕『有人』看不懂,我貼這些鏡頭和照片出來,是要說明Zfc可以,Z50也可以全吃掉這些鏡頭!
要DX鏡?
我圖中就有四管『DX格式專用鏡』啊——一支大光圈定焦、一支恆定大光圈DX標變、一支大變焦旅遊鏡和一支超級怪咖神鏡。。。
而且像泥坑這樣提供『官方轉接環』的廠家,也就只有佳能做到,而這管Sigma50-100/1.8 ART,其效果更加超過了全幅機的70-200/2.8,雖是怪咖但也堪稱神鏡。

前三圖是Zfc配FTZ轉接十年前的死馬舊鏡17-50/2.8 OS的效果。



最後一圖是Zfc 配FTZ轉接死馬50-100/1.8 ART的效果。

我的使用經驗是——對比以往的套頭有驚喜的表現,竟然可以一直從室外陽光天戰至室內,配合上Zfc(及同級的Z50)的高感超強表現,已經排除了我『套頭表現不佳』的既有思維。
我的總結就是,Z16-50DX雖不說得上是神器,但是表現已超過了價格水平,作為經常玩街拍的我,我的評價是『這管Z16-50DX可以勝任街拍的大部份場景』,可以放心使用。
圖一是Z16-50DX的抗逆光效果和寬容度能力測試,這樣的畫質,跟全幅機有差嗎?

圖二是算是正常陽光天回復『人眼現場所見』光影的效果。

圖三算是『室內』場景的效果。

圖四,講求對焦反應的效果,這圖是我使用『觸屏拍攝』,是看到左邊店主有動作了,才在屏幕上戳一下店主所在位置進行對焦並拍攝,看合焦效果來講,還算是準焦的;看動作定格來講,對焦反應還算是蠻快的。

詹姆斯摄影 wrote:
日子過得好快! Z50(恕刪)
有詳細心得的文章給推。
說實在我是APSC的愛用者
相比FF他有它存在的好處
拍照一定是比不過FF
但錄影就難說了
APSC自身就接近S35格式
理論上可以有更好的IBIS/更好的散熱/更精簡的資料流量(同相素密度而言)
這些對影像處理都很有利
甚至可以有更好的對焦
也更容易攜帶/上腳架/雲台/穩定器
這個重量的差異不僅在機身本身
而是一整個系統都跟著輕便了
比不上FF的部分 只是廠商不願意做而已
不是做不到
每個差異化的機種都會有他適用的群體
每個人想使用的場景不一定相同
你用不到不代表別人用不到
"實在是沒必要再買APS-C這種不上不下的系統了"
會說這種話的人,不是見識淺薄
不然就非常自以為是
一句話打翻APSC的存在價值 ---true爆言論 duck 不必
詹姆斯摄影 wrote:
日子過得好快! Z50(恕刪)
我是不怎麼贊同這種結論啦
因為會不想上FF有時候不一定是金錢考量
說真的APS-C如果就能夠滿足為什麼一定要上FF呢?
能夠花更少的錢更輕便的系統就能達成我的需求
就不必買上FF
更何況 大家也比較過了
除了機身可能有明顯的瘦身之外
鏡頭的體積跟重量仍然有一定的大小
自然而然售價更不用說了
再來就是某人說什麼Z卡口APS-C的鏡頭太少,為什麼不用FF的鏡頭?
阿看懂別人的話真的有點難,
阿就真的很少阿
你這樣說買小尺寸就超香
M43可以玩APS-C 也可以玩FF的鏡頭轉接就好
問題就是你根本用不到多花那麼多浪費錢嗎?
如果是APS-C的鏡頭體積跟重量還有金錢上一定相比FF鏡頭上來的少
除非你是雙修用戶FF跟APS-C都有
那這樣買上去當然不是問題
Minervo wrote:
我是不怎麼贊同這種結(恕刪)
其實,Z DX鏡頭就只有兩管,說是夠用的就是自欺欺人!
但是,如果是算上單反F環的DX鏡,可就有不少了。
要鏡頭輕便的全幅定焦,F環就有從20、24、28、35、50、85的1.8軍團可選(全部不足400克重!也比Z環定焦要細小和更輕便),而且價格也比Z環原生鏡要平宜得多(最貴也就10000元這樣子。)。。
很多人的想法我覺得不太現實——看著別人,例如大法的A6000系列啦,例如佳能的EOS M系列啦,人家經營了多少年才有今天的APSC鏡群?
大法是11年,佳能是9年!
別家全部都是系列開始了2年以上才開始有副廠鏡,超過5年才有較全的副廠鏡頭,大法剛開始的DX鏡不也是就兩支嗎?
泥坑跟別家有優勢的地方就是『全幅/半幅共用接環』,是的,才開始了18個月的Z50開始的Z系DX機身的確原生鏡少得可憐,但是如果看著那230多支各式泥坑鏡頭(含各代F環和Z環),鏡頭還會少嗎?還會不夠用嗎?
當然,作為用家,有更先進的當然是用最少代價更先進的鏡頭,對不?
其實大法、佳能當初APSC起步,全部都得靠轉接自家老鏡來維持,為何現在卻成了泥坑的死罪了?
啊,其實要怪,就怪泥坑市場策略失誤!
(要是用發展Nikon1的時間來開發Z系DX機,也不至於人家已經全家健全,自己卻落入被不明所以的群眾吐糟譏笑的境地!)
純緒站在資深用家來說,目前Z系DX機還不至於太差嘛——反正我有的是原廠和副廠鏡頭(全幅和DX機頭都有)轉接,而且性能完全沒有丟失,充份滿足我的創作要求。
當然,站在新進用家,不懂得轉接原廠鏡的用家,不要說Z系DX有得吐糟,連整個Z環也大把地方有要吐糟的!
(其實市面上還有一大票F環的原廠和副廠DX鏡在賣哦,包括名聲很響的Sigma 17-50/2.8 OS、30/1.4 ART和50-100/1.8 ART等 DX專用鏡。)
補充:剛剛MAGADAP推出了DX兼容的全功能ETZ自動對焦轉接環,而且在測試視頻中的對焦性能還不賴,這不也是暫時填補泥坑Z環DX鏡群的不足嗎?
什么專為E環設計的死馬輕便定焦啊,三陽定焦啊,不也一樣可以用在Z50和Zfc上嗎?
sin731019 wrote:
說真的片幅機子如果鏡(恕刪)
可能『有些人』忘記了,在還不是全幅的年代,泥坑的D2X和佳能的1D,可是一統天下並拍出不少經典廣告影像和經典作品。。
大多拿『殘幅』說事和取笑的,都是後全幅年代才加入攝影圈的『大師』(其中,以左岸攝影人受毒害至深,一般非左岸文化圈的華裔攝影人不太會使用『殘幅』這字。)。。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我是在膠卷年代開始擁有第一台F301進入攝影的(那時F4還沒有出現),然後出來工作把F301『供壞』了,跟著使用佳能的『類單反』自動相機(直到女兒出生,也是靠這台相機做紀錄),之後進入數碼世界,還是佳能的Powershot S2開始(用的是『可憐』的1/2.7寸Cmos。),跟著重回單反界是由Nikon D90開始,一路是D300s、D700、D3s、D800、D800E、D600、D750、D810、Df的沖啊沖的(其間還擁有D5100、D5200和D7100做副機。),最後擁有了D500,又重新回到『殘幅』行列,把所有全幅機賣掉!
只有用過,才知道『殘幅』的能力;只有用過,才知道旗艦黑夜之神也不過其事!
與其糾結片幅,與其糾結機型和科技,不斷『升級』機身,還不如投資鏡頭吧。。
單是一支f/1.4定焦配『殘幅』,就可以打趴全幅機配2470/2.8鏡王了。。。
PS。曾經有一次,我使用D500跟使用5D3的同工共事拍攝婚禮,然後,因為我是做『總後期』的操作,把這些圖一拼在一起,哈哈,大家想像到我看到什么嗎?
(我沒有取笑佳能,而是看不慣那些成品。讓我更加覺得選鏡和相機後面腦袋的重要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