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assorfc wrote:蟹類可能沒那麼容易。XD
誰說可以眼對焦的,這的Z6就沒有

同樣以50-250mm在去年12月13日龍鑾潭附近拍到疑似小辮鴴(?遠拍裁切)

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
星期日邊喝啤酒邊寫的專欄:棕背伯勞
對鳥類知識仍淺,今天第一次看到棕背伯勞,沒想到在台灣算是普遍的鳥種,和一般伯勞不一樣,它是台灣特有亞種,是留鳥,比一般我們熟知的伯勞鳥體型大上一些。常見於平地農耕地及丘陵開墾地。台北關渡、北投;新竹港南青草湖;台中南屯;台南四草、安平、安南;高雄美術館、左營皆有觀察紀錄。
結果我是在台東拍到,因此台灣應該是到處都看得到。
談棕背伯勞,其實想談的是在台灣最稀有的紅背伯勞,但很可惜我一直沒拍到。
雖然如此,但因為去年10月左右紅背伯勞的造訪龍鑾潭,卻因此帶起了去年10月一直到12月初龍鑾潭週邊的熱門鳥種追尋。
因為紅背伯勞常出現在龍鑾潭旁的群集農場,因鳥友去拍紅背伯勞,而在某天黃昏準備收砲前拍到第一次造訪台灣的沙丘鶴。
我是在沙丘鶴被發現的第三天(11月1日)下午也到群集農場,但後來證明沙丘鶴當天以飛離龍鑾潭。
不過,當天隨沒有看到或拍到沙丘鶴,卻因此認識了鳥類達人劉川先生及鳥族8號太空站的張場長。
我和另兩位鳥友洪先生和張先生是當天為拍沙丘鶴才認識,但感覺卻好像已認識許久,大家一見如故,也和剛認識的劉川和張場長聊了起來。
聊天中不遠天空出現了2隻不明的老鷹,洪先生(照片最左邊)以Nikon的500短砲隨手一拍就拍到,事後證明他拍到了台灣首次發現的西方澤鵟,時間是11月1日下午4:06,但可惜我們第一時間誤判為東方澤鵟公鳥。
幾天後報紙報導出來後,綠野仙蹤及集群農場周圍附近濕地常見許多鳥友來拍攝西方澤鵟。之後又出現了豆雁、黑鸛,加上已出現的東方澤鵟、紫鷺、大麻鷺、天鵝,這裡真是有夠熱鬧的。我則好像拍到了小辮鴴。
龍鑾潭在每年9月底開始,很流行拍董雞,我去找了2次都沒找到,紅背伯勞可能是因為鳥友想拍董雞而發現了紅背伯勞亞成鳥,然後就開始一連串的發現。
拍鳥事、賞鳥是很有趣的活動,然而也因為對拍鳥的投入,才發現生態破壞的嚴重及生態保育的不容易。
也因此對鳥族8號太空站張場長對維護及復原龍鑾潭附近濕地的付出,深為感動。
或許今天只是拍到普通的鳥,但對我而言卻是第一次,值得開心乾一杯。

內文搜尋

X